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中文网 www.jqzw.net,明月东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天启元年的六月,大明朝辽东都司界内由南向北,逐渐进入雨季。
这细雨纷纷扬扬,连续下了近十日,从辽东东部、北部的丘陵、山脉中汇集而出的雨水,以涓涓溪流的姿态,各自注入辽东都司北部的几条河流。这两年,辽东战火不断,死伤军民无数,大约是这老天也为之变了脸色,今年的这次雨水,有些反常。
往年的这个时节,从未有过连续下上十日的雨水,常常是一场暴雨急袭而至,最多也就是两三天的功夫,便也就风止雨歇,云开雾散。这骤然增多的雨水从山中倾泻而下,往往也造成山洪暴发,使得河流水位暴涨,成为辽东习以为常的水患。不过,这也是辽东都司边墙一带最为宽心的时候,河水水位的增高,使得无论是西面的蒙古人,还是北面的女真人,也都因水患而变得安生许多。
但今年这雨,是细如游丝,丝毫没有半点厉色。而辽阳北关一带的太子河、浑河、蒲河,河水虽然照样上涨,却是升得平缓,以至宽广的水面上,看不到激流飞逝的场面。这几条河流汇入到辽河之时,倒是让辽河河面增宽不少,但水势却依旧不见汹涌。那些沿河两岸的百姓,已可以撑着小船,打捞水面上顺流而下的木头以及不知哪儿漂来的家具等等。这在往年,可没有一只船敢在这个时候下水。
河水如此一反常态,自然便失去了作为屏障的作用。但此时开原、铁岭早已不在大明朝廷的掌控之下,沈阳城上空悬浮的,是努尔哈赤八旗的旌旗,而西面的蒙古人,也是久未见人马出没。不过,如今的辽东都司,可同样反常,再没有人将这辽河、太子河作为辽东的一道屏障。相反。河流作为交通运输的便利作用,被极力利用起来。
在辽河入海处,近岸浅海上是千帆云集,装载着粮草、军需地沙船,是从天津、山东。甚至远至浙江一带调集的。这些沙船不仅是从广宁一带将囤积已久的粮草运至辽河口,还从天津的港口处,将京城拨付的军饷、铠甲、兵器、火葯等等,装运上船,源源不断驶往辽东。
大明朝廷自重开海禁以来,还从未有过如此规模地海运调动。来自朝廷兵部、工部甚至户部的各式文书。不断被快马传送到各处临海府县,继续征调、采买船只、水手,且一应所需银两,概不拖欠,即便是有些府、县无力支付现银,也将由当年的税赋中给予扣除。在这种极大的需求之下,已经有为数不少的各式人等,开始重谋开辟新的船场。建造新船。若是论及大买卖,再没有比承接军需更大地生意了,如今既然朝廷肯花银子,便自然会使逐利之人趋之若鹜。
这数以千计征调、新修成的船只。沿着渤海近岸处,一路划过一道弧线,最终停泊在辽河入海口处的码头上。在六月天里,东南风盛行,这些船只在浅海处行驶得颇为顺利,虽也有遇风沉没的,却没有往年那般凶险。
再说,船队中督运的官员,丝毫没有往年因担心漂没而迟滞的常态。反而一再催促。若是误了限期,这些官员将会被立即治罪。轻则丢官,重则下狱。是故。集结在辽河入海口处的船只,已经远远多于被卸完货物的空船。不得已,一部分船只开始驶向盖州,在盖州海岸卸货,以便减少滞留海上地风险。而另一部分稍小的船只,则沿辽河而上,一路借着风势,再加上雇佣拉纤的民夫,直接将货物向辽阳送去。
