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中文网 www.jqzw.net,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进退维谷
钜鹿大战,秦将王离全军覆没,章邯收拢残兵,退守棘原。
项羽的军队则驻扎在漳水以南,两军距离极近,却始终没有交战。
没有交战的原因,主要是章邯的秦军,深陷赵境,面对着强大的楚军,已经成为一支孤军,处境极为危险。这时候最明智的,就是安全撤军。所以章邯保持着全军的战斗态势,缓步退却。
不知道是谁,把章邯缓步退军的战报,报告到了秦二世的面前。于是秦二世派来使者,严厉谴责了章邯的畏战情绪,要求章邯证明自己对帝国的忠诚,迅速消灭项羽及赵国,否则后果严重。
章邯发现麻烦了,自己统军在外,与最高指挥中枢沟通不畅。而目前战争态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扭转,朝廷必须依据时局的变化,重新调整战略。但要把这个讯息传递到秦二世耳边,还需要花费心思。
于是章邯派他的政委——长史司马欣,由司马欣赶到咸阳,亲自向秦二世解释说明。因为事情太复杂,不见面是说不清楚的。
但当司马欣赶到咸阳之后,就察觉情形不对。此时国政大权,尽落于赵高之手,想要面见秦二世,就必须通过赵高,可是司马欣在咸阳司马门等了三天,也不见赵高接见他。于是司马欣就知道自己危险了,立即逃出咸阳,向秦军驻地狂奔。
赵高果然派出了刺客杀手,一路追杀。但因为司马欣技高一筹,逃走的时候,没有走来的路,而是换了条路线。刺客及杀手却脑袋进水,只沿着司马欣来时的路上追赶,所以才会让司马欣逃脱。
赵高为什么要杀司马欣?
不为什么,钜鹿之败,赵高需要追究责任,需要替罪羊而已。
那么司马欣又是如何先知先觉地预知危险的呢?
这是因为,章邯、司马欣以及他们的老搭档董翳,是秦帝国时代最有智慧的三个人。看看他们的职务就知道了,章邯,主动请缨统师之前,是少府——主掌山林湖泽税收的这么个官职。司马欣和董翳,是长史,长史乃帝国最高机关中的事务主管。他们都不是统兵者出身,可是自打他们老哥仨联手以来,就不费吹灰之力,将起义军的指挥中枢陈胜王消灭于无形。而后的钜鹿之战,名将世家的王离都成了俘虏,而他们老哥仨却安然无恙,这就证明了他们的本事。
章邯的钜鹿之败,非战之罪。秦帝国这艘大船,处于行将覆没之际,章邯、司马欣及董翳,就好比当时水性最佳的水手,却偏偏处在一条倾覆之舟上,所以他们纵有天大的智慧,在这时节也只能是勉强保身而已。
一句话,章邯站错了队。他的敌人是天下英雄,他本事再大,一仗接一仗地打过来,总会输掉那么一场两场。此时的钜鹿之战,就是他输掉了一场而已。
但问题是,权力的法则永远是逆淘汰,章邯、司马欣、董翳既然是秦帝国中最有本事的人,当然是处于随时会遭到暗算的境地。司马欣对此有着极清醒的认识,所以一旦察觉情势不对,立即出逃,这才避过了杀身之祸。
司马欣逃回军营中,对章邯说:“帝国完蛋了,没咒念了。现在是赵高专权,作威作福,朝政里再也没有一个明白人。我们统军在外,如果打赢了,赵高嫉妒我们的战功,我们非死不可。如果我们打输了,被追究责任,更是非死不可。总之咱们已经没有了生路,将军你掂量着办吧。”
我掂量着办这可怎么办?当时章邯就傻了眼。
当时之时,从黄河岸边,沼泽林中,走出来一个渔夫,来给章邯送信。章邯打开一看,嘿,这封信,竟然是和张耳闹掰了交情,弃职走入深泽捕猎避世的陈馀写来的。
原来陈馀身在深泽,心忧天下,不甘寂寞,专诚写信给章邯指点迷津。他在这封信中说:
“亲爱的老章,你听没听说过白起这个人,嗯?白起,他是楚国人,跑到秦国去卖力。他东征西讨,南征鄢郢,北征击败了赵国纸上谈兵的赵括,一家伙坑杀了赵国四十万降卒。四十万呀老章,就是给你四十万头猪让你杀,你也得杀上几年。总之白起替秦国卖了老命。最后结果如何呢,嗯?如何呢?他被秦帝国赐死,把他杀掉了。”
“亲爱的老章,你听没听说过蒙恬这个人,嗯?蒙恬,他是当年秦国的大将军,比你有派头。他向北驱逐戎人,替秦国开拓疆土几千里。最后他怎么样了呢,嗯?怎么样了呢?他被杀了!在阳周被杀掉了。”
“为什么白起、蒙恬他们都会被杀掉呢,嗯,为什么?”
“就因为他们立下的功业太大!大功无赏,大罪无罚。因为你战功多,秦帝国没办法奖赏你,总不能把整个国家都奖给你吧?只有杀掉你,才是个一了百了的省心法子!”
“现在你老章任秦国的将军,统兵作战,已经有三年了。三年来,你部下逃亡战死的,就有几十万人,而诸侯却杀不尽,宰不完,群起而抗暴秦者越来越多。你就这样一直跟天下人抬杠顶牛下去,到底能坚持多久呢?”
“亲爱的老章,你还有桩天大的麻烦——赵高!”
“现在赵高欺蒙秦二世,控制朝政已经好几年了。于今战事危急,赵高最想干的就是,杀掉你老章,把战事不利的责任,一股脑全都推到你的头上。现在你老章的处境是,你打赢了就会被杀掉,打输了还是会被杀掉。输赢你都会被杀掉,想来你一定是非常郁闷的吧?”
“总之老章你必须要明白一件事,老天要让秦帝国灭亡,秦帝国非得灭亡不可,没人拦得住!在你老章在内不能取得君王的信任,在外沦为亡国的将领,孤军而想存活于世,这可能吗?”
“亲爱的老章,你为什么不能再聪明一些,转而和诸侯结盟,掉转枪头,大家一起去打秦二世。到时候封疆列土,南面称王。这和你被人扒光了衣裳,放在刑具上让人零割碎剐,哪个更好些呢?”
