激情中文网 www.jqzw.net,帝国霸业之崛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早有预料,在楚右师溃败之后,晋上军主将狐毛和下军主将栾枝联袂上演了一场诱敌深入的好戏。狐毛打着中军的旗帜,让成得臣误以为晋军主力已无恋战之心。栾枝把事先砍下的木柴拴在战车上,拖在车后满街跑,扬起尘土。一方面引楚中军咬钩,一方面模糊楚中军的视线,以便晋军其他部队乘烟尘四起之际围歼楚军。
根据最高统帅部的安排,除了狐毛和栾枝引敌深入,中军新任主将先轸和军副舒溱率晋军的精锐部队埋伏在半路上,只等楚人一过,漫山遍野杀将出来……
不知道是《左传》记载有误,胥臣在蒙马虎皮击溃楚右军之后,应该是乘胜进击,而不是佯败后撤。如果晋军想诱楚军深入,应该是佯败于楚右军,又何必把楚右军打散?最离奇的是,以成得臣这样久经疆场的老将,居然也没有看出来晋军近乎弱智的诱敌计,果然步步紧追了上来。
当初晋人轻易地把楚军主力从商丘调往北上城濮,长途奔袭二百里,导致楚军非常无谓的消耗大量体能,成得臣依然没有从中汲取教训。现在晋人打溃了楚右军后就仓皇逃窜,根本不符合战争逻辑,成得臣却只想生擒姬重耳为自己正名。
楚国名臣孙叔敖的父亲蒍贾就曾经告诉楚前任令尹斗谷於菟(子文):“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军,给他三百乘战车,则楚必败。”成得臣为人不谓不忠,但性格过于暴烈,不适合担任最高军事统帅,楚王熊恽出于维护权力平衡,以及不激怒斗氏家族的考虑,没有及时换掉成得臣,最终酿成大祸。
等到楚军发现中了晋军的埋伏后,成得臣再想从坑里爬出来,已经来不及了。晋军把最精锐的公族子弟兵团埋伏在路上,就是专门用来招待成得臣的楚中军。
“先轸、卻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从这句记载来看,晋中军并没有形成一个呈半圆形的口袋阵势,而是摆下了一字长蛇阵,从腰间截断了楚中军的前后联系,企图一举歼灭成得臣所部。
值得成得臣庆幸的是,他率领的楚中军是楚军的精锐王牌部队。楚中军的班底是之前熊恽围宋的楚精锐之师,再加上东宫直属甲兵,以及成得臣的私家劲卒六百人,这些人都是亡命之徒,战斗力极为凶悍。晋军的最精锐部队采用了偷袭方式,也没有拿下楚中军,从史料记载上可以看得出,楚中军只是受到了一些袭扰,并没有受到大大的损失。
斗宜申率领的楚左师就没有成得臣那么幸运,楚左师应该是楚国的二线部队,抗击打能力自然不如楚中军。在追赶晋军的过程中,没想到二狐领衔的晋上军突然杀了个回马枪,将毫无准备的楚左师冲得七零八落,“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
楚左军的崩溃,导致成得臣率领的楚中军无援可倚,晋三军打得是伏击战,体力消耗远小于楚三军,晋下军甚至都没有与楚右军短兵相接,用蒙马虎皮就吓跑了楚右师。晋三军合围楚中军的态势越来越明显,楚中军再是英雄了得,也难架破鼓万人捶。
眼前的形势很清楚,再打下去,楚国最精锐的楚中军极有可能被晋军全歼,纵使成得臣以身殉国,也丝毫不会有益于他在江湖上的英雄之名。与其如此,不如见机而收,把损失减到最低程度。
成得臣在这场本不该发生的惨败的最后一刻,才表现出一位军事统帅应有的沉着。在晋军凌厉的攻击下,成得臣依然能够有条不紊的收拢左师败下来的残卒,补做中军外围,保护中军主力从容撤出晋人的埋伏圈,缓缓南撤回楚。
城濮之战,姬重耳笑到了最后。
当时决定写春秋时,心情是非常惶恐的,毕竟春秋是一个足以让后世景仰的伟大时代,而且对春秋是真心不熟悉。为了写好春秋,恶补了许多与春秋有关的资料,才发现春秋虽然距离现在非常远古,但资料实在太多了。除了史记左传,十三经是必看的,再加上管、老、孔、孙、司马、孟、荀、韩、吕氏,以及说苑等书,看的几欲崩溃。
相比春秋,还是对唐五代宋辽金相对熟一些。五代自不必说,虽然五代十国的名气不大,但以后要搞研究,还是集中在晚唐五代宋初这段时间。关于冯道,如果抛开冯道在历史上不算特别知名这个因素外,其实冯道是大有可写之处的,他的故事很多,而且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就是乱世的忠与不忠的问题。后世指责冯道,全是在这一点上对冯道进行攻击,历代不事一主的人物多了,可问题冯道的官场不倒翁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一提到官场不倒翁,官场老油条,人们总会条件反射般的第一个想到冯道。宋朝的那些大儒们以攻击冯道不忠为乐,却从来不提宋初大臣们全都是历代几朝的旧臣,甚至赵匡胤本人也是周朝大臣。按这些宋儒的逻辑,岂不是连赵匡胤也要否定了?何况文彦博曾经当面讥讽宋仁宗,说太祖诚周世宗忠臣。赵匡胤对历史是有贡献的,而冯道同样也有贡献,应该一碗水端平,而不是出于某种政治因素,抬一个打一个,这不公平。
