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中文网 www.jqzw.net,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十四章持书按剑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六月中旬,这一个多月是白沙书院最热闹的一个月,除了王景范将中庸章句新解一书出版之外,再者便是狄青辞去枢密使这一闹的沸沸扬扬的事情了。京师城内的积水早已排干净,只是狄青依旧住在白沙书院不愿回自己的府邸,以表示自己坚决辞去枢密使的决心——皇帝真的是很念旧情,狄青一次次的帮他征战四方解决了多少难题?况且狄青是没有野心的,他虽然老了身体病重却对此坚信不疑,这可就苦了宫中的太监们,几乎是轮班的每隔两三天便出城前往白沙书院一次,代皇帝赐下各种物品,当然太医和赐药也是绝对不可少的。
随着王景范的中庸章句新解付梓,他也正式开始在白沙书院开讲中庸,而通过寄宿在白沙书院的各地赴考学子,很多考生都知道城外有个少年俊才在白沙书院开讲中庸。可能是白沙书院中没有什么人能够挑出错来让王景范掏腰包请客,是以在他们在宣传的时候格外卖力,有不少人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前往书院听讲,更多的人是想等这本书上市之后看看笑话。
王景范心中很清楚有很多人在等他的笑话,不过他并不在意——后世四书之一,天下学子必读之书,它的重要xing可见一斑,再说自己注解无碍,至少几十个人不管支持还是反对辩论了半个多月也没有什么致命的错误,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王景范在书院除了开讲中庸之外,还讲述论语、孟子、礼记等儒家经典,并创下“分道台”——凡是白沙书院人若是学问上有不同见解,大可分道台上一见,到场者可无记名投票决出胜者。当然就算没有互斗的“公鸡”王景范也不怕没得热闹看,每五天他都会和苏洵父子一道商量出一道命题抛出去让学子们投文,选出正反佳文各三份,让作者上去组队分道台上见,投文胜出者有奖,分道台上辩论胜出者更是有奖。
分道台让这些寄居在白沙书院的学子们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即可增进学问又可“扬名立万”更有好处可拿何乐而不为?一时间这些只是拿白沙书院当成客栈的赴考学子立刻转变了心态,学风立刻浓厚起来,大家都是年轻人谁都会有争强好胜之心,四处都可以看到辩论经义探讨学问的学子。最佳投文五百文,分道台上辩论获胜则一贯,不能不说王景范这一招毒辣的很,一些自认为才学高的学子倒是盼着ri子过得快些好到分道台出题的ri子,苏轼都暗自朝王景范竖起大拇指——苏轼、苏辙和王景范三人因为才学公认出众禁止投文,分道台上成为裁判,他们一票等于低下的五票。
王景范不知道这分道台比他费尽著书求名对书院的帮助更大,也许白沙书院没有名儒坐镇很难吸引到学子前来就读,但是这分道台制度让白沙书院无疑成为天下间最有活力的书院,年轻学子们的思想在这里互相碰撞,为了辩驳倒对手苦心钻研,这学问自然长得也就快。很快这白沙书院的分道台以比王景范那本书更快的速度传播开来,开始有不少院外学子参与进来——不为那奖金,就是为了在同届考生中崭露头角。
慢慢的白沙书院分道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这辩论和投文逐渐分开,并且各自发展更加规范。投文逐渐演变成白沙书院学报,而辩论则在人数、评判等方面更加公正化,这些都是王景范当初可未曾想到的。
狄青去意已定,皇帝的恩遇他铭感在心,白沙书院门口的那片柳林到处可见捆系在树上的战马,只是这些前来探视狄青的军中将领一个也见不到狄青全部被狄谅挡了驾——一个月间狄青又连续上书三次请求辞去枢密使一职,他在军中一向没有架子,又是一农家出身凭借真刀实枪才升到枢密使的,这在军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威望,可是他就是不见昔ri同僚以示自己的决心。
在这段时间里除了家人之外,狄青所见的外人除了待皇帝而来的宫中黄门之外,便只有王景范了。对于皇帝的殷切挽留狄青要说不心动那是假的,不过只是王景范一句:“他ri三人真正成虎,枢使大人被贬外地,每隔几天皇帝依旧派人来向枢使大人问好,不知枢使大人自信能否逃过这口舌之刃?!”