陈馀这封信,非常令人惊讶。他似乎在章邯身边伏有间谍,掌握了章邯这边最详细的情报。信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像坚实的铁钉,牢牢地钉在章邯的心上,让章邯辗转反侧,夜不成寐。
2、帝国死亡倒计时
收到陈馀的来信后,章邯考虑了很长时间,就悄悄地派了亲信侯成,去找项羽聊聊,看看大家是不是有合作的可能。
但是双方没有能够达成合作。没达成合作意向,可能有多个原因,但主因应该是项羽这边粮草还比较充足,可以再吃一段时间。结果是侯成去了之后,反倒把项羽手下的蒲将军给招来了。史书上说,项羽命令蒲将军率其部渡过三户津,开始向章邯发动进攻。
这时候了,章邯已经没有了战心,自然被蒲将军大逞威风,杀了个痛快。
眼见秦军不堪一击,项羽大喜,遂率全师渡河而来,继续向秦军发起攻击。章邯不停地吃败仗,继续派使者去找项羽谈判,最终竟然把项羽说服了。
于是项羽召集军吏开会,说:“大家也太能吃了,这么几天就吃得米仓见底了。现在粮食少,我考虑与章邯订立盟约,你们大家是什么看法。”
众人齐声道:“将军英明,将军的决策太伟大了。”
于是项羽通知章邯的使者,两军的最高军政长官,在洹水南面的殷墟相会。到了时间,项羽带着几名亲信大将赶到,就见章邯、长史司马欣及董翳三人步行而来。一见项羽的面,章邯顿时泪流满面,紧紧抓住项羽的手,哭诉道:“那个谁,赵高,赵高他欺负我,这事小项你得替我出头,讨还个公道来。”
“管,管,这事我准保管。”看章邯如此委屈,项羽心软了,就说“这样好了,你看这里不是殷墟吗?老章,我封你为雍王,从关中平原到这里,画个大圈,统统是你的地盘,谁敢不服,我替你打他。”
章邯破涕为笑:“小项,你真够意思。老子替秦国卖了这么多年的命,连个屁都没封上,咱们一见面你就封我为王,以后我就跟你干啦!”
章邯已经封王了,长史司马欣也得升官呀。于是项羽把章邯留在楚营,任命司马欣为上将军——注意,这时候项羽也只不过是个上将军,但他已经成了最有实权的人物,所以封王封将军,是不会有人敢有异议的。
项羽之所以任命司马欣掌军,是因为双方此前就有密切的关系。秦始皇时代,司马欣在栎阳做监狱长,而项羽的叔叔项梁,因杀人被关入栎阳大牢,正归司马欣修理。于是项羽就去找蕲县的监狱长曹咎,让曹咎给司马欣写了封信,替项梁求情。于是司马欣将项梁释放。所以司马欣是项家的恩人,他既然投奔过来,项羽这边立即给予无条件的信任。此外,同样对项家有恩的蕲县监狱长曹咎,也成为了项羽的亲信,最终他坑惨了项羽。这是后来的事情,暂且不提。
司马欣回营,统率秦兵,作为先头部队,锋芒遥指咸阳。这时候,大秦帝国最后一支有生力量,也就因为权力的内斗而丧失了。秦帝国进入死亡倒计时,不再有悬念。
在这时候,我们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何以大秦帝国,灭亡竟是如此之快速呢?
这里边有个秘密,权力的秘密。
大秦帝国,是典型标准正宗的专制帝国,这种国家以恐惧作为维系社会的力量,任何人想从底层掀动,千难万难。但如果着手从权力的上层予以摧毁,却不费吹灰之力。
这是因为,举凡专制帝国,呈现的都是以一驭多的社会博弈态势。也就是少数掌握权力的人高高在上,恣意欺压底层,鱼肉百姓。理论上来说,掌握权力的人是极少数极少数,怎么大多数人,反倒被极少数欺压呢?
专制帝国的设立,依靠的是一种底层民众相互制约的社会体系。在这样的国度里,所有的人都是囚徒,但同时,所有的人又都是狱卒,负有检举告发的责任。最典型的范例,就是秦政推出的株连政策。这不仅是一个政策,而且是一种社会游戏规则。在这个游戏中,任何人敢于挑战不公正的权力,九族俱遭牵连,乡邻亦不能保。所以民众为了避免招灾惹祸,就只能相互监视,一旦发现有人挑战权力,为避免连累,就会在第一时间举报。举报者可以减免刑事责任,而向权力挑战者发起攻击的人,则可以获得物质与官职的奖励。
专制制度鼓励民众相互告密,更鼓励民众相互攻击。因为只有民众相互为敌,才能够确保权力者高高在上。所以举凡专制帝国,莫不是风声鹤唳,四处设敌。专制帝国的臣民,就连睡觉都睁着眼睛,警惕地监视着乡邻甚至家人,以捕捉任何蛛丝马迹,寻找并发现敌人。高明的专制统治者,最善于创造敌人,让民众疲于奔命,四处捕捉。如秦始皇时代,就不停地为民众制造敌人,从六国的王室贵族起,到读书识字的知识分子,统统被秦始皇列入敌人的范畴之内。在这种铁网一样的钳制之下,纵然是刘邦这种帝王之才,也找不到喘息的机会,只能沉默不语,甚至沦为逃犯或盗贼。
假如没有陈胜重力一击,将专制的铁网破开一个大洞,如刘邦项羽诸色人等,仍然不可能会有机会。但陈胜为他们带来的只是机会而已,而刘邦项羽如果想要掀翻专制的大秦帝国,仍然没有丝毫可能——除非,帝国自己不想再活了,这时候才会有机会。
大人物的机会,是别人给的。正如秦国扫平六国,并非是秦始皇英明神武,更非是秦国战无不胜,而是六国陷入了权力的恶性规则之中,最终自己害死了自己。如赵国,是自己杀掉了名将李牧,才让秦国一举攻灭赵国。如魏国,则是自己除掉了最具声望的信陵君,才导致国家灭亡。如楚国,如齐国,对秦国对赵国的攻击袖手旁观,坐视不顾,等到发现赵国灭亡后,下一个就轮到自己,已经是为时太晚。还有一个燕国,竟然鬼迷心窍地认为自己是秦国的盟友,屡次三番配合秦国进攻赵国。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六国但凡有一步不走错,秦国也不会有机会。
同样的,此时刘邦项羽,面对着秦帝国这个庞然大物,正如秦国当年面对六国时的态势,只要秦帝国这边有一步没有走错,刘邦和项羽就会丧失全部机会。要知道,尽管刘邦项羽已成气候,但秦帝国仍然掌控着不计其数的社会资源,倘帝国突然发力反扑,刘邦项羽必作噍类无遗矣!
