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激情中文网 www.jqzw.net,周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nbsp; 高祖在正武殿举哀,赏赐谷麦三百石、布帛三百匹,追赠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少傅、益新始信四州诸军事和益州刺史,谥号为“襄”

    萧撝善于草书、隶书,而名气不如王褒。

    对于数学、医术,也都留心。

    著有诗赋杂文数万字,在世上十分流行。

    儿子萧济承袭爵位。

    萧济字德成,从小仁爱宽厚,很爱写文章。

    萧纪秉承皇帝旨意,授他为贞威将军、蜀郡太守,升任东中郎将。

    跟随萧纪东下。

    抵达巴东时,听说尉迟迥围攻成都,萧纪命令萧济率领部属赶赴援救。

    萧济赶到时,萧撝已经投降。

    又随萧撝到长安。

    孝闵帝登基,授中外府记室参军。

    后来官至蒲阳郡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萧世怡,梁武帝之弟鄱阳王萧恢之子。

    由于名字犯太祖讳,所以只称其字。

    自幼聪明颖慧,博览经史。

    梁大同元年(535),封丰城县侯,食邑五百户。

    授给事中,转任太子洗马。

    随即入宫值班,转任太子中舍人。

    又出任持节、仁威将军、谯州刺史。

    侯景作乱时,路经城下,袭占谯州,萧世怡被捉住。

    又很快逃脱,到达江陵。

    梁元帝秉承旨意,授侍中。

    平定侯景以后,萧世怡兼任太宰、太常卿,与中卫长史乐子云拜谒先帝陵墓。

    承圣二年(553),授使持节、平西将军、临川内史。

    由于陆纳占据湘川,道路阻断,改授平南将军、桂阳内史。

    尚未抵达桂阳,适逢于谨平定江陵,于是在郢州跟随兄长萧修。

    萧修去世后,萧世怡被任命为刺史。

    湘州刺史王琳率水军袭击萧世怡,萧世怡把郢州献出。

    当时陈武帝执政,召他为侍中。

    萧世怡心中起疑,未去就职,于是投奔齐国。

    授车骑大将军、散骑常侍。

    随即出任永州刺史。

    保定四年(564),晋公宇文护东征。

    大将军权景宣进攻黄河以南。

    萧世怡听说豫州刺史王士良已经投降,就前来归附。

    五年,授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义兴郡公,食邑一千三百户。

    天和二年(567),授蔡州刺史。

    为政简要仁惠,不求苛刻,使吏民得以安宁。

    三年,在蔡州去世。

    追赠原任官职,加并、洛、永三州刺史。

    儿子萧子宝承袭爵位。

    萧子宝风度潇洒,容貌俊美,善于谈笑,不到二十岁时,就已经很有名气。

    隋文帝辅佐朝政,引荐他担任丞相府典签,很受重用。

    开皇年间,官至吏部侍郎。

    后因事获罪,被处死。

    萧圆肃字明恭,是梁武帝的孙子,武陵王萧纪的儿子。

    风度优雅深沉,聪明好学。

    萧纪称帝,封他为宜都郡王,食邑三千户。

    授侍中、宁远将军。

    萧纪率军东下三峡,命令萧撝留守成都,萧圆肃为副手。

    尉迟迥大军开到,萧圆肃与萧撝全都投降。