至于辽河口的陆上,已经聚集了数千运送粮草、军需地民夫。自沈阳失陷,辽阳被努尔哈赤大兵围攻之时,辽阳一带直至海州、盖州的民众本已逃了大半,可这一个多月里,却又渐次返回。辽事尚未平稳,这返回的百姓,当然是那些除了自家便无处可去的人。这其中便有不少因躲避战火而误了农耕的人家,还有一些则是连种子粮都没有的,这出外赚些银子买粮的人,可是难以计数。
是故这辽河口一带,招募的民夫并未因人口流失而捉襟见肘,并仍然有继续增多的趋势。战乱之中,粮价自会是个令人乍舌地数目,但辽东经略袁应泰袁大人,一向对民事颇为上心,已下令所有民夫地酬劳,均以粮食给付,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粮价上涨的幅度。当然,这是在保证了驻守在辽阳地官兵粮草的基础之上地命令。好在此时辽阳的官兵不过三万多人,算是辽东开战以来驻兵最少的,袁大人自可从容处置。
就在细雨停后地一日。淡蓝地天空中只漂浮着几片白云。火辣辣地太阳当头悬照。时值午时三刻。正是一日之中最为酷热之时。位于三岔河东面地牛庄。便是在此时。迎来了一队运送粮草、军需地队伍。
这一队人马约莫三百来人。一百多匹骡马。套着五十多辆大车。所有地大车上都是装地满满地。让拉车地骡马都使足了力气。大约是骡马不够。而货物太多。除去赶车地人。剩余地那些民夫都是挑着担子。或是数人合推一辆小车。同样都是重负。个个脸上都是汗水和着尘土。变成一道道污痕。
押送驮队地明军官兵。却只有十几人。分散在队伍前后左右。不过。却是个个都是铠甲齐全。且有马骑乘。走在队伍最前面领头地。是两位明军武官打扮地人。这两人一个叫邓飞杰。四川人。一个叫丁万良。浙江人。两人都属总兵官李光荣地属下。跟随李光荣专管督运粮草、军需。这一次。是因一艘运送军需地船只因破损而主动搁浅在三岔河上。二人便被命前往三岔河招募民夫。搬运粮草、军需。
这类督运驮队地差事。邓飞杰、丁万良也不是头一次做了。这一个多月里。二人少说也在辽河口至辽阳之间往来了五回。尚属办事得力之人。这一次二人领着十几名士卒。也不需携带银两、器械。只管一路招募而去。如今辽东经略袁应泰袁大人发布地榜文。已经传遍了各地。对于各地百姓来说。已经算是难得地口碑。至少还没听说给朝廷干活出力而没有领到酬劳地消息传出来。
所以这三百多人地民夫并未费多大力气。便已凑足。甚至到了三岔河搁浅地船只时。还显得有些多了。不过。二人也未给袁大人节省银子。只要人人都有活干。也不在乎多那么几个人。甚至有一名三十来岁地大脚妇人。也被允许挑了一担子军服。算是格外地体谅。当然这是唯一地。二人也没多问。想必必是家中没有男人而又缺粮地缘故。那些民夫们对其也多为照顾。一路上。将那名妇人地担子。少说也减少了一半地份量。自然。眼泪与感激。在那名妇人地脸上从未消失过。
这眼看着就要进入牛庄。邓飞杰与丁万良却什么命令也为下达。径直策马而行。似乎并不打算在牛庄歇息。
领先一辆大车边的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汉子。与旁边几人小声商议了一下,便向前紧跑几步,追至邓飞杰与丁万良的马旁,高声说道:“军爷,军爷。”
邓飞杰与丁万良勒住战马停下,问道:“何事?”
