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 19式机枪 (1/2)
激情中文网 www.jqzw.net,1908之钢铁雄心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919年春天,准备了近一年的时间后,曾经的海军上将,现在的俄国临时政斧最高统帅高尔察克,率领着这近一年时间里集结的四十万白军,向俄国布尔什维克政权控制的伏尔加河流域发起了猛烈的攻势。
在攻势初期,拥有四十万白军的高尔察克进展顺利。
毕竟当时布尔什维克政权的主力,几乎都在和协约国的干涉军对抗着。而在伏尔加河流域的苏联红军,根本就无法和高尔察克的四十万白军相比。
然而等到托洛茨基和图哈切夫斯基等名将率领援军抵达时,战场上的形势骤然间就已经发生了转变。
先是红军在白军的攻势下站稳了根脚,接着托洛茨基和伏龙芝等将领便开始指挥部队发起反攻。
虽然在海上的话,高尔察克一个人能横扫图哈切夫一群人,然而现在毕竟是陆战,高尔察克这个海军上将的指挥能力,就连布琼尼的百分之一都不如,就更不用提图哈切夫和伏龙芝这样的名将了。
再加上伏龙芝等人率领的苏联红军,曾经是【欧洲蒸汽压路机】那几百万灰色牲口组成的一部分,都曾经在东线战场上和德奥联军血战过,在实战经验上绝不是高尔察克手下那四十万菜鸟能够比拟的。
所以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高尔察克率领的四十万白军就已经由攻势转为守势,到最后更是一副快要溃败的样子,就连最精锐的几个步兵师都被图哈切夫斯基指挥的苏俄红军团团包围,被全歼仅在旦夕之间。
面对如此形势,高尔察克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选择撤退。
至于那几万精锐?
高尔察克也只能祈求上帝,抱有他们在战俘营里的曰子能够幸福快乐了。
然而让高尔察克没有想到的是,在别拉亚河撤退后,他所率领的白军在苏俄红军面前居然是一蹶不振、节节败退。
由伏龙芝统领的苏俄红军先是在6月攻占了乌法,随后在8月攻占了乌拉尔,甚至就连高尔察克手下最为精锐的5万多捷克部队,也在乌拉尔被恰巴耶夫的红军第25师击败(恰巴耶夫,也就是夏伯阳)。
而且和历史上不同,在历史上恰巴耶夫在伏龙芝的指挥下在东线多次击退高尔察克的白军,有英雄恰巴耶夫之称。1919年9月5曰,师部在利比时申斯克(后来此地改名“恰巴耶夫”以纪念夏伯阳)附近遭到白军的埋伏。夏伯阳试图泅渡乌拉尔河脱险,但从此失踪,再也没有被发现。
然而此时的恰巴耶夫,却并没有如历史上那样就此失踪,而是泅渡成功,摆脱了白军的伏击,并且就此成为了追击大军中最为得力的一员。
而高尔察克在好不容易退到了托博尔斯克后,却发现曾经在伏尔加河被他压制的苏俄红军,如今就好像恶鬼一样穷追不舍…到了现在,更是已经兵临城下…“乌拉!!!”
伴随着嘹亮的呐喊声,成千上万的红军跃出了战壕,向着托博尔斯克的外围阵地冲去。
在击溃了高尔察克手下的精锐后,现在的苏俄红军士气大涨,几乎达到了悍不畏死的地步。反观高尔察克手下的部队,士气却已经跌到了几近崩溃的地步。
然而就在这士气已经跌到几近崩溃的白军面前,在一阵狂风暴雨般的打击当中,伏龙芝指挥的红军很快就败退了下来。
“奇怪,这群匪军的火力怎么会增长的这么快?!”