狄青一愣略微思量之后便朝王景范拱手一拜,转身便回去继续写辞呈了——大宋立国百年,无论是贤臣也罢,权臣也罢,弄臣也好,即便是登顶成为独相也没有一个能够坚持独霸相位十年的。即便以曹彬的威望和战功还有两次就任枢密使的经历——花无百ri红,宰相们因为一时的小疏忽被贬然后再复使用,这在百年来大宋的官场上太平常了。就算狄青不是武人出身就任枢密使,当了四年的枢密使也算够长了,任何一个人坐在东西两府首领的位置上太长时间,对他和朝廷都不是一件好事。
王景范摇摇头,狄青在战场上无疑是一员少见的智勇双全的将领,但是在官场上却非常低能——谨小慎微不出错并不是保住官位的良法,越是高位越想着如何退下来再上去才是真的。父亲曾说过官场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父亲前世所生活的时代,官员的官位如果没有极为特殊的情况都是只进不退,大不了保持官阶从一个权力大的官职平调到一个没有油水的地方。
王景范的父亲曾经对全宋词下过很深的功夫,当然不是诗词而是上面的人物小传,其中一个收获便是在大宋的官场上随时都要想好退路,甚至晋升到高位之时还要抓住一些机会在恰当的时刻退下来为下一次复起做准备。眼下狄青所要面临的问题多少与之类似,不过狄青是武人出身,要换了韩琦或是文彦博倒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曹彬,更何况狄青又比不了曹彬!
“文彦博这会该为自己体面的退下去寻找机会了吧?!”王景范看着狄青回到书房的背影若有所思的想到。文彦博得罪内侍这件事无论从坊间还是当事人,王景范都了解的很清楚,如果狄青不辞枢密使一职或可在范镇、刘敞、欧阳修等人的不断弹劾下将矛盾的转移,但显然狄青自己递交了辞呈使得文彦博失去了这个机会。
“见复,在下有个不情之请。”狄惠见父亲将王景范送出书房后便朝这边走过来。
王景范笑着说道:“鸿江兄,只要在下能够做到,但说无妨。”
... -->>
第十四章持书按剑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六月中旬,这一个多月是白沙书院最热闹的一个月,除了王景范将中庸章句新解一书出版之外,再者便是狄青辞去枢密使这一闹的沸沸扬扬的事情了。京师城内的积水早已排干净,只是狄青依旧住在白沙书院不愿回自己的府邸,以表示自己坚决辞去枢密使的决心——皇帝真的是很念旧情,狄青一次次的帮他征战四方解决了多少难题?况且狄青是没有野心的,他虽然老了身体病重却对此坚信不疑,这可就苦了宫中的太监们,几乎是轮班的每隔两三天便出城前往白沙书院一次,代皇帝赐下各种物品,当然太医和赐药也是绝对不可少的。
随着王景范的中庸章句新解付梓,他也正式开始在白沙书院开讲中庸,而通过寄宿在白沙书院的各地赴考学子,很多考生都知道城外有个少年俊才在白沙书院开讲中庸。可能是白沙书院中没有什么人能够挑出错来让王景范掏腰包请客,是以在他们在宣传的时候格外卖力,有不少人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前往书院听讲,更多的人是想等这本书上市之后看看笑话。
王景范心中很清楚有很多人在等他的笑话,不过他并不在意——后世四书之一,天下学子必读之书,它的重要xing可见一斑,再说自己注解无碍,至少几十个人不管支持还是反对辩论了半个多月也没有什么致命的错误,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王景范在书院除了开讲中庸之外,还讲述论语、孟子、礼记等儒家经典,并创下“分道台”——凡是白沙书院人若是学问上有不同见解,大可分道台上一见,到场者可无记名投票决出胜者。当然就算没有互斗的“公鸡”王景范也不怕没得热闹看,每五天他都会和苏洵父子一道商量出一道命题抛出去让学子们投文,选出正反佳文各三份,让作者上去组队分道台上见,投文胜出者有奖,分道台上辩论胜出者更是有奖。
