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中文网 www.jqzw.net,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四十七章投子布局
第二天王景范便身穿绯色通判官服正式拜会知州孙瑜,而后便前往与州衙相隔不远的通判厅开始办公。不过中午之时便传来知州孙瑜因为天气患了暑热之症,近期的一些需要紧急处理的案件便从州衙转交至通判厅——书生张唐盗尸一案便同样传到了通判厅。本来按照王景范的官品他只能穿绿色官袍,不过八品通判官可以借绯,这多少是增强通判的底气不为知州所压制。
通判厅所拥有的权利大体如知州州衙差不多,不过两者都有明显的侧重,通判厅更多的财政上的事务要重一些,审验诸县呈送簿历、发回呈州呈覆,管领所分掌经制钱、总制钱、牙契钱等,财赋极多。通判重掌财赋,万事无钱不行,有了财权在手才可以使通判更有资历与比自己官品高两级的知州抗衡。
孙瑜本来想亲自处理书生张唐一事,不过王景范觉得此事得罪本州大户,这件事既然是自己提出来的,便有自己来处理,孙瑜思之之后便将这个案子交给王景范来判处——其实他也看出来王景范对这件案子很上心,知州通判若是对一个案子有了异议,自己若是强来也未必能够得手,倒不如作这个顺水人情。其实最为关键的地方便是孙瑜已经六十八岁,年迈体衰已经不堪政务负重,也无心在这官场上与一个可以当孙子的通判二手挣个高下。
孙瑜其实还是一个非常勤勉的父母官,案件积压并不多,况且王景范也只是关注张唐这一件案子,至于其他案件孙瑜心中有数,只是交予王景范熟悉一下——若无知州共同签书,王景范这个通判权力也是极为有限。
常理来说“知通”合一才是掌管一州大权所在,除非是那种知州官名前面带着“判”或是“出”的知州。前者带“判”是差充知州本人所带的本官阶官品高于所任州州格官品时,甚至是二品以上及中书、枢密院、宣徽院的大佬因为某事到地方为亲民官,这种来头巨大的知州对于该州的通判而言简直是毫无约束力;而后者带“出”的知州都是京官出任知州,那就要看这家伙的来头如何,只是多数而言这种“出知某州”的知州也是不好惹的,因为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皇帝眼前的红人,说白了就是到地方上来镀金的,有了亲民官的经历他们才可以被皇帝任命为更高品级的官员,甚至充为两府的后备人才,这样的红人你让通判如何能够奈何的了他?此时通判能够保证自己不向其献媚就已经算是非常有风骨了,这种知州的威慑力甚至比那些带“判”的知州更厉害。
自王景范晚间拜访孙瑜之后,两人对于对方都有了一定的认识。王景范给孙瑜的感受是非常谦恭的一个人,没有太多新科进士那种目空一切的傲气,这让孙瑜感到很满意,加之对方又是有来头之人,无论是镀金还是做实事,他敢肯定王景范回到京师必然会有更重要的任命。在王景范看来孙瑜虽是年岁已高心中已无多大的雄心在仕途上勇猛精进,但至少孙瑜是一个比较正直的官员,这样人就算不能成为同心协力的盟友,至少也不会在自己办正事的时候跳出来搅局,这对他而言已是足够。
王景范在接手案件之后并没有急着宣判,而是先至州衙牢房去探视一番。虽然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但是州衙牢房还是给他深刻的印象,里面味道难闻不说,他去的时候正是犯人吃饭的时间,他简直都不能辨认出来那破碗里面盛的是什么。他也曾听过牢房之恶劣已经到了难以容忍的地步,不过在自己亲自来牢房一趟之后,才能明白这牢房到底恶劣到何种程度。
只是今天王景范来牢房的目的并非是对这牢房有什么看法,而是专门为那书生张唐而来,遂在牢卒的签押房中见了张唐一面。在仔细询问过张唐盗尸一案的前因后果之后,便形成卷宗由张唐签名画押,剩下来的事情便是要按照张唐所提供的供词取证验其真伪——王景范虽然对张唐的遭遇颇为同情,但是他也不想被人糊弄,要知道苦主刘氏可是一县大户,若是因为自己的一时判断失误让张唐糊弄了自己而平白竖此大敌那可就要成了笑柄了。取完供词之后王景范便离开了牢房,顺便也没有忘记让狱卒对张唐格外关照一番,至少吃住方面要改善一下,一旦取证完毕张唐便会被释放,犯不着在此期间出什么意外。
“先生该寻个幕宾了,如这等事都需用先生亲劳亲为,那又有何精力去办其他更紧要之事?”于文传在一旁整理公文。
王景范放下正在看的公文,笑着说道:“这幕宾是一定要请的,我虽考了一个状元立刻被授予这通判一职,却无任何处理政务经验,看来至少在找到合适的幕宾之前是不用去想干什么大事了”
“先生还算好了,至少朝廷的律令先生知之甚详,其他进士可没有先生这么对律令下过如此深的功夫”俞樾笑着插话,随后便叹了口气接着说道:“科考在前,就算书院中教授一些律令也是不会尽心去学的,耗精疲神、穷ri之力以从事课试之文章,若不得进士这律令学得再好也是无用的,而得了进士猝然责之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宜其才之足以有为者少矣!”