看到冲上去的红军很快就不得不退下来,指挥部里的一名红军将领有些吃惊的道。
然而听到将领的话,一旁的伏龙芝却撇了撇嘴道。
“有什么奇怪的,还不是那些中国人在背后捣鬼…”
透过望远镜伏龙芝看的清清楚楚,刚才冲上去的那些士兵中,有不少的战士在中弹后,不少人都是肢体乱飞,一些战士甚至干脆就是拦腰打断。
如此强大的表现,仅有12.7mm口径的重机枪才有可能拥有。
而拥有这种威力恐怖的枪械的国家仅有一个,那就是中国…同时12.7mm重机枪的威力,也让伏龙芝想起了在一年多前,新生的红色民兵在伏尔加河流域同占领伏尔加河流域包括伏尔加格勒的中国远征军冲突时,对12.7mm马克沁重机枪的评价。
“被7.62毫米打到没死的,有可能叫伤(轻伤重伤)。被12.7毫米打到没死的,只能叫残。
被7.62毫米打死的,可以叫尸体。被12.7毫米打死的,只能叫残渣。”
如此评价可以看得出来,当时的红色民兵对12.7毫米重机枪的恐惧。
“不过有些奇怪,我记得中国人装备的12.7毫米马克沁的姓能,好像和那群匪军装备的重机枪不一样…”
在伏尔加河一线和远征军冲突的时候,虽然因为装备和训练上的差距,使得当时的红色民兵经常在冲突过程当中吃亏,个别时候甚至出现了一个排被远征军一个班压制的情况。
但是那些曾经的灰色牲口也就算了,如托洛茨基、图哈切夫斯基和伏龙芝等人,绝对有资格得到名将这样的评价。
虽然将这些名将弄到小规模冲突上发挥才智绝对是大材小用,不过在他们的指挥下红军还是在冲突中占到过几次便宜的,也算是稍稍挽回了一点苏俄红军的面子。
而在这几次冲突的过程中,苏俄红军虽然没有缴获像18式冲锋枪这样在远征军内也没装备多少的新式武器,不过像是12.7毫米口径的马克沁重机枪或者是8毫米口径的麦德森轻机枪却也缴获了几挺。
何况在击溃高尔察克的白军时,伏龙芝也缴获了不少的武器,这其中除了几乎是人手一杆的毛瑟g98步枪外,剩下的就是马克沁或麦德森了。
将中国视为重要威胁的伏龙芝等人,在缴获了这些武器后也曾经仔细的研究过,因此对这些武器的姓能也算是很了解。
所以在伏龙芝看来,虽然对面装备的机枪绝对是12.7毫米左右的大口径机枪,但是却似乎并不是远征军曾经装备过的马克沁。
“真是奇怪…”
在刚刚冲上去的苏俄红军退下后,看着战场上留下的遍地残肢,伏龙芝有些奇怪的喃喃道。
伏龙芝当然会奇怪,因为白军所装备的并不是原来的马克沁机枪,而是四川兵工厂刚刚研制出来的1919式12.7mm重机枪。
嘛,过去国防军装备的马克沁机枪的确不错,配合上12.7mm的口径后,也拥有着极其巨大的杀伤力。然而马克沁机枪过去的口径毕竟是11.43mm而不是12.7mm,同时枪支的设计是以子弹为基准而不是以枪支原有的结构去配合威力更大的子弹。虽然12.7mm机枪弹仅比11.43mm机枪弹大了1.27mm,然而却使原本每分600发的射速降低到了450发,虽然12.7mm的口径也使得马克沁能够破坏一些较简易的工事,但低射速也令m2的支持火力降低。
这一点的话,在初期的时候还没什么,毕竟当时中国和周边的国家都很少有大规模装备机枪的国家,何况当时和马克沁配合着使用的还有8mm口径的麦德森机枪。
只不过在山东战役的时候,马克沁机枪较低射速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
于是很自然的,陆军方面便要求当时国内的兵工厂设计一种新式重机枪。
由于对12.7mm口径所带来大威力的迷恋,所以陆军的要求是和过去一样的12.7毫米弹药,有效射程必须超过2000米,最大射程必须超过6000米,总重不得高于60公斤(包括枪架后),同时最重要的就是,在保证稳定姓的情况下机枪的射速不得低于600发/分。
对于陆军的要求,其他方面几个比较大的兵工厂都能比较轻易的满足,唯独射速方面有些难题。于是从1915年开始,四川兵工厂、东北兵工厂等大型兵工厂都开始了新型重机枪的研制工作。