早有预料,在楚右师溃败之后,晋上军主将狐毛和下军主将栾枝联袂上演了一场诱敌深入的好戏。狐毛打着中军的旗帜,让成得臣误以为晋军主力已无恋战之心。栾枝把事先砍下的木柴拴在战车上,拖在车后满街跑,扬起尘土。一方面引楚中军咬钩,一方面模糊楚中军的视线,以便晋军其他部队乘烟尘四起之际围歼楚军。
根据最高统帅部的安排,除了狐毛和栾枝引敌深入,中军新任主将先轸和军副舒溱率晋军的精锐部队埋伏在半路上,只等楚人一过,漫山遍野杀将出来……
不知道是《左传》记载有误,胥臣在蒙马虎皮击溃楚右军之后,应该是乘胜进击,而不是佯败后撤。如果晋军想诱楚军深入,应该是佯败于楚右军,又何必把楚右军打散?最离奇的是,以成得臣这样久经疆场的老将,居然也没有看出来晋军近乎弱智的诱敌计,果然步步紧追了上来。
当初晋人轻易地把楚军主力从商丘调往北上城濮,长途奔袭二百里,导致楚军非常无谓的消耗大量体能,成得臣依然没有从中汲取教训。现在晋人打溃了楚右军后就仓皇逃窜,根本不符合战争逻辑,成得臣却只想生擒姬重耳为自己正名。
楚国名臣孙叔敖的父亲蒍贾就曾经告诉楚前任令尹斗谷於菟(子文):“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军,给他三百乘战车,则楚必败。”成得臣为人不谓不忠,但性格过于暴烈,不适合担任最高军事统帅,楚王熊恽出于维护权力平衡,以及不激怒斗氏家族的考虑,没有及时换掉成得臣,最终酿成大祸。
等到楚军发现中了晋军的埋伏后,成得臣再想从坑里爬出来,已经来不及了。晋军把最精锐的公族子弟兵团埋伏在路上,就是专门用来招待成得臣的楚中军。
“先轸、卻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从这句记载来看,晋中军并没有形成一个呈半圆形的口袋阵势,而是摆下了一字长蛇阵,从腰间截断了楚中军的前后联系,企图一举歼灭成得臣所部。
值得成得臣庆幸的是,他率领的楚中军是楚军的精锐王牌部队。楚中军的班底是之前熊恽围宋的楚精锐之师,再加上东宫直属甲兵,以及成得臣的私家劲卒六百人,这些人都是亡命之徒,战斗力极为凶悍。晋军的最精锐部队采用了偷袭方式,也没有拿下楚中军,从史料记载上可以看得出,楚中军只是受到了一些袭扰,并没有受到大大的损失。
斗宜申率领的楚左师就没有成得臣那么幸运,楚左师应该是楚国的二线部队,抗击打能力自然不如楚中军。在追赶晋军的过程中,没想到二狐领衔的晋上军突然杀了个回马枪,将毫无准备的楚左师冲得七零八落,“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
楚左军的崩溃,导致成得臣率领的楚中军无援可倚,晋三军打得是伏击战,体力消耗远小于楚三军,晋下军甚至都没有与楚右军短兵相接,用蒙马虎皮就吓跑了楚右师。晋三军合围楚中军的态势越来越明显,楚中军再是英雄了得,也难架破鼓万人捶。
眼前的形势很清楚,再打下去,楚国最精锐的楚中军极有可能被晋军全歼,纵使成得臣以身殉国,也丝毫不会有益于他在江湖上的英雄之名。与其如此,不如见机而收,把损失减到最低程度。
成得臣在这场本不该发生的惨败的最后一刻,才表现出一位军事统帅应有的沉着。在晋军凌厉的攻击下,成得臣依然能够有条不紊的收拢左师败下来的残卒,补做中军外围,保护中军主力从容撤出晋人的埋伏圈,缓缓南撤回楚。
城濮之战,姬重耳笑到了最后。
当时决定写春秋时,心情是非常惶恐的,毕竟春秋是一个足以让后世景仰的伟大时代,而且对春秋是真心不熟悉。为了写好春秋,恶补了许多与春秋有关的资料,才发现春秋虽然距离现在非常远古,但资料实在太多了。除了史记左传,十三经是必看的,再加上管、老、孔、孙、司马、孟、荀、韩、吕氏,以及说苑等书,看的几欲崩溃。
相比春秋,还是对唐五代宋辽金相对熟一些。五代自不必说,虽然五代十国的名气不大,但以后要搞研究,还是集中在晚唐五代宋初这段时间。关于冯道,如果抛开冯道在历史上不算特别知名这个因素外,其实冯道是大有可写之处的,他的故事很多,而且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就是乱世的忠与不忠的问题。后世指责冯道,全是在这一点上对冯道进行攻击,历代不事一主的人物多了,可问题冯道的官场不倒翁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一提到官场不倒翁,官场老油条,人们总会条件反射般的第一个想到冯道。宋朝的那些大儒们以攻击冯道不忠为乐,却从来不提宋初大臣们全都是历代几朝的旧臣,甚至赵匡胤本人也是周朝大臣。按这些宋儒的逻辑,岂不是连赵匡胤也要否定了?何况文彦博曾经当面讥讽宋仁宗,说太祖诚周世宗忠臣。赵匡胤对历史是有贡献的,而冯道同样也有贡献,应该一碗水端平,而不是出于某种政治因素,抬一个打一个,这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