“军爷,”那中年人满脸堆笑,哈着腰说道“您看这一大早出来。都走了快三十里地了。不如就在这牛庄歇歇脚。”
邓飞杰回头瞧了瞧身后的队伍,看了看丁万良。没有立时答应。
那名中年人又连忙说道:“军爷,您瞧这会儿这么大的日头。大家都也有些疲了。这里面有一半地人都是牛庄本地人,让他们回家喝口水,吃过饭再走也不误事的。”
丁万良说道:“知道你们之中有不少牛庄本地人,正是因此,才不好在这里歇。还是再走几里地,在庄外歇吧。”
 ... -->>
天启元年的六月,大明朝辽东都司界内由南向北,逐渐进入雨季。
这细雨纷纷扬扬,连续下了近十日,从辽东东部、北部的丘陵、山脉中汇集而出的雨水,以涓涓溪流的姿态,各自注入辽东都司北部的几条河流。这两年,辽东战火不断,死伤军民无数,大约是这老天也为之变了脸色,今年的这次雨水,有些反常。
往年的这个时节,从未有过连续下上十日的雨水,常常是一场暴雨急袭而至,最多也就是两三天的功夫,便也就风止雨歇,云开雾散。这骤然增多的雨水从山中倾泻而下,往往也造成山洪暴发,使得河流水位暴涨,成为辽东习以为常的水患。不过,这也是辽东都司边墙一带最为宽心的时候,河水水位的增高,使得无论是西面的蒙古人,还是北面的女真人,也都因水患而变得安生许多。
但今年这雨,是细如游丝,丝毫没有半点厉色。而辽阳北关一带的太子河、浑河、蒲河,河水虽然照样上涨,却是升得平缓,以至宽广的水面上,看不到激流飞逝的场面。这几条河流汇入到辽河之时,倒是让辽河河面增宽不少,但水势却依旧不见汹涌。那些沿河两岸的百姓,已可以撑着小船,打捞水面上顺流而下的木头以及不知哪儿漂来的家具等等。这在往年,可没有一只船敢在这个时候下水。
河水如此一反常态,自然便失去了作为屏障的作用。但此时开原、铁岭早已不在大明朝廷的掌控之下,沈阳城上空悬浮的,是努尔哈赤八旗的旌旗,而西面的蒙古人,也是久未见人马出没。不过,如今的辽东都司,可同样反常,再没有人将这辽河、太子河作为辽东的一道屏障。相反。河流作为交通运输的便利作用,被极力利用起来。
在辽河入海处,近岸浅海上是千帆云集,装载着粮草、军需地沙船,是从天津、山东。甚至远至浙江一带调集的。这些沙船不仅是从广宁一带将囤积已久的粮草运至辽河口,还从天津的港口处,将京城拨付的军饷、铠甲、兵器、火葯等等,装运上船,源源不断驶往辽东。
大明朝廷自重开海禁以来,还从未有过如此规模地海运调动。来自朝廷兵部、工部甚至户部的各式文书。不断被快马传送到各处临海府县,继续征调、采买船只、水手,且一应所需银两,概不拖欠,即便是有些府、县无力支付现银,也将由当年的税赋中给予扣除。在这种极大的需求之下,已经有为数不少的各式人等,开始重谋开辟新的船场。建造新船。若是论及大买卖,再没有比承接军需更大地生意了,如今既然朝廷肯花银子,便自然会使逐利之人趋之若鹜。
这数以千计征调、新修成的船只。沿着渤海近岸处,一路划过一道弧线,最终停泊在辽河入海口处的码头上。在六月天里,东南风盛行,这些船只在浅海处行驶得颇为顺利,虽也有遇风沉没的,却没有往年那般凶险。
再说,船队中督运的官员,丝毫没有往年因担心漂没而迟滞的常态。反而一再催促。若是误了限期,这些官员将会被立即治罪。轻则丢官,重则下狱。是故。集结在辽河入海口处的船只,已经远远多于被卸完货物的空船。不得已,一部分船只开始驶向盖州,在盖州海岸卸货,以便减少滞留海上地风险。而另一部分稍小的船只,则沿辽河而上,一路借着风势,再加上雇佣拉纤的民夫,直接将货物向辽阳送去。