但是,有赵高在,他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
宦官赵高,他从权力的制高点切入,矢志置大秦帝国于必死之地。自从秦始皇死于沙丘那一天,这一切就已注定。
没有人能够改变。
3、权力的真相
赵高,其来由是个谜——没有人能想到,他竟然会成为那个终结帝国的人。当大家发现这一点的时候,一切史料均已湮没,赵高其人的来历行为,以及促使他做出诸多举动的心理冲动,已经无迹可寻。
早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东巡的路上,身边只有小儿子胡亥、宦官赵高及丞相李斯几人。赵高抓住这个机会,说服李斯合谋,发动沙丘政变,假始皇帝之命,勒令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自尽,扶胡亥登基。而后赵高引导秦二世血屠咸阳,杀光了秦始皇生下的十七个儿子和十个女儿。在这一系列事件中,依稀透露出赵高对秦始皇的残忍报复。
赵高是最憎恨秦始皇暴政的人,但他更恨的,是秦始皇打造的这个恐怖权力体制。
所以赵高想和大家玩个游戏,为大家揭示权力的秘密。
这个游戏,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指鹿为马。
于是赵高牵来一只鹿,献给秦二世说:“陛下,看这马,膘多肥,真是匹好马。”
秦二世睁大眼睛仔细看看,哈哈大笑起来:“丞相你弄错了吧,这明明是一只鹿。”
“鹿?”赵高转身,细心地摩挲着鹿的叉角“不对呀,这明明是一匹马嘛。”
秦二世说:“瞎掰,这明明是鹿,不信让大家来说说。”
大家,就是站在一边的侍臣了。这些人,工作职务类似于秦二世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他们是为秦二世工作的,不是为赵高,所以理论上来说,他们不应该帮助赵高胡说。但是,大家都知道秦二世的智商靠不住,更知道赵高心狠手辣。所以有的人默不作声,有的人睁眼瞎说,以迎合赵高。
当然,还会有人说实话。
任何时候,总会有说实话的人,任何时候都会有。
有就好办了,赵高将这些说实话的人,一一逮捕杀害。在这个过程中,秦二世保持了他一贯的高风亮节,置之不理,不予过问。从此人人噤若寒蝉,对赵高恐惧到了极点。赵高再说什么,大家为了保全性命,唯有随声附和。
杀掉那些诚实的人,警戒所有人不许再说实话,这种逆淘汰,就是权力运行时最大的特点。而赵高,则是通过这个小小的游戏,为我们提示了权力的秘密。
权力就是指鹿为马,就是颠倒黑白!权力是一个无人能够受益的社会游戏,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保持极端对立的博弈方式。
权力就是指鹿为马。如果鹿就是鹿,马就是马,这是基本常识,与权力无涉。常识状态下的生存就不再需要权力,权力的意义就是扭曲现实。不扭曲现实,要权力何用?
权力就是颠倒黑白。如果黑就是黑,白就是白,还需要权力干什么?不需要权力的强制,人们也知道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权力唯一能够起到的作用,就是将黑转为白,再将白转为黑,唯其颠倒世事,权力才有价值。
再来看看,自秦始皇打造出这恐怖的专制体制以来,可曾有一个人于中获益?
秦国百姓是第一批受害者。早年的秦国,百姓是有自由迁徙权及言论自由的。但是民权过大,就意味着君权的萎缩。所以秦国的君王渴求能够把百姓关入笼子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还真有,商鞅就是这样走入历史的。
资治通鉴卷二中记载:“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沦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说的就是商鞅为了替秦国打造专制的铁笼子,对抗争的民众进行血腥的屠杀,杀得渭水尽赤。
以血腥的暴力,将秦国民众驱入囚笼而后,商鞅终于作法自毙,被他亲手打造的专制怪兽所吞噬: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彊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史记商君列传第八)
这段故事,说的就是商鞅以邪恶的诛连政策,将秦国人相互牵制在一起,没人敢收留被通缉的反抗者。而当秦国反过来追杀商鞅时,商鞅逃到客栈央求收容,客栈却回答说,商鞅法令严酷,有收留没有身份证明者会遭受惩罚。直到这时候商鞅才如梦方醒,他精心替秦国打造的专制铁笼,岂知最终他自己就是落到网里的牺牲品。
经由商鞅改造的秦国,从此成为了一个极端可怕的怪物。公元前244年——那一年刘邦十三岁,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极恐怖的事情,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这一年的史书上,实际上有两件大事。叠加在一起的话,你立即会产生一种毛骨悚然的恐怖:
是年秦国大饥。
是年秦攻韩,陷十二城。
这两件事告诉我们:如饥荒这种向来具有摧毁社会系统的大事件,对被商鞅改造过的秦国,竟然毫无影响,照样是穷兵黩武,攻掠四方。
这就是郡县制的效果,可以称之为体制的力量。
饥荒如果发生在其他国家,百姓就会大逃亡,敌国也会乘机进攻。但商鞅改造了秦国,百姓是不允许自由迁居的,必须在指定地点比邻而居,每十户人家为一保,一户犯罪,十户人家共同坐牢。每个人都具有奴隶与狱卒的双重身份,任何反抗的言行都会在第一时间被弹压。纵然是饥荒年间,也不允许去讨饭,一户人家讨饭,十户人家坐牢,所有的人都相互牵制揪扯着,纵然饿死,也无法改变境遇之分毫。
饥荒可以摧毁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但对于郡县制的秦国无损。相反,这实际上是秦国又一次用兵的机会,因为秦国最重军功,如果上了战场,不仅有饭吃饿不死,弄好了立个战功,从此就争得了更多的机会。
这就是体制的力量。体制不过是一种社会规则,这种规则让你沦为周边人群的囚犯,当然他们也是你的囚犯,人们相互监督,彼此憎恨,充满了绝望与暴力的冲动。这种体制永远会给你一个外部的敌人,并鼓励你快点去死。在这个规则中,受益的唯有君王,把老百姓关入笼子里,自己高高在上,恣意享受,予取予求,这是多么快乐的人生啊!
但赵高告诉我们,即使是君王,也不可能从权力中受益。
如我们所知,秦国打造出可怕的极端权力体制之后,首先遭殃的是六国百姓,然后是六国的贵族。当秦始皇一统六合而后,给世人的印象,他似乎成为了这个残酷游戏的唯一赢家。
但是,当秦始皇身死沙丘,帝国的权力落入秦二世之手,秦始皇的十七个儿子统统被处死,十个女儿被拖到咸阳街市五马分尸——秦始皇子孙后人噍类无遗,这就是始皇帝为获得至高权力而付出的代价。
权力就是这样一种东西,所有人都需要为此付出代价,鲜血和死亡,无休无止地付出。最后占据权力制高点的人,则必须以自己的子孙福祉为祭品,才能够换取此生的恣意妄行。
这就是赵高通过对权力功能的梳理,最终告诉世人的。权力是一种邪恶的社会法则,不会有任何人从中获益。
但赵高的这个观点,不会得到刘邦的认可。
因为刘邦正在通往权力的道路上,大步前行,他有望取代秦始皇成为下一个赢家。这时候你突然对他说,别玩了大哥,这个游戏不好玩他会很生气的。
事实上刘邦已经生气了。他开始第三次屠城,终于在屠城的数量上,超越了项羽。
4、第三次屠城
刘邦第一次屠城,是在城阳。这事司马迁将其记载在史记高祖本纪中。
刘邦的第二次屠城,是在颍川。这事司马迁也写在了史记高祖本纪中。
但当刘邦第三次屠城的时候,司马迁的手,已经有点颤抖了,不敢再写下去了。
继续写下去,司马迁就危险了,刘邦的后人、当时的汉武帝,不会跟司马迁有完。因为有关刘邦如何夺取天下,是史有定论的。这个定论叫——仁者无敌!可你见过杀戮百姓、屠城上瘾的仁者吗?