王景范记忆力惊人,虽谈不上过目不忘,但至少几次诵读之后,这一本书就牢牢的记在脑中——他记忆力不在于快而是在于持久,莫要说那些天生神童,就是在渭州他也见过有过目不忘的学子,他们背东西只需一遍即可,可是过上十天半个月之后就所剩无几了。王景范正是靠记得牢才会比别人在这方面强上一头,以至于他的书房没有什么大众的藏书,只要他读过的书自然会另有所在收藏决计不会放在书房中,摆放在书房中的书都是他正在读或是没读过的。
自从点中状元之后,王景范便买来一堆有关朝廷律法方面的书,除了应酬之外其余时间都在背读,即便是婚后这段时间也是如此。到现在他已经将这些律法方面的书倒背如流,但是背诵归背诵,能不能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学以致用是另外一方面的事情。况且幕宾的作用远不止于一本律法书,并且即便是一个八品通判所要请的幕宾也远不止一个,每个幕宾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职责,只能说有关“刑名”和“钱谷”方面的幕宾所... -->>
第四十七章投子布局
第二天王景范便身穿绯色通判官服正式拜会知州孙瑜,而后便前往与州衙相隔不远的通判厅开始办公。不过中午之时便传来知州孙瑜因为天气患了暑热之症,近期的一些需要紧急处理的案件便从州衙转交至通判厅——书生张唐盗尸一案便同样传到了通判厅。本来按照王景范的官品他只能穿绿色官袍,不过八品通判官可以借绯,这多少是增强通判的底气不为知州所压制。
通判厅所拥有的权利大体如知州州衙差不多,不过两者都有明显的侧重,通判厅更多的财政上的事务要重一些,审验诸县呈送簿历、发回呈州呈覆,管领所分掌经制钱、总制钱、牙契钱等,财赋极多。通判重掌财赋,万事无钱不行,有了财权在手才可以使通判更有资历与比自己官品高两级的知州抗衡。
孙瑜本来想亲自处理书生张唐一事,不过王景范觉得此事得罪本州大户,这件事既然是自己提出来的,便有自己来处理,孙瑜思之之后便将这个案子交给王景范来判处——其实他也看出来王景范对这件案子很上心,知州通判若是对一个案子有了异议,自己若是强来也未必能够得手,倒不如作这个顺水人情。其实最为关键的地方便是孙瑜已经六十八岁,年迈体衰已经不堪政务负重,也无心在这官场上与一个可以当孙子的通判二手挣个高下。
孙瑜其实还是一个非常勤勉的父母官,案件积压并不多,况且王景范也只是关注张唐这一件案子,至于其他案件孙瑜心中有数,只是交予王景范熟悉一下——若无知州共同签书,王景范这个通判权力也是极为有限。
常理来说“知通”合一才是掌管一州大权所在,除非是那种知州官名前面带着“判”或是“出”的知州。前者带“判”是差充知州本人所带的本官阶官品高于所任州州格官品时,甚至是二品以上及中书、枢密院、宣徽院的大佬因为某事到地方为亲民官,这种来头巨大的知州对于该州的通判而言简直是毫无约束力;而后者带“出”的知州都是京官出任知州,那就要看这家伙的来头如何,只是多数而言这种“出知某州”的知州也是不好惹的,因为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皇帝眼前的红人,说白了就是到地方上来镀金的,有了亲民官的经历他们才可以被皇帝任命为更高品级的官员,甚至充为两府的后备人才,这样的红人你让通判如何能够奈何的了他?此时通判能够保证自己不向其献媚就已经算是非常有风骨了,这种知州的威慑力甚至比那些带“判”的知州更厉害。