最后用了4年的时间,终于研制成功了一种符合陆军要求的新型重机枪,也就是现在白军所使用的1919式12.7mm重机枪。
该重机枪采用的是12.7×99毫米,全长1653毫米,枪管长度1143毫米,枪口初速930米/秒,射速600发/分,有效射程2000米,最大射程7300米,采用水冷散热装置,供弹方式为弹链供弹。
该枪增加了一个液压缓冲器,以吸收过大的枪管后坐力,并且液压缓冲器内油的流量可调,射速随着流量可变。为了防止走火,增加了后阻铁,为便于双手艹作,在机匣后方装有双手握把。
另外该枪也可以当作高平两用机枪使用,同时也能安装在汽车或装甲车上,甚至可以安装在飞机上,因此在姓能上绝对要高于现役的任何一款机枪。
&nbs... -->>
1919年春天,准备了近一年的时间后,曾经的海军上将,现在的俄国临时政斧最高统帅高尔察克,率领着这近一年时间里集结的四十万白军,向俄国布尔什维克政权控制的伏尔加河流域发起了猛烈的攻势。
在攻势初期,拥有四十万白军的高尔察克进展顺利。
毕竟当时布尔什维克政权的主力,几乎都在和协约国的干涉军对抗着。而在伏尔加河流域的苏联红军,根本就无法和高尔察克的四十万白军相比。
然而等到托洛茨基和图哈切夫斯基等名将率领援军抵达时,战场上的形势骤然间就已经发生了转变。
先是红军在白军的攻势下站稳了根脚,接着托洛茨基和伏龙芝等将领便开始指挥部队发起反攻。
虽然在海上的话,高尔察克一个人能横扫图哈切夫一群人,然而现在毕竟是陆战,高尔察克这个海军上将的指挥能力,就连布琼尼的百分之一都不如,就更不用提图哈切夫和伏龙芝这样的名将了。
再加上伏龙芝等人率领的苏联红军,曾经是【欧洲蒸汽压路机】那几百万灰色牲口组成的一部分,都曾经在东线战场上和德奥联军血战过,在实战经验上绝不是高尔察克手下那四十万菜鸟能够比拟的。
所以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高尔察克率领的四十万白军就已经由攻势转为守势,到最后更是一副快要溃败的样子,就连最精锐的几个步兵师都被图哈切夫斯基指挥的苏俄红军团团包围,被全歼仅在旦夕之间。
面对如此形势,高尔察克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选择撤退。
至于那几万精锐?
高尔察克也只能祈求上帝,抱有他们在战俘营里的曰子能够幸福快乐了。
然而让高尔察克没有想到的是,在别拉亚河撤退后,他所率领的白军在苏俄红军面前居然是一蹶不振、节节败退。
由伏龙芝统领的苏俄红军先是在6月攻占了乌法,随后在8月攻占了乌拉尔,甚至就连高尔察克手下最为精锐的5万多捷克部队,也在乌拉尔被恰巴耶夫的红军第25师击败(恰巴耶夫,也就是夏伯阳)。
而且和历史上不同,在历史上恰巴耶夫在伏龙芝的指挥下在东线多次击退高尔察克的白军,有英雄恰巴耶夫之称。1919年9月5曰,师部在利比时申斯克(后来此地改名“恰巴耶夫”以纪念夏伯阳)附近遭到白军的埋伏。夏伯阳试图泅渡乌拉尔河脱险,但从此失踪,再也没有被发现。
然而此时的恰巴耶夫,却并没有如历史上那样就此失踪,而是泅渡成功,摆脱了白军的伏击,并且就此成为了追击大军中最为得力的一员。
而高尔察克在好不容易退到了托博尔斯克后,却发现曾经在伏尔加河被他压制的苏俄红军,如今就好像恶鬼一样穷追不舍…到了现在,更是已经兵临城下…“乌拉!!!”
伴随着嘹亮的呐喊声,成千上万的红军跃出了战壕,向着托博尔斯克的外围阵地冲去。
在击溃了高尔察克手下的精锐后,现在的苏俄红军士气大涨,几乎达到了悍不畏死的地步。反观高尔察克手下的部队,士气却已经跌到了几近崩溃的地步。
然而就在这士气已经跌到几近崩溃的白军面前,在一阵狂风暴雨般的打击当中,伏龙芝指挥的红军很快就败退了下来。
“奇怪,这群匪军的火力怎么会增长的这么快?!”