诸如国内史家陈隆予先生所著刘邦与大业基业一书中称:“由于刘邦治军纪律严明,命令所属起义军‘所过毋得掠卤(同掳)’,与残杀百姓的秦军和‘所过无不残灭’的项羽军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深受沿途百姓的拥护和欢迎。八月(公元前207年,刘邦五十岁),刘邦以势如破竹之势,一举攻克武关,打开了通向关中的南大门。这时刘邦的军队已发展到数万人。”
类似的评价,在相关的刘邦研究史料之中,比比皆是。这是史学家们坚定不移的信念。仁者无敌,不仁者有敌,你看项羽竟然屠了两次城,于是就成为了不仁者,就有敌,就不可能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你看刘邦也才屠了城阳和颍川两座城,虽然屠城数目与项羽齐平,但刘邦是仁者,就无敌了,所以拥有天下。
史学家们得出这个莫名其妙的结论,是因为他们只看了史记高祖本纪,这里提及刘邦攻克武关时,是这样说的:
因袭攻武关,破之。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喜,秦军解,因大破之。又战其北,大破之。乘胜,遂破之。
看看,这段记载没有说屠城,反而说了“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喜”连秦人都喜了,这岂不证明了刘邦军队是仁义之师吗?
如果史学家们肯多费点脑筋,再打开同一本史记,看看“秦始皇本纪”就会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高前数言“关东盗毋能为也”及项羽虏秦将王离等钜鹿下而前,章邯等军数却,上书请益助,燕、赵、齐、楚、韩、魏皆立为王,自关以东,大氐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使人私于高,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看看,司马迁因为担心遭到刘邦后人的毒手,竟然把刘邦第三次屠城的记载,给藏到“秦始皇本纪”里来了。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这是何等的凶残与可怕!
还有资治通鉴卷八,也有同样的记载:“八月,沛公将数万人攻武关,屠之。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
到了这时候,我们总算明白了,其实刘邦在进军关中时,所发布的命令,并非是“所过毋得掠卤”而是完全相反的命令,是所过统统掠卤,毋得不掠卤——就是对于抗拒的城池,所有的百姓官吏,统统杀光。
百姓杀光了,剩下来的,只有刘邦及自己的小兄弟们,小兄弟们齐声高赞刘邦是仁义之师,对兄弟们所过毋得掠卤。被掠卤者已经彻底被消声,杀光屠光,你再也听不到一声哀鸣或反抗的呼号。
如此而已!
一次屠城,我们已经替刘邦找过理由了,责怪城内的百姓反抗太激烈。两次屠城,我们也成功地把责任推到了百姓身上,责怪百姓不快点开门,敲锣打鼓欢迎刘邦入内。到了第三次,我们如果再替刘邦辩解下去,那未免太过于丧心病狂了。
为什么刘邦屡屡屠城,却被称为仁者?为什么许多史学家就注意不到,或是发现不了刘邦三次屠城的记载?
这是因为,刘邦知道权力的秘密成因,而史学家不知道这个。
史学家们之所以没有注意到刘邦三次屠城的记录,甚至将刘邦血屠武关,描述成“深受沿途百姓的拥护和欢迎”的场景,这是因为史学家的脑壳,被秦始皇刘邦之类的权力狂,给忽悠傻了,坚信仁者无敌——史学家们也只能信这个,不信这个,难道他们还能信不仁者无敌吗?
实际上,刘邦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洞悉权力秘密的人。这个秘密,有可能是张良告诉他的,也有可能是他自己悟出来的。他知道所谓的仁者无敌,只是骗骗缺心眼的史学家的,权力真正的秘密,就在其成因上。
什么叫权力的成因?就是指权力形成的过程。
刘邦比任何人都清楚,权力的形成,只有三个来源:一是通过智慧与思想获得。二是通过商业财富获得。三是通过暴力杀戮获得。
先说权力的第一个来源,智慧与思想。这实际上是仁者无敌的变形表述,仁就是最大的智慧——但智慧本身是排斥权力的,当然权力也排斥智慧。掌握了智慧的人知道,权力所带来的恣意享受,是需要以后人的福祉为代价的。如果刘邦真的是什么仁者,他就会对权力忌惮三分,绝不可能为了自己的享受,而让后人付出惨烈的代价。
权力的第二个来源,就是商业财富。财富具有颠黑倒白、左右人心的力量,这就是权力的特质。所以无论是秦始皇还是刘邦,都对商人充满了警觉。秦始皇是将商人划为罪犯,直接抓去服苦役。相比于秦始皇,刘邦确实仁慈许多,他只是不允许商人穿丝绸衣裳,不许骑马,以示羞辱,并没有以酷刑相加。
权力的第三个来源,就是十足的暴力。无论是战国史还是秦汉史,都是典型的暴力史。秦始皇能够称孤道寡,就是因为他驾驭着当时最恐怖的暴力机器。经历过秦始皇消灭六国历史的刘邦,对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他知道,如果他想要取代秦始皇,坐拥天下的话,那么他就需要比之于秦始皇时代更凶狠、更残暴的战争机器。
正是因为知道暴力机器所具有的强势力量,所以刘邦到了武关,尽管武关并没有表示出丝毫的抗拒意识,但刘邦仍然下令屠城。
屠城,杀光武关城中的每一个老人,每一个儿童和每一个妇女。不要理会他们的痛苦和哀号,统统要杀光。
血屠武关,只是因为武关是通向关中的南大门。当妇孺老者被屠杀的哀号之声,遥遥地飘入咸阳,刘邦能够想象出当地居民的战栗与恐惧。
国人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暴力不会让人屈服,这个观念大错而特错。事实上,暴力是让人屈服的最主要力量,在暴力的凌压之下,人的心理会感受到极度的恐惧,恐惧的力量,会把正常的人格挤压破碎,扭曲变形,最终形成一种无可救药的奴性人格。自秦始皇而始,中国泥陷入皇权专制而不可自拔,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暴力挤压之下的民众形成的奴性人格,一个由奴才组成的国家,从此生生不息地繁衍着权力这只怪兽。
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只不过,这一切与刘邦无关,他正在大踏步地向着权力的顶峰挺进,谁也别想拦住他。
只是有一桩麻烦事,他在武关屠城,难道不怕激起咸阳民众的反抗心理,横竖也是个死,莫不如死守一战?
如果有谁这样想,那就太低估刘邦了——“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使人私于高”刘邦一边在武关屠城,一边派使者秘密联系赵高,咸阳城内,自然有赵高替他摧毁权力体系,他要在咸阳城中形成巨大的权力真空。咸阳城内的百姓,民权早已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丧失了填补权力真空的可能。
那么,赵高又是怎么配合刘邦的呢?
5、帝国毁灭者
确切地说,配合刘邦摧毁大秦帝国的,并非是赵高,而是秦始皇。
这话是什么意思?