至于辽河口的陆上,已经聚集了数千运送粮草、军需地民夫。自沈阳失陷,辽阳被努尔哈赤大兵围攻之时,辽阳一带直至海州、盖州的民众本已逃了大半,可这一个多月里,却又渐次返回。辽事尚未平稳,这返回的百姓,当然是那些除了自家便无处可去的人。这其中便有不少因躲避战火而误了农耕的人家,还有一些则是连种子粮都没有的,这出外赚些银子买粮的人,可是难以计数。
是故这辽河口一带,招募的民夫并未因人口流失而捉襟见肘,并仍然有继续增多的趋势。战乱之中,粮价自会是个令人乍舌地数目,但辽东经略袁应泰袁大人,一向对民事颇为上心,已下令所有民夫地酬劳,均以粮食给付,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粮价上涨的幅度。当然,这是在保证了驻守在辽阳地官兵粮草的基础之上地命令。好在此时辽阳的官兵不过三万多人,算是辽东开战以来驻兵最少的,袁大人自可从容处置。
就在细雨停后地一日。淡蓝地天空中只漂浮着几片白云。火辣辣地太阳当头悬照。时值午时三刻。正是一日之中最为酷热之时。位于三岔河东面地牛庄。便是在此时。迎来了一队运送粮草、军需地队伍。
这一队人马约莫三百来人。一百多匹骡马。套着五十多辆大车。所有地大车上都是装地满满地。让拉车地骡马都使足了力气。大约是骡马不够。而货物太多。除去赶车地人。剩余地那些民夫都是挑着担子。或是数人合推一辆小车。同样都是重负。个个脸上都是汗水和着尘土。变成一道道污痕。
押送驮队地明军官兵。却只有十几人。分散在队伍前后左右。不过。却是个个都是铠甲齐全。且有马骑乘。走在队伍最前面领头地。是两位明军武官打扮地人。这两人一个叫邓飞杰。四川人。一个叫丁万良。浙江人。两人都属总兵官李光荣地属下。跟随李光荣专管督运粮草、军需。这一次。是因一艘运送军需地船只因破损而主动搁浅在三岔河上。二人便被命前往三岔河招募民夫。搬运粮草、军需。
这类督运驮队地差事。邓飞杰、丁万良也不是头一次做了。这一个多月里。二人少说也在辽河口至辽阳之间往来了五回。尚属办事得力之人。这一次二人领着十几名士卒。也不需携带银两、器械。只管一路招募而去。如今辽东经略袁应泰袁大人发布地榜文。已经传遍了各地。对于各地百姓来说。已经算是难得地口碑。至少还没听说给朝廷干活出力而没有领到酬劳地消息传出来。
所以这三百多人地民夫并未费多大力气。便已凑足。甚至到了三岔河搁浅地船只时。还显得有些多了。不过。二人也未给袁大人节省银子。只要人人都有活干。也不在乎多那么几个人。甚至有一名三十来岁地大脚妇人。也被允许挑了一担子军服。算是格外地体谅。当然这是唯一地。二人也没多问。想必必是家中没有男人而又缺粮地缘故。那些民夫们对其也多为照顾。一路上。将那名妇人地担子。少说也减少了一半地份量。自然。眼泪与感激。在那名妇人地脸上从未消失过。
这眼看着就要进入牛庄。邓飞杰与丁万良却什么命令也为下达。径直策马而行。似乎并不打算在牛庄歇息。
领先一辆大车边的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汉子。与旁边几人小声商议了一下,便向前紧跑几步,追至邓飞杰与丁万良的马旁,高声说道:“军爷,军爷。”
邓飞杰与丁万良勒住战马停下,问道:“何事?”
“军爷,”那中年人满脸堆笑,哈着腰说道“您看这一大早出来。都走了快三十里地了。不如就在这牛庄歇歇脚。”
邓飞杰回头瞧了瞧身后的队伍,看了看丁万良。没有立时答应。
那名中年人又连忙说道:“军爷,您瞧这会儿这么大的日头。大家都也有些疲了。这里面有一半地人都是牛庄本地人,让他们回家喝口水,吃过饭再走也不误事的。”
丁万良说道:“知道你们之中有不少牛庄本地人,正是因此,才不好在这里歇。还是再走几里地,在庄外歇吧。”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