自王景范晚间拜访孙瑜之后,两人对于对方都有了一定的认识。王景范给孙瑜的感受是非常谦恭的一个人,没有太多新科进士那种目空一切的傲气,这让孙瑜感到很满意,加之对方又是有来头之人,无论是镀金还是做实事,他敢肯定王景范回到京师必然会有更重要的任命。在王景范看来孙瑜虽是年岁已高心中已无多大的雄心在仕途上勇猛精进,但至少孙瑜是一个比较正直的官员,这样人就算不能成为同心协力的盟友,至少也不会在自己办正事的时候跳出来搅局,这对他而言已是足够。
王景范在接手案件之后并没有急着宣判,而是先至州衙牢房去探视一番。虽然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但是州衙牢房还是给他深刻的印象,里面味道难闻不说,他去的时候正是犯人吃饭的时间,他简直都不能辨认出来那破碗里面盛的是什么。他也曾听过牢房之恶劣已经到了难以容忍的地步,不过在自己亲自来牢房一趟之后,才能明白这牢房到底恶劣到何种程度。
只是今天王景范来牢房的目的并非是对这牢房有什么看法,而是专门为那书生张唐而来,遂在牢卒的签押房中见了张唐一面。在仔细询问过张唐盗尸一案的前因后果之后,便形成卷宗由张唐签名画押,剩下来的事情便是要按照张唐所提供的供词取证验其真伪——王景范虽然对张唐的遭遇颇为同情,但是他也不想被人糊弄,要知道苦主刘氏可是一县大户,若是因为自己的一时判断失误让张唐糊弄了自己而平白竖此大敌那可就要成了笑柄了。取完供词之后王景范便离开了牢房,顺便也没有忘记让狱卒对张唐格外关照一番,至少吃住方面要改善一下,一旦取证完毕张唐便会被释放,犯不着在此期间出什么意外。
“先生该寻个幕宾了,如这等事都需用先生亲劳亲为,那又有何精力去办其他更紧要之事?”于文传在一旁整理公文。
王景范放下正在看的公文,笑着说道:“这幕宾是一定要请的,我虽考了一个状元立刻被授予这通判一职,却无任何处理政务经验,看来至少在找到合适的幕宾之前是不用去想干什么大事了”
“先生还算好了,至少朝廷的律令先生知之甚详,其他进士可没有先生这么对律令下过如此深的功夫”俞樾笑着插话,随后便叹了口气接着说道:“科考在前,就算书院中教授一些律令也是不会尽心去学的,耗精疲神、穷ri之力以从事课试之文章,若不得进士这律令学得再好也是无用的,而得了进士猝然责之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宜其才之足以有为者少矣!”
王景范记忆力惊人,虽谈不上过目不忘,但至少几次诵读之后,这一本书就牢牢的记在脑中——他记忆力不在于快而是在于持久,莫要说那些天生神童,就是在渭州他也见过有过目不忘的学子,他们背东西只需一遍即可,可是过上十天半个月之后就所剩无几了。王景范正是靠记得牢才会比别人在这方面强上一头,以至于他的书房没有什么大众的藏书,只要他读过的书自然会另有所在收藏决计不会放在书房中,摆放在书房中的书都是他正在读或是没读过的。
自从点中状元之后,王景范便买来一堆有关朝廷律法方面的书,除了应酬之外其余时间都在背读,即便是婚后这段时间也是如此。到现在他已经将这些律法方面的书倒背如流,但是背诵归背诵,能不能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学以致用是另外一方面的事情。况且幕宾的作用远不止于一本律法书,并且即便是一个八品通判所要请的幕宾也远不止一个,每个幕宾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职责,只能说有关“刑名”和“钱谷”方面的幕宾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