我们来看看史记中的一段记载:
秦王闻高彊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 -->>
1、进退维谷
钜鹿大战,秦将王离全军覆没,章邯收拢残兵,退守棘原。
项羽的军队则驻扎在漳水以南,两军距离极近,却始终没有交战。
没有交战的原因,主要是章邯的秦军,深陷赵境,面对着强大的楚军,已经成为一支孤军,处境极为危险。这时候最明智的,就是安全撤军。所以章邯保持着全军的战斗态势,缓步退却。
不知道是谁,把章邯缓步退军的战报,报告到了秦二世的面前。于是秦二世派来使者,严厉谴责了章邯的畏战情绪,要求章邯证明自己对帝国的忠诚,迅速消灭项羽及赵国,否则后果严重。
章邯发现麻烦了,自己统军在外,与最高指挥中枢沟通不畅。而目前战争态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扭转,朝廷必须依据时局的变化,重新调整战略。但要把这个讯息传递到秦二世耳边,还需要花费心思。
于是章邯派他的政委——长史司马欣,由司马欣赶到咸阳,亲自向秦二世解释说明。因为事情太复杂,不见面是说不清楚的。
但当司马欣赶到咸阳之后,就察觉情形不对。此时国政大权,尽落于赵高之手,想要面见秦二世,就必须通过赵高,可是司马欣在咸阳司马门等了三天,也不见赵高接见他。于是司马欣就知道自己危险了,立即逃出咸阳,向秦军驻地狂奔。
赵高果然派出了刺客杀手,一路追杀。但因为司马欣技高一筹,逃走的时候,没有走来的路,而是换了条路线。刺客及杀手却脑袋进水,只沿着司马欣来时的路上追赶,所以才会让司马欣逃脱。
赵高为什么要杀司马欣?
不为什么,钜鹿之败,赵高需要追究责任,需要替罪羊而已。
那么司马欣又是如何先知先觉地预知危险的呢?
这是因为,章邯、司马欣以及他们的老搭档董翳,是秦帝国时代最有智慧的三个人。看看他们的职务就知道了,章邯,主动请缨统师之前,是少府——主掌山林湖泽税收的这么个官职。司马欣和董翳,是长史,长史乃帝国最高机关中的事务主管。他们都不是统兵者出身,可是自打他们老哥仨联手以来,就不费吹灰之力,将起义军的指挥中枢陈胜王消灭于无形。而后的钜鹿之战,名将世家的王离都成了俘虏,而他们老哥仨却安然无恙,这就证明了他们的本事。
章邯的钜鹿之败,非战之罪。秦帝国这艘大船,处于行将覆没之际,章邯、司马欣及董翳,就好比当时水性最佳的水手,却偏偏处在一条倾覆之舟上,所以他们纵有天大的智慧,在这时节也只能是勉强保身而已。
一句话,章邯站错了队。他的敌人是天下英雄,他本事再大,一仗接一仗地打过来,总会输掉那么一场两场。此时的钜鹿之战,就是他输掉了一场而已。
但问题是,权力的法则永远是逆淘汰,章邯、司马欣、董翳既然是秦帝国中最有本事的人,当然是处于随时会遭到暗算的境地。司马欣对此有着极清醒的认识,所以一旦察觉情势不对,立即出逃,这才避过了杀身之祸。
司马欣逃回军营中,对章邯说:“帝国完蛋了,没咒念了。现在是赵高专权,作威作福,朝政里再也没有一个明白人。我们统军在外,如果打赢了,赵高嫉妒我们的战功,我们非死不可。如果我们打输了,被追究责任,更是非死不可。总之咱们已经没有了生路,将军你掂量着办吧。”
我掂量着办这可怎么办?当时章邯就傻了眼。
当时之时,从黄河岸边,沼泽林中,走出来一个渔夫,来给章邯送信。章邯打开一看,嘿,这封信,竟然是和张耳闹掰了交情,弃职走入深泽捕猎避世的陈馀写来的。
原来陈馀身在深泽,心忧天下,不甘寂寞,专诚写信给章邯指点迷津。他在这封信中说:
“亲爱的老章,你听没听说过白起这个人,嗯?白起,他是楚国人,跑到秦国去卖力。他东征西讨,南征鄢郢,北征击败了赵国纸上谈兵的赵括,一家伙坑杀了赵国四十万降卒。四十万呀老章,就是给你四十万头猪让你杀,你也得杀上几年。总之白起替秦国卖了老命。最后结果如何呢,嗯?如何呢?他被秦帝国赐死,把他杀掉了。”
“亲爱的老章,你听没听说过蒙恬这个人,嗯?蒙恬,他是当年秦国的大将军,比你有派头。他向北驱逐戎人,替秦国开拓疆土几千里。最后他怎么样了呢,嗯?怎么样了呢?他被杀了!在阳周被杀掉了。”
“为什么白起、蒙恬他们都会被杀掉呢,嗯,为什么?”
“就因为他们立下的功业太大!大功无赏,大罪无罚。因为你战功多,秦帝国没办法奖赏你,总不能把整个国家都奖给你吧?只有杀掉你,才是个一了百了的省心法子!”
“现在你老章任秦国的将军,统兵作战,已经有三年了。三年来,你部下逃亡战死的,就有几十万人,而诸侯却杀不尽,宰不完,群起而抗暴秦者越来越多。你就这样一直跟天下人抬杠顶牛下去,到底能坚持多久呢?”
“亲爱的老章,你还有桩天大的麻烦——赵高!”
“现在赵高欺蒙秦二世,控制朝政已经好几年了。于今战事危急,赵高最想干的就是,杀掉你老章,把战事不利的责任,一股脑全都推到你的头上。现在你老章的处境是,你打赢了就会被杀掉,打输了还是会被杀掉。输赢你都会被杀掉,想来你一定是非常郁闷的吧?”
“总之老章你必须要明白一件事,老天要让秦帝国灭亡,秦帝国非得灭亡不可,没人拦得住!在你老章在内不能取得君王的信任,在外沦为亡国的将领,孤军而想存活于世,这可能吗?”
“亲爱的老章,你为什么不能再聪明一些,转而和诸侯结盟,掉转枪头,大家一起去打秦二世。到时候封疆列土,南面称王。这和你被人扒光了衣裳,放在刑具上让人零割碎剐,哪个更好些呢?”