    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封安化县公,食邑一千户。

    世宗初年,晋封棘城郡公,食邑增加一千户。

    由于萧圆肃有归降之功,另外在思君县赏赐食邑五百户,可收其租税。

    保定三年(563),授畿伯中大夫。

    五年,授咸阳郡守。

    萧圆肃恩威并施,很有政绩。

    天和四年(569),升任陵州刺史,随即有诏,命令他跟随卫国公宇文直镇守襄阳,就没有再去陵州。

    建德三年(574),授太子少傅,食邑增加九百户。

    萧圆肃认为自己身为太子老师,应当不负此任,于是写了少傅箴。

    太子见了十分高兴,写信慰问。

    六年,授丰州刺史,食邑增至三千七百户。

    不久,升任上开府仪同大将军。

    宣政元年(578),入朝任司宗中大夫,随即授洛州刺史。

    大象末年,升大将军。

    隋朝开皇初年,授贝州刺史。

    以母亲年老,请求回家奉养,隋文帝答应。

    四年(584)去世,终年四十六岁。

    著有文集十卷,又辑时人诗文为文海四十卷,另有广堪十卷、淮海乱离志四卷,都在世上流传。

    萧大圜字仁显,是梁简文帝的儿子。

    自幼聪明机敏,俊秀出众。

    四岁时,就能读三都赋和孝经、论语。

    七岁时为母亲守孝,表现出成人的性格。

    梁朝大宝元年(550),被封为乐梁郡王,食邑二千户,任宣惠将军、丹阳尹。

    当时侯景猖獗,梁简文帝被杀,萧大圜悄悄逃跑,才得以保全性命。

    次年,侯景被平定,萧大圜回到建康。

    时当战乱之后,无处托身,暂住在善觉寺里。

    有人把这事告诉王僧辩。

    王僧辩就供给他船只和粮食,使他得以前往江陵。

    梁元帝见到他十分高兴,赏给他越衫、胡带等物。

    改封晋熙郡王,食邑二千户,任宁远将军及琅笽、彭城二郡太守。

    当时梁元帝有收复失地之功,但萧大圜的兄长汝南王萧大封等人尚未拜谒。

    梁元帝为人疑忌苛刻,对此事十分忌恨。

    他对萧大圜说:“你的两位兄长很久不来,你可以把我的意思转告他们,让他们前来。”萧大圜当天就明白开导两位兄长,使他们相继前来拜谒,梁元帝才放下心来。

    萧大圜认为世上多有变故,担心有人说坏话,就同别人断绝来往。

    门客随从不过三两人,也不随便外出游玩。

    兄妹之间,也只限于通信而已。

    经常以读诗、礼、书、易为事。

    梁元帝曾亲自询问五经要事数十条,萧大圜简要指明,回答时毫不停顿。

    梁元帝对此十分赞叹,就说:“从前河间王喜好学习,你有这个长处;临淄王爱好文学,你又兼有这一长处。

    可是东平王与人为善,其名望更高,我推重、喜欢这样的人物,你应当以东平王为榜样。”等到于谨率军进逼时,梁元帝就命令萧大封担任求和使者,萧大圜任副使,实际上是把他们当作人质。

    出城到于谨军营住了两夜,梁元帝就投降了。

    魏恭帝二年(555),客居长安,太祖以宾客之礼待他。

    保定二年(562),下诏说:“梁国汝南王萧大封、晋熙王萧大圜等人,均系梁国子孙,应当给予优厚礼遇,根据惯例,当分封爵位。

    萧大封可封晋陵县公,萧大圜可封始宁县公,食邑各一千户。”随即加授萧大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衔,并赏赐田宅、奴婢、牛马、粟帛等。