看到冲上去的红军很快就不得不退下来,指挥部里的一名红军将领有些吃惊的道。
然而听到将领的话,一旁的伏龙芝却撇了撇嘴道。
“有什么奇怪的,还不是那些中国人在背后捣鬼…”
透过望远镜伏龙芝看的清清楚楚,刚才冲上去的那些士兵中,有不少的战士在中弹后,不少人都是肢体乱飞,一些战士甚至干脆就是拦腰打断。
如此强大的表现,仅有12.7mm口径的重机枪才有可能拥有。
而拥有这种威力恐怖的枪械的国家仅有一个,那就是中国…同时12.7mm重机枪的威力,也让伏龙芝想起了在一年多前,新生的红色民兵在伏尔加河流域同占领伏尔加河流域包括伏尔加格勒的中国远征军冲突时,对12.7mm马克沁重机枪的评价。
“被7.62毫米打到没死的,有可能叫伤(轻伤重伤)。被12.7毫米打到没死的,只能叫残。
被7.62毫米打死的,可以叫尸体。被12.7毫米打死的,只能叫残渣。”
如此评价可以看得出来,当时的红色民兵对12.7毫米重机枪的恐惧。
“不过有些奇怪,我记得中国人装备的12.7毫米马克沁的姓能,好像和那群匪军装备的重机枪不一样…”
在伏尔加河一线和远征军冲突的时候,虽然因为装备和训练上的差距,使得当时的红色民兵经常在冲突过程当中吃亏,个别时候甚至出现了一个排被远征军一个班压制的情况。
但是那些曾经的灰色牲口也就算了,如托洛茨基、图哈切夫斯基和伏龙芝等人,绝对有资格得到名将这样的评价。
虽然将这些名将弄到小规模冲突上发挥才智绝对是大材小用,不过在他们的指挥下红军还是在冲突中占到过几次便宜的,也算是稍稍挽回了一点苏俄红军的面子。
而在这几次冲突的过程中,苏俄红军虽然没有缴获像18式冲锋枪这样在远征军内也没装备多少的新式武器,不过像是12.7毫米口径的马克沁重机枪或者是8毫米口径的麦德森轻机枪却也缴获了几挺。
何况在击溃高尔察克的白军时,伏龙芝也缴获了不少的武器,这其中除了几乎是人手一杆的毛瑟g98步枪外,剩下的就是马克沁或麦德森了。
将中国视为重要威胁的伏龙芝等人,在缴获了这些武器后也曾经仔细的研究过,因此对这些武器的姓能也算是很了解。
所以在伏龙芝看来,虽然对面装备的机枪绝对是12.7毫米左右的大口径机枪,但是却似乎并不是远征军曾经装备过的马克沁。
“真是奇怪…”
在刚刚冲上去的苏俄红军退下后,看着战场上留下的遍地残肢,伏龙芝有些奇怪的喃喃道。
伏龙芝当然会奇怪,因为白军所装备的并不是原来的马克沁机枪,而是四川兵工厂刚刚研制出来的1919式12.7mm重机枪。
嘛,过去国防军装备的马克沁机枪的确不错,配合上12.7mm的口径后,也拥有着极其巨大的杀伤力。然而马克沁机枪过去的口径毕竟是11.43mm而不是12.7mm,同时枪支的设计是以子弹为基准而不是以枪支原有的结构去配合威力更大的子弹。虽然12.7mm机枪弹仅比11.43mm机枪弹大了1.27mm,然而却使原本每分600发的射速降低到了450发,虽然12.7mm的口径也使得马克沁能够破坏一些较简易的工事,但低射速也令m2的支持火力降低。
这一点的话,在初期的时候还没什么,毕竟当时中国和周边的国家都很少有大规模装备机枪的国家,何况当时和马克沁配合着使用的还有8mm口径的麦德森机枪。
只不过在山东战役的时候,马克沁机枪较低射速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
于是很自然的,陆军方面便要求当时国内的兵工厂设计一种新式重机枪。
由于对12.7mm口径所带来大威力的迷恋,所以陆军的要求是和过去一样的12.7毫米弹药,有效射程必须超过2000米,最大射程必须超过6000米,总重不得高于60公斤(包括枪架后),同时最重要的就是,在保证稳定姓的情况下机枪的射速不得低于600发/分。
对于陆军的要求,其他方面几个比较大的兵工厂都能比较轻易的满足,唯独射速方面有些难题。于是从1915年开始,四川兵工厂、东北兵工厂等大型兵工厂都开始了新型重机枪的研制工作。
最后用了4年的时间,终于研制成功了一种符合陆军要求的新型重机枪,也就是现在白军所使用的1919式12.7mm重机枪。
该重机枪采用的是12.7×99毫米,全长1653毫米,枪管长度1143毫米,枪口初速930米/秒,射速600发/分,有效射程2000米,最大射程7300米,采用水冷散热装置,供弹方式为弹链供弹。
该枪增加了一个液压缓冲器,以吸收过大的枪管后坐力,并且液压缓冲器内油的流量可调,射速随着流量可变。为了防止走火,增加了后阻铁,为便于双手艹作,在机匣后方装有双手握把。
另外该枪也可以当作高平两用机枪使用,同时也能安装在汽车或装甲车上,甚至可以安装在飞机上,因此在姓能上绝对要高于现役的任何一款机枪。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