陈馀这封信,非常令人惊讶。他似乎在章邯身边伏有间谍,掌握了章邯这边最详细的情报。信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像坚实的铁钉,牢牢地钉在章邯的心上,让章邯辗转反侧,夜不成寐。
2、帝国死亡倒计时
收到陈馀的来信后,章邯考虑了很长时间,就悄悄地派了亲信侯成,去找项羽聊聊,看看大家是不是有合作的可能。
但是双方没有能够达成合作。没达成合作意向,可能有多个原因,但主因应该是项羽这边粮草还比较充足,可以再吃一段时间。结果是侯成去了之后,反倒把项羽手下的蒲将军给招来了。史书上说,项羽命令蒲将军率其部渡过三户津,开始向章邯发动进攻。
这时候了,章邯已经没有了战心,自然被蒲将军大逞威风,杀了个痛快。
眼见秦军不堪一击,项羽大喜,遂率全师渡河而来,继续向秦军发起攻击。章邯不停地吃败仗,继续派使者去找项羽谈判,最终竟然把项羽说服了。
于是项羽召集军吏开会,说:“大家也太能吃了,这么几天就吃得米仓见底了。现在粮食少,我考虑与章邯订立盟约,你们大家是什么看法。”
众人齐声道:“将军英明,将军的决策太伟大了。”
于是项羽通知章邯的使者,两军的最高军政长官,在洹水南面的殷墟相会。到了时间,项羽带着几名亲信大将赶到,就见章邯、长史司马欣及董翳三人步行而来。一见项羽的面,章邯顿时泪流满面,紧紧抓住项羽的手,哭诉道:“那个谁,赵高,赵高他欺负我,这事小项你得替我出头,讨还个公道来。”
“管,管,这事我准保管。”看章邯如此委屈,项羽心软了,就说“这样好了,你看这里不是殷墟吗?老章,我封你为雍王,从关中平原到这里,画个大圈,统统是你的地盘,谁敢不服,我替你打他。”
章邯破涕为笑:“小项,你真够意思。老子替秦国卖了这么多年的命,连个屁都没封上,咱们一见面你就封我为王,以后我就跟你干啦!”
章邯已经封王了,长史司马欣也得升官呀。于是项羽把章邯留在楚营,任命司马欣为上将军——注意,这时候项羽也只不过是个上将军,但他已经成了最有实权的人物,所以封王封将军,是不会有人敢有异议的。
项羽之所以任命司马欣掌军,是因为双方此前就有密切的关系。秦始皇时代,司马欣在栎阳做监狱长,而项羽的叔叔项梁,因杀人被关入栎阳大牢,正归司马欣修理。于是项羽就去找蕲县的监狱长曹咎,让曹咎给司马欣写了封信,替项梁求情。于是司马欣将项梁释放。所以司马欣是项家的恩人,他既然投奔过来,项羽这边立即给予无条件的信任。此外,同样对项家有恩的蕲县监狱长曹咎,也成为了项羽的亲信,最终他坑惨了项羽。这是后来的事情,暂且不提。
司马欣回营,统率秦兵,作为先头部队,锋芒遥指咸阳。这时候,大秦帝国最后一支有生力量,也就因为权力的内斗而丧失了。秦帝国进入死亡倒计时,不再有悬念。
在这时候,我们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何以大秦帝国,灭亡竟是如此之快速呢?
这里边有个秘密,权力的秘密。
大秦帝国,是典型标准正宗的专制帝国,这种国家以恐惧作为维系社会的力量,任何人想从底层掀动,千难万难。但如果着手从权力的上层予以摧毁,却不费吹灰之力。
这是因为,举凡专制帝国,呈现的都是以一驭多的社会博弈态势。也就是少数掌握权力的人高高在上,恣意欺压底层,鱼肉百姓。理论上来说,掌握权力的人是极少数极少数,怎么大多数人,反倒被极少数欺压呢?
专制帝国的设立,依靠的是一种底层民众相互制约的社会体系。在这样的国度里,所有的人都是囚徒,但同时,所有的人又都是狱卒,负有检举告发的责任。最典型的范例,就是秦政推出的株连政策。这不仅是一个政策,而且是一种社会游戏规则。在这个游戏中,任何人敢于挑战不公正的权力,九族俱遭牵连,乡邻亦不能保。所以民众为了避免招灾惹祸,就只能相互监视,一旦发现有人挑战权力,为避免连累,就会在第一时间举报。举报者可以减免刑事责任,而向权力挑战者发起攻击的人,则可以获得物质与官职的奖励。
专制制度鼓励民众相互告密,更鼓励民众相互攻击。因为只有民众相互为敌,才能够确保权力者高高在上。所以举凡专制帝国,莫不是风声鹤唳,四处设敌。专制帝国的臣民,就连睡觉都睁着眼睛,警惕地监视着乡邻甚至家人,以捕捉任何蛛丝马迹,寻找并发现敌人。高明的专制统治者,最善于创造敌人,让民众疲于奔命,四处捕捉。如秦始皇时代,就不停地为民众制造敌人,从六国的王室贵族起,到读书识字的知识分子,统统被秦始皇列入敌人的范畴之内。在这种铁网一样的钳制之下,纵然是刘邦这种帝王之才,也找不到喘息的机会,只能沉默不语,甚至沦为逃犯或盗贼。
假如没有陈胜重力一击,将专制的铁网破开一个大洞,如刘邦项羽诸色人等,仍然不可能会有机会。但陈胜为他们带来的只是机会而已,而刘邦项羽如果想要掀翻专制的大秦帝国,仍然没有丝毫可能——除非,帝国自己不想再活了,这时候才会有机会。
大人物的机会,是别人给的。正如秦国扫平六国,并非是秦始皇英明神武,更非是秦国战无不胜,而是六国陷入了权力的恶性规则之中,最终自己害死了自己。如赵国,是自己杀掉了名将李牧,才让秦国一举攻灭赵国。如魏国,则是自己除掉了最具声望的信陵君,才导致国家灭亡。如楚国,如齐国,对秦国对赵国的攻击袖手旁观,坐视不顾,等到发现赵国灭亡后,下一个就轮到自己,已经是为时太晚。还有一个燕国,竟然鬼迷心窍地认为自己是秦国的盟友,屡次三番配合秦国进攻赵国。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六国但凡有一步不走错,秦国也不会有机会。
同样的,此时刘邦项羽,面对着秦帝国这个庞然大物,正如秦国当年面对六国时的态势,只要秦帝国这边有一步没有走错,刘邦和项羽就会丧失全部机会。要知道,尽管刘邦项羽已成气候,但秦帝国仍然掌控着不计其数的社会资源,倘帝国突然发力反扑,刘邦项羽必作噍类无遗矣!