    不久设麟趾殿,招集学士,萧大圜参予这件事。

    梁武帝集四十卷,简文集九十卷,原来各样只有一部,江陵平定后,都收藏在宫中秘阁。

    萧大圜入麟趾殿后,才得以看到这两部书。

    于是亲手抄录两部,一年完成。

    有识见的人对此都表示赞叹。

    萧大圜坚信因果之说,心绪宁静闲适。

    他曾这样说过:人若知足,适可而后止,则将无牵无累。

    北山之北,远离人间,南山以南,超脱尘寰。

    面对旷野而环绕流水,侧有草地而后靠山冈,筑草舍于丛林之内,修土墙于幽草之间。

    近观岚烟,远望风云。

    借柔草以荫护长松,植幽兰而援接芳桂。

    仰首可见禽鸟遨翔高空,低头可视群鱼回游深涧。

    果园在后,开窗可近花卉;菜圃居前,檐下可看灌田。

    二顷地可供食粮,十亩地可供穿衣。

    丫环三五个,可任纺织;僮仆三四人,可代耕田。

    牧羊而卖乳浆,合于潘岳之志;种黍米而养鸡,应验庄子之言。

    种庄稼要找汜胜之的遗书,采冬葵要依据尹君的大作。

    煮小羊、肥猪以饮春酒,迎伏日、腊日而等候岁末。

    读好书,探幽景,欢聚友好,歌呼互应,可以娱悦精神,可以散去忧虑。

    有朋友从远方来,举引今古;农民路过,大谈禾蔬。

    这样即可心满意足,快乐之极。

    既能永保性命,怎么会害怕祸患责罚呢?难道像缩足而入绊绳,伸颈而被络系的犬马一样,游于帝王之门,逢迎巴结宰相?不知尘埃不能飘浮长久,只觉寿命存于瞬间。

    万物往来周旋,却不能体味生命的真谛,自然规律模糊不清,又怎么能问个明白呢?唉!人生如天空浮云,草上露珠,候得长绳以系日影,使时光不再流逝,我实在不愿干这等傻事。

    手执蜡烛而夜游,更惊叹时光的迅疾。

    人生有多长时间,而要拘泥于人臣之礼;时节像流水一样,还必须战战兢兢、听命于人。

    进退一无成就,或有言或沉默不知如何是好。

    这不仅为左丘明所羞耻,或许也被孔子所羞耻。

    建德四年(575),任滕王宇文荄友员。

    宇文荄曾问萧大圜:“我听说湘东王写了梁史,有这件事吗?一般人的传记可以褒贬,帝王的传记怎样写?隐瞒则非实录,直写则扬亲之过。”萧大圜回答道:“这是说话人的胡乱猜测。

    如果真是这样,也不足为怪。

    从前汉明帝写世祖纪,汉章帝写显宗纪,教训不远,足可作为定例。

    况且君子的过失,如同日蚀、月蚀一样,天下人都看得清清楚楚,又怎能为他们隐瞒?如果人们都不知道,又怎能不为他们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过失,其中就包含着正直;隐讳本国的坏事,也合于礼仪。”宇文荄大笑。

    后来大军东征,攻克晋州。

    有人问萧大圜:“齐国能灭亡吗?”萧大圜答道:“从前高欢在晋州开创伪业,如今他根基已失,能不灭亡吗?这就是所说的‘从这里开始,也必然在这里结束’。”过了几个月,齐氏果然灭亡。

    听过这话的人都认为他很有远见。

    宣政元年(578),食邑增至二千二百户。

    隋朝开皇初年,被任命为内史侍郎,出任西河郡守。

    不久逝世。

    萧大圜生性好学,志在著述。

    撰有梁旧事三十卷、寓记三卷、士丧仪注五卷、要决二卷,另有文集二十卷。

    萧大封官至开府仪同三司。

    大象末年,任陈州刺史。

    刘璠字宝义,沛国沛地人。

    六世祖刘敏,由于永嘉年间战乱,移居广陵。

    父亲刘臧,性格正直,专心致志于学习,未当官时以孝顺出名。

    梁国天监初年,被授为著作郎。

    刘璠九岁时就成了孤儿,守丧合于礼制。

    少年时喜好读书,又善于写文章。

    十七岁时,被上黄侯萧晔所推重。

    范阳人张绾,是皇室的外戚,有才华,又能言善辩,被世人所敬重。

    像萧晔那样的皇室权贵,也要借重他的名望。

    刘璠正当少年,尚未当官,恃才而意气用事,不为张绾所屈服。

    张绾曾在新渝侯处,酒后骂京兆杜骞道:“出身寒微而不懂谦让。”刘璠严厉反问:“此中的哪位坐者不是出身寒微?”刘璠本意是驳斥张绾,但萧晔认为他是在说自己,言词神色颇为不平。