分道台让这些寄居在白沙书院的学子们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即可增进学问又可“扬名立万”更有好处可拿何乐而不为?一时间这些只是拿白沙书院当成客栈的赴考学子立刻转变了心态,学风立刻浓厚起来,大家都是年轻人谁都会有争强好胜之心,四处都可以看到辩论经义探讨学问的学子。最佳投文五百文,分道台上辩论获胜则一贯,不能不说王景范这一招毒辣的很,一些自认为才学高的学子倒是盼着ri子过得快些好到分道台出题的ri子,苏轼都暗自朝王景范竖起大拇指——苏轼、苏辙和王景范三人因为才学公认出众禁止投文,分道台上成为裁判,他们一票等于低下的五票。
王景范不知道这分道台比他费尽著书求名对书院的帮助更大,也许白沙书院没有名儒坐镇很难吸引到学子前来就读,但是这分道台制度让白沙书院无疑成为天下间最有活力的书院,年轻学子们的思想在这里互相碰撞,为了辩驳倒对手苦心钻研,这学问自然长得也就快。很快这白沙书院的分道台以比王景范那本书更快的速度传播开来,开始有不少院外学子参与进来——不为那奖金,就是为了在同届考生中崭露头角。
慢慢的白沙书院分道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这辩论和投文逐渐分开,并且各自发展更加规范。投文逐渐演变成白沙书院学报,而辩论则在人数、评判等方面更加公正化,这些都是王景范当初可未曾想到的。
狄青去意已定,皇帝的恩遇他铭感在心,白沙书院门口的那片柳林到处可见捆系在树上的战马,只是这些前来探视狄青的军中将领一个也见不到狄青全部被狄谅挡了驾——一个月间狄青又连续上书三次请求辞去枢密使一职,他在军中一向没有架子,又是一农家出身凭借真刀实枪才升到枢密使的,这在军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威望,可是他就是不见昔ri同僚以示自己的决心。
在这段时间里除了家人之外,狄青所见的外人除了待皇帝而来的宫中黄门之外,便只有王景范了。对于皇帝的殷切挽留狄青要说不心动那是假的,不过只是王景范一句:“他ri三人真正成虎,枢使大人被贬外地,每隔几天皇帝依旧派人来向枢使大人问好,不知枢使大人自信能否逃过这口舌之刃?!”
狄青一愣略微思量之后便朝王景范拱手一拜,转身便回去继续写辞呈了——大宋立国百年,无论是贤臣也罢,权臣也罢,弄臣也好,即便是登顶成为独相也没有一个能够坚持独霸相位十年的。即便以曹彬的威望和战功还有两次就任枢密使的经历——花无百ri红,宰相们因为一时的小疏忽被贬然后再复使用,这在百年来大宋的官场上太平常了。就算狄青不是武人出身就任枢密使,当了四年的枢密使也算够长了,任何一个人坐在东西两府首领的位置上太长时间,对他和朝廷都不是一件好事。
王景范摇摇头,狄青在战场上无疑是一员少见的智勇双全的将领,但是在官场上却非常低能——谨小慎微不出错并不是保住官位的良法,越是高位越想着如何退下来再上去才是真的。父亲曾说过官场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父亲前世所生活的时代,官员的官位如果没有极为特殊的情况都是只进不退,大不了保持官阶从一个权力大的官职平调到一个没有油水的地方。
王景范的父亲曾经对全宋词下过很深的功夫,当然不是诗词而是上面的人物小传,其中一个收获便是在大宋的官场上随时都要想好退路,甚至晋升到高位之时还要抓住一些机会在恰当的时刻退下来为下一次复起做准备。眼下狄青所要面临的问题多少与之类似,不过狄青是武人出身,要换了韩琦或是文彦博倒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曹彬,更何况狄青又比不了曹彬!
“文彦博这会该为自己体面的退下去寻找机会了吧?!”王景范看着狄青回到书房的背影若有所思的想到。文彦博得罪内侍这件事无论从坊间还是当事人,王景范都了解的很清楚,如果狄青不辞枢密使一职或可在范镇、刘敞、欧阳修等人的不断弹劾下将矛盾的转移,但显然狄青自己递交了辞呈使得文彦博失去了这个机会。
“见复,在下有个不情之请。”狄惠见父亲将王景范送出书房后便朝这边走过来。
王景范笑着说道:“鸿江兄,只要在下能够做到,但说无妨。”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