但是,有赵高在,他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
宦官赵高,他从权力的制高点切入,矢志置大秦帝国于必死之地。自从秦始皇死于沙丘那一天,这一切就已注定。
没有人能够改变。
3、权力的真相
赵高,其来由是个谜——没有人能想到,他竟然会成为那个终结帝国的人。当大家发现这一点的时候,一切史料均已湮没,赵高其人的来历行为,以及促使他做出诸多举动的心理冲动,已经无迹可寻。
早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东巡的路上,身边只有小儿子胡亥、宦官赵高及丞相李斯几人。赵高抓住这个机会,说服李斯合谋,发动沙丘政变,假始皇帝之命,勒令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自尽,扶胡亥登基。而后赵高引导秦二世血屠咸阳,杀光了秦始皇生下的十七个儿子和十个女儿。在这一系列事件中,依稀透露出赵高对秦始皇的残忍报复。
赵高是最憎恨秦始皇暴政的人,但他更恨的,是秦始皇打造的这个恐怖权力体制。
所以赵高想和大家玩个游戏,为大家揭示权力的秘密。
这个游戏,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指鹿为马。
于是赵高牵来一只鹿,献给秦二世说:“陛下,看这马,膘多肥,真是匹好马。”
秦二世睁大眼睛仔细看看,哈哈大笑起来:“丞相你弄错了吧,这明明是一只鹿。”
“鹿?”赵高转身,细心地摩挲着鹿的叉角“不对呀,这明明是一匹马嘛。”
秦二世说:“瞎掰,这明明是鹿,不信让大家来说说。”
大家,就是站在一边的侍臣了。这些人,工作职务类似于秦二世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他们是为秦二世工作的,不是为赵高,所以理论上来说,他们不应该帮助赵高胡说。但是,大家都知道秦二世的智商靠不住,更知道赵高心狠手辣。所以有的人默不作声,有的人睁眼瞎说,以迎合赵高。
当然,还会有人说实话。
任何时候,总会有说实话的人,任何时候都会有。
有就好办了,赵高将这些说实话的人,一一逮捕杀害。在这个过程中,秦二世保持了他一贯的高风亮节,置之不理,不予过问。从此人人噤若寒蝉,对赵高恐惧到了极点。赵高再说什么,大家为了保全性命,唯有随声附和。
杀掉那些诚实的人,警戒所有人不许再说实话,这种逆淘汰,就是权力运行时最大的特点。而赵高,则是通过这个小小的游戏,为我们提示了权力的秘密。
权力就是指鹿为马,就是颠倒黑白!权力是一个无人能够受益的社会游戏,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保持极端对立的博弈方式。
权力就是指鹿为马。如果鹿就是鹿,马就是马,这是基本常识,与权力无涉。常识状态下的生存就不再需要权力,权力的意义就是扭曲现实。不扭曲现实,要权力何用?
权力就是颠倒黑白。如果黑就是黑,白就是白,还需要权力干什么?不需要权力的强制,人们也知道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权力唯一能够起到的作用,就是将黑转为白,再将白转为黑,唯其颠倒世事,权力才有价值。
再来看看,自秦始皇打造出这恐怖的专制体制以来,可曾有一个人于中获益?
秦国百姓是第一批受害者。早年的秦国,百姓是有自由迁徙权及言论自由的。但是民权过大,就意味着君权的萎缩。所以秦国的君王渴求能够把百姓关入笼子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还真有,商鞅就是这样走入历史的。
资治通鉴卷二中记载:“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沦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说的就是商鞅为了替秦国打造专制的铁笼子,对抗争的民众进行血腥的屠杀,杀得渭水尽赤。
以血腥的暴力,将秦国民众驱入囚笼而后,商鞅终于作法自毙,被他亲手打造的专制怪兽所吞噬: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彊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史记商君列传第八)
这段故事,说的就是商鞅以邪恶的诛连政策,将秦国人相互牵制在一起,没人敢收留被通缉的反抗者。而当秦国反过来追杀商鞅时,商鞅逃到客栈央求收容,客栈却回答说,商鞅法令严酷,有收留没有身份证明者会遭受惩罚。直到这时候商鞅才如梦方醒,他精心替秦国打造的专制铁笼,岂知最终他自己就是落到网里的牺牲品。
经由商鞅改造的秦国,从此成为了一个极端可怕的怪物。公元前244年——那一年刘邦十三岁,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极恐怖的事情,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这一年的史书上,实际上有两件大事。叠加在一起的话,你立即会产生一种毛骨悚然的恐怖:
是年秦国大饥。
是年秦攻韩,陷十二城。
这两件事告诉我们:如饥荒这种向来具有摧毁社会系统的大事件,对被商鞅改造过的秦国,竟然毫无影响,照样是穷兵黩武,攻掠四方。
这就是郡县制的效果,可以称之为体制的力量。
饥荒如果发生在其他国家,百姓就会大逃亡,敌国也会乘机进攻。但商鞅改造了秦国,百姓是不允许自由迁居的,必须在指定地点比邻而居,每十户人家为一保,一户犯罪,十户人家共同坐牢。每个人都具有奴隶与狱卒的双重身份,任何反抗的言行都会在第一时间被弹压。纵然是饥荒年间,也不允许去讨饭,一户人家讨饭,十户人家坐牢,所有的人都相互牵制揪扯着,纵然饿死,也无法改变境遇之分毫。
饥荒可以摧毁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但对于郡县制的秦国无损。相反,这实际上是秦国又一次用兵的机会,因为秦国最重军功,如果上了战场,不仅有饭吃饿不死,弄好了立个战功,从此就争得了更多的机会。
这就是体制的力量。体制不过是一种社会规则,这种规则让你沦为周边人群的囚犯,当然他们也是你的囚犯,人们相互监督,彼此憎恨,充满了绝望与暴力的冲动。这种体制永远会给你一个外部的敌人,并鼓励你快点去死。在这个规则中,受益的唯有君王,把老百姓关入笼子里,自己高高在上,恣意享受,予取予求,这是多么快乐的人生啊!
但赵高告诉我们,即使是君王,也不可能从权力中受益。
如我们所知,秦国打造出可怕的极端权力体制之后,首先遭殃的是六国百姓,然后是六国的贵族。当秦始皇一统六合而后,给世人的印象,他似乎成为了这个残酷游戏的唯一赢家。
但是,当秦始皇身死沙丘,帝国的权力落入秦二世之手,秦始皇的十七个儿子统统被处死,十个女儿被拖到咸阳街市五马分尸——秦始皇子孙后人噍类无遗,这就是始皇帝为获得至高权力而付出的代价。
权力就是这样一种东西,所有人都需要为此付出代价,鲜血和死亡,无休无止地付出。最后占据权力制高点的人,则必须以自己的子孙福祉为祭品,才能够换取此生的恣意妄行。
这就是赵高通过对权力功能的梳理,最终告诉世人的。权力是一种邪恶的社会法则,不会有任何人从中获益。
但赵高的这个观点,不会得到刘邦的认可。
因为刘邦正在通往权力的道路上,大步前行,他有望取代秦始皇成为下一个赢家。这时候你突然对他说,别玩了大哥,这个游戏不好玩他会很生气的。
事实上刘邦已经生气了。他开始第三次屠城,终于在屠城的数量上,超越了项羽。
4、第三次屠城
刘邦第一次屠城,是在城阳。这事司马迁将其记载在史记高祖本纪中。
刘邦的第二次屠城,是在颍川。这事司马迁也写在了史记高祖本纪中。
但当刘邦第三次屠城的时候,司马迁的手,已经有点颤抖了,不敢再写下去了。
继续写下去,司马迁就危险了,刘邦的后人、当时的汉武帝,不会跟司马迁有完。因为有关刘邦如何夺取天下,是史有定论的。这个定论叫——仁者无敌!可你见过杀戮百姓、屠城上瘾的仁者吗?