    刘璠说:“哪个王公之门不可奔走?”于是提衣而去。

    萧晔表示道歉,才留了下来。

    后来随萧晔在淮水以南,刘璠母亲在建康得病,刘璠不知道。

    有一天忽然周身疼痛,随即来了家信,说他母亲有病。

    刘璠当即号哭,备装上路,晕倒后又苏醒过来。

    当他浑身疼痛之时,就是他母亲病死的那一天。

    守丧时哀伤过度,感染风寒。

    服丧期满后一年,还是拄着手杖才能站起来,萧晔在毗陵去世的时候,原来的部属大多走散,只有刘璠一人护送萧晔灵柩回到京师,安葬起坟后才离开。

    当时梁简文帝是太子,对萧晔素来推崇,凡不送葬者都被弹劾谴责,只有刘璠一个人得到厚赏。

    脱去布衣而当王国的常侍,不是他所喜欢的。

    刘璠少年时意气风发,情绪昂扬,喜好功名,立志在边疆建功立业,不乐意随着选官的文牒,按照资历步步提升。

    恰好宜丰侯萧循出任北徐州刺史,就请他担任轻车府主簿,兼任记室参军,并掌管刑狱。

    萧循任梁州刺史时,请他担任信武府记室参军,兼任南郑令。

    又委任他担任中记室,补授华阳太守。

    时逢侯景渡过长江,梁朝大乱,萧循由于刘璠有才智谋略,对他十分宠爱信任。

    当时战乱频繁,看不到平定的日子。

    刘璠长叹赋诗,以抒发自己的志向。

    诗的最后一段写道:“随会平王室,夷吾匡霸功。

    虚薄无时用,徒然慕昔风。”萧循开府时,设置辅佐官吏,任命刘璠为咨议参军,仍兼任记室。

    梁元帝承制后,任命他为树功将军、镇西府咨议参军。

    不久,又令萧循承袭鄱阳王封号,并担任雍州刺史,让刘璠担任萧循的平北府司马。

    武陵王萧纪在蜀地称帝时,任命刘璠为中书侍郎,多次派人征召刘璠,使者往返了八次,刘璠才到蜀中。

    又任命他为黄门侍郎,命令长史刘孝胜周密安插心腹。

    让画工画陈平度河归汉图送给他。

    刘璠苦苦哀求回去。

    中记室韦登私下对他说:“殿下虽能容忍,但已经积下怨恨,如果您实在不愿留下,将会招来大祸。

    假若盗贼在葭萌江截击,先生就危险了。

    不如共建大业,使您的名誉地位都能美好如意。”刘璠神色端庄地说:“您想婉言劝解我吗?我与宜丰侯,名分已定。

    难道能因为宠辱夷险,而改变初衷吗?大丈夫立下志向,应当生死不变。

    殿下正想向天下人广布仁义,终究不致于在一个人身上取得快意。”萧纪明白刘璠一定不会为他效力,就赠给他丰厚的礼物,让他回去。

    临分手时,萧纪又解下自己的佩刀赠给刘璠,说:“希望你能见物思人。”刘璠答道:“我不敢不奉扬您的威灵,去剪除那些奸恶之徒。”萧纪于是派遣使者任命萧循为益州刺史,封为随郡王,任命刘璠为萧循府长史,加蜀郡太守衔。

    回去时走到白马以西,达奚武的军队已经抵达南郑,刘璠无法入城,于是向达奚武投降。

    太祖平时就听说他的名望,预先告诫达奚武说:“不要让刘璠死掉。”所以达奚武命令刘璠先往京师。

    刘璠到达后,太祖待他如同老朋友。

    太祖对仆射申徽说:“刘璠德才兼优,古人如何能比得上他?”申徽说:“从前晋主灭亡吴国,得到陆机、陆云兄弟。

    如今您平定梁、汉,得到一位刘璠。”当时南郑还在拒守,尚未攻克,达奚武请求攻占后屠杀军民,太祖准备答应,只下令保全刘璠一家。

    刘璠于是上朝求情,太祖怒而不许。

    刘璠流着泪坚持求情,很长时间不退。

    柳仲礼在一旁说:“这是坚贞不屈的人啊!”太祖说:“为人效力,理当如此。”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

    全城百姓竟然保全性命,得力于刘璠。

    太祖既接受萧循投降,又允许他返回故国。

    可是萧循到长安几个月,也没有让他回去。

    刘璠陪从饮宴,太祖问道:“我可以比上古代何人?”刘璠答道:“过去认为您是当世英明之主,连商汤、周武也比不上您;可是今日所见,您连齐桓公、晋文公也不如。”太祖问道:“我无法同商汤、周武相比,可是希望同伊尹、周公匹敌,为什么连齐桓公、晋文公也不如呢?”刘璠答道:“齐桓公保存了三个已被灭亡的国家,晋文公对原国不失信用。”话没说完,太祖就拍掌说:“我明白您的意思,您不过想反激我。”于是立即下令让萧循回去。