诸如国内史家陈隆予先生所著刘邦与大业基业一书中称:“由于刘邦治军纪律严明,命令所属起义军‘所过毋得掠卤(同掳)’,与残杀百姓的秦军和‘所过无不残灭’的项羽军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深受沿途百姓的拥护和欢迎。八月(公元前207年,刘邦五十岁),刘邦以势如破竹之势,一举攻克武关,打开了通向关中的南大门。这时刘邦的军队已发展到数万人。”
类似的评价,在相关的刘邦研究史料之中,比比皆是。这是史学家们坚定不移的信念。仁者无敌,不仁者有敌,你看项羽竟然屠了两次城,于是就成为了不仁者,就有敌,就不可能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你看刘邦也才屠了城阳和颍川两座城,虽然屠城数目与项羽齐平,但刘邦是仁者,就无敌了,所以拥有天下。
史学家们得出这个莫名其妙的结论,是因为他们只看了史记高祖本纪,这里提及刘邦攻克武关时,是这样说的:
因袭攻武关,破之。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喜,秦军解,因大破之。又战其北,大破之。乘胜,遂破之。
看看,这段记载没有说屠城,反而说了“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喜”连秦人都喜了,这岂不证明了刘邦军队是仁义之师吗?
如果史学家们肯多费点脑筋,再打开同一本史记,看看“秦始皇本纪”就会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高前数言“关东盗毋能为也”及项羽虏秦将王离等钜鹿下而前,章邯等军数却,上书请益助,燕、赵、齐、楚、韩、魏皆立为王,自关以东,大氐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使人私于高,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看看,司马迁因为担心遭到刘邦后人的毒手,竟然把刘邦第三次屠城的记载,给藏到“秦始皇本纪”里来了。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这是何等的凶残与可怕!
还有资治通鉴卷八,也有同样的记载:“八月,沛公将数万人攻武关,屠之。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
到了这时候,我们总算明白了,其实刘邦在进军关中时,所发布的命令,并非是“所过毋得掠卤”而是完全相反的命令,是所过统统掠卤,毋得不掠卤——就是对于抗拒的城池,所有的百姓官吏,统统杀光。
百姓杀光了,剩下来的,只有刘邦及自己的小兄弟们,小兄弟们齐声高赞刘邦是仁义之师,对兄弟们所过毋得掠卤。被掠卤者已经彻底被消声,杀光屠光,你再也听不到一声哀鸣或反抗的呼号。
如此而已!
一次屠城,我们已经替刘邦找过理由了,责怪城内的百姓反抗太激烈。两次屠城,我们也成功地把责任推到了百姓身上,责怪百姓不快点开门,敲锣打鼓欢迎刘邦入内。到了第三次,我们如果再替刘邦辩解下去,那未免太过于丧心病狂了。
为什么刘邦屡屡屠城,却被称为仁者?为什么许多史学家就注意不到,或是发现不了刘邦三次屠城的记载?
这是因为,刘邦知道权力的秘密成因,而史学家不知道这个。
史学家们之所以没有注意到刘邦三次屠城的记录,甚至将刘邦血屠武关,描述成“深受沿途百姓的拥护和欢迎”的场景,这是因为史学家的脑壳,被秦始皇刘邦之类的权力狂,给忽悠傻了,坚信仁者无敌——史学家们也只能信这个,不信这个,难道他们还能信不仁者无敌吗?
实际上,刘邦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洞悉权力秘密的人。这个秘密,有可能是张良告诉他的,也有可能是他自己悟出来的。他知道所谓的仁者无敌,只是骗骗缺心眼的史学家的,权力真正的秘密,就在其成因上。
什么叫权力的成因?就是指权力形成的过程。
刘邦比任何人都清楚,权力的形成,只有三个来源:一是通过智慧与思想获得。二是通过商业财富获得。三是通过暴力杀戮获得。
先说权力的第一个来源,智慧与思想。这实际上是仁者无敌的变形表述,仁就是最大的智慧——但智慧本身是排斥权力的,当然权力也排斥智慧。掌握了智慧的人知道,权力所带来的恣意享受,是需要以后人的福祉为代价的。如果刘邦真的是什么仁者,他就会对权力忌惮三分,绝不可能为了自己的享受,而让后人付出惨烈的代价。
权力的第二个来源,就是商业财富。财富具有颠黑倒白、左右人心的力量,这就是权力的特质。所以无论是秦始皇还是刘邦,都对商人充满了警觉。秦始皇是将商人划为罪犯,直接抓去服苦役。相比于秦始皇,刘邦确实仁慈许多,他只是不允许商人穿丝绸衣裳,不许骑马,以示羞辱,并没有以酷刑相加。
权力的第三个来源,就是十足的暴力。无论是战国史还是秦汉史,都是典型的暴力史。秦始皇能够称孤道寡,就是因为他驾驭着当时最恐怖的暴力机器。经历过秦始皇消灭六国历史的刘邦,对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他知道,如果他想要取代秦始皇,坐拥天下的话,那么他就需要比之于秦始皇时代更凶狠、更残暴的战争机器。
正是因为知道暴力机器所具有的强势力量,所以刘邦到了武关,尽管武关并没有表示出丝毫的抗拒意识,但刘邦仍然下令屠城。
屠城,杀光武关城中的每一个老人,每一个儿童和每一个妇女。不要理会他们的痛苦和哀号,统统要杀光。
血屠武关,只是因为武关是通向关中的南大门。当妇孺老者被屠杀的哀号之声,遥遥地飘入咸阳,刘邦能够想象出当地居民的战栗与恐惧。
国人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暴力不会让人屈服,这个观念大错而特错。事实上,暴力是让人屈服的最主要力量,在暴力的凌压之下,人的心理会感受到极度的恐惧,恐惧的力量,会把正常的人格挤压破碎,扭曲变形,最终形成一种无可救药的奴性人格。自秦始皇而始,中国泥陷入皇权专制而不可自拔,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暴力挤压之下的民众形成的奴性人格,一个由奴才组成的国家,从此生生不息地繁衍着权力这只怪兽。
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只不过,这一切与刘邦无关,他正在大踏步地向着权力的顶峰挺进,谁也别想拦住他。
只是有一桩麻烦事,他在武关屠城,难道不怕激起咸阳民众的反抗心理,横竖也是个死,莫不如死守一战?
如果有谁这样想,那就太低估刘邦了——“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使人私于高”刘邦一边在武关屠城,一边派使者秘密联系赵高,咸阳城内,自然有赵高替他摧毁权力体系,他要在咸阳城中形成巨大的权力真空。咸阳城内的百姓,民权早已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丧失了填补权力真空的可能。
那么,赵高又是怎么配合刘邦的呢?
5、帝国毁灭者
确切地说,配合刘邦摧毁大秦帝国的,并非是赵高,而是秦始皇。
这话是什么意思?
我们来看看史记中的一段记载:
秦王闻高彊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