    萧循请求让刘璠一块回去,太祖不答应。

    任命刘璠为中外府记室,随即升黄门侍郎、仪同三司。

    刘璠曾卧病在家,对雪而生发感触,写了雪赋来抒发志向。

    当初,萧循在汉中时与萧纪的通信,以及回复朝廷的文书、发往襄阳的公文,全都出于刘璠之手。

    世宗初年,被任命为内史中大夫,掌管诏书。

    不久,封为平阳县子,食邑九百户。

    在任上为政简要,清白正直,不合时俗,降为同和郡守。

    刘璠善于安抚驾驭部属,到任未及一年,生羌降伏者就有五百多家。

    在他前后的郡守,大多经营私利而获取资产,只有刘璠毫无所取,连妻子、孩子也都随羌人风俗,吃麦子,穿皮衣,始终不再改变。

    洮阳、洪和二郡的羌民,常常越过郡境到刘璠这里来打官司。

    他的美德教化就是这样为邻界所归附敬仰。

    当时,蔡公宇文广镇守陇西,嘉许刘璠的德政。

    宇文广转而镇守陕州时,想调刘璠跟随自己,羌民乐于相随者有七百人。

    听说这件事的人没有不赞叹惊异的。

    陈公宇文纯镇守陇西,提拔他担任总管府司录,待他十分有礼。

    天和三年(568)去世,当时五十九岁。

    著有梁典三十卷,另有文集二十卷,均在世上流行。

    儿子刘祥承袭其封爵。

    柳霞字子升,河东解地人。

    曾祖父柳卓,曾任晋朝汝南太守,后从本郡移居襄阳。

    祖父柳叔珍,曾任宋国员外散骑常侍、义阳内史。

    父亲柳季远,任梁国临川王咨议参军、宜都太守。

    柳霞自幼爽朗豪迈,神采高峻,幼童时就有成年人的器量。

    喜好文学,循规蹈矩。

    伯父柳庆远认为他同常人不一样,特别看重他。

    柳庆远对他说:“我从前赶上侍奉伯父太尉公,他曾对我说:‘我昨天梦见你登上一座楼,楼十分高峻华丽,我把座位让给你。

    你以后名望官位必能显达,可惜我来不及看到了。’前些时我白天睡觉,又梦见我把从前的座位赏赐给你。

    你以后的官位,应当和我一样。

    特地勉励你,以使好兆头应验。”梁国西昌侯深藻镇守雍州时,柳霞才十二岁,以百姓礼拜谒,风度端庄,举止安详文雅。

    深藻甚为赞许,又派侍者故意踩住柳霞衣服的后襟,想试试他有什么反应。

    柳霞缓步微微前移,并不回头看一下。

    庐陵王萧续任雍州刺史时,任命柳霞为主簿。

    从邵陵王萧纶府法曹参军做起,转任外兵,又任尚书工部郎。

    谢举当时担任仆射,召见柳霞与他谈话,对他十分嘉许。

    谢举回头对人说:“长江、汉水之间的英杰俊才,在这里见到了。”岳阳王萧鮞出任雍州刺史,柳霞被选为治中,随即升为别驾。

    萧鮞在襄阳秉承皇帝旨意,任命柳霞为吏部郎、员外散骑常侍。

    不久升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赐爵闻喜县公。

    随即又升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萧鮞在江陵登基时,把襄阳归还我朝。

    柳霞于是告别萧鮞说:“陛下中兴王业,据有故楚之地。

    微臣侥幸遇上机缘,奉守名誉节操,理当以身报国,有始有终。

    自从晋朝南迁,微臣宗族之人已经很少。

    从祖父太尉、伯父仪同、叔父司空,都因为地位很高,于是安家金陵。

    只留下我的祖先,独守祖茔。

    先祖常告诫我们,不得违背这一遗志。

    如今襄阳既然已归入北朝,微臣如果仍然陪侍陛下,若有仕进则微不足道,若有过失则对不起先辈心意。

    恳切希望陛下明察,谅解微臣的心迹。”萧鮞尊重他的志向,就答应了。

    柳霞留居家乡,以读书为乐。

    太祖、世宗多次下令征召他,柳霞以有病为理由坚决推辞。

    萧鮞去世时,柳霞为之哀悼,服君臣之丧。

    保定年间又征召他,柳霞才入朝。

    授他为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霍州诸军事、霍州刺史。

    柳霞教导百姓,总是先从道德入手,有再三违背者,才稍稍加以谴责,让他知道羞耻而已。

    他的下属被感动而接受教化,不再犯错误。

    都说:“我们的长官如此仁惠,怎么可以欺骗他呢?”天和年间去世,当时七十二岁。

    宣政初年,追赠金、安二州刺史。

    柳霞有志气操行。

    当初任州主簿时,他的父亲死在扬州,柳霞从襄阳前去奔丧,六天就赶到扬州。

    一路哀痛过甚,面目几乎难以辨认。

    后来护送灵柩溯长江西归,江心风起,船上人大惊失色。

    柳霞抱着棺材悲号,祈求上苍怜悯,不一会儿便风平浪静。

    他的母亲两乳之间生了疽疮,医生说:“此病无药可救,只有让人吸脓,或许可以稍止疼痛。”柳霞立即吮吸,过十来天病就好了。

    人们都认为这是孝心感动上苍的结果。

    柳霞为人和蔼宽容,很少见恼怒之色。

    他弘扬礼教,不曾说别人短处。

    特别喜欢施舍,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

    临终时,遗命薄葬,他的儿子们都遵命奉行。

    有十个儿子,柳靖、柳庄最有名。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