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中文网 www.jqzw.net,疆道红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塔,名为“镇龙宝塔”。
该塔是一座青灰色的楼阁式实心砖塔,共九层,平面为六角,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整个塔高10.5米,塔基高1米,塔基六角每边边长2.2米,塔身每级间高约0.9米。砖塔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美观,建造得相当坚固。200多年来,经历了塞外风雪侵袭和多次强烈地震的摇撼,红山塔依然完好无损,巍然屹立于红山之上,“塔映斜阳”也成了乌鲁木齐著名的旧八景之一,清代诗人宋伯鲁有诗赞红山塔:“流水马声双槛外,夕阳塔影两山尖。”1988年,乌鲁木齐园林部门将该塔涂成了红色。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3万东北抗日义勇军因弹尽援绝,于1933年分批假道苏联进入新疆。第一批战士于3月27日抵达乌鲁木齐,新疆省政府主席金树仁的参谋处处长陈中等就立即联络他们,17天后,他们策动白俄罗斯“归化军”发动了“四一二政变”,金树仁偕眷仓惶出逃,当时就寄居在红山顶上的“玉皇庙”内,他命令部下盛世才出兵平叛,但盛世才却按兵不动。第二天晚上,归化军占领军械局并请求抗日义勇军支援,金树仁自知不是对手,在玉皇庙内题诗骂盛世才是望恩负义的中山狼,然后逃亡塔城。盛世才凭军事势力上台后,听说金树仁在玉皇庙内题诗骂他,就把玉皇庙烧了,为了掩饰他火烧玉皇庙的行迹,借口“破除迷信”,把这里的庙宇都拆毁了。就这样,一个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宗教胜地被毁灭了,解放前夕,红山只有孤塔一座,庞大的古寺庙群也仅存大佛寺山门一座,一片荒凉。
1989年扩建红山公园时,因古庙山门年久失修,濒临倒塌,为保护文物,恢复景观,遂将大佛寺山门按原样搬迁至山顶,并复建了大佛寺大殿、厢房、藏经阁。
段少华看完这些对红山的历史介绍,顿时对这座几乎每天抬头可见,但是从来没有来游玩过、了解过的小山充满了敬仰之意。
段少华正在门口徘徊,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扭头一看,郭菲和一名少女已经走到了面前。郭菲穿了一件浅咖色的呢子大衣,头戴一顶红色绒线帽。另一位同学据郭菲介绍姓李,是个略微有点腼腆的姑娘。郭菲见了段少华依旧向在火车第一次见面那样落落大方,连声埋怨段少华不回她的信,致使到今早都不能确定他到底来不来,只好做了两手准备,如果他不赴约,只有自己和同学游玩了。
三个人都是外地人,都是第一次进红山公园游玩。段少华已经对红山公园的历史做过一番研究,义不容辞当起了义务讲解员,把在门口刚学到的近代红山公园的知识现学现卖,同时讲了昨天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看过的两个鬼怪故事,及《新疆游记》中“一炮成功”的典故;两名少女睁大双眼,听到这些从学校课本中从来没有提过的、仿佛另一个空间的故事,津津有味又将信将疑。
三人走到林则徐纪念像前,听一群游客正在听人讲解,于是也凑上去,才弄明白这个纪念像的来历:清道光十九年,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销烟,第二年六月,鸦片战争开始后,英军攻粤闽未逞,改攻浙江,陷定海,再北侵大沽。道光帝惊恐求和,归咎林则徐在广东“办理不善”,九月,林则徐被革职。道光二十二年,他被贬官后充军伊犁。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12月4日,他登上红山,感慨万千,吟红山诗一首:“任狂歌,醉卧红山嘴。风劲起酒鳞起。”段少华在心里为林则徐、左宗棠、纪晓岚、杨增新、谢彬等人按照来疆时间排了序,特别是这些人物在新疆所作所为,及互相之间的影响,揣摩了一番,不觉对新疆的地方历史认识又加深了一层。
顺着游道往前走,左边就是叠翠亭。亭上一副对联:春雨有心锁绿草,朝阳经此到红山;右边就是龙泉阁。
中午,段少华请两个女孩吃凉皮子。红山公园小摊上冬天卖的凉皮子都用热汤浇汁,风味独特。三个人在小摊前的塑料凳子上坐定,由于爬山,运动量大头上都冒出了白色的蒸汽,三个人互相看着头上的缕缕白烟都笑了。那位姓李的同学在郭菲讲话时,她只是微笑着听,并不插话;段少华讲话时,她也是微笑倾听。整个一下午,她讲话没超过十句,但是每句话都说得十分得体,让人心里熨帖又舒服,段少华不由对她平添许多好感,感慨全日制大学的学生素质果然和自己不一样,同时又感到万分疑惑,这位李同学怎么看也不像汉族人啊!见段少华在观察那位李姓同学,郭菲憋不住又笑了,她说,难为你忍到现在才问,这是和我一个学校的塔吉克族同学古丽娜,也是我在火车上认识的,是个大美女吧?段少华见古丽娜皮肤白皙,鼻梁很高,自己竟然叫了半天“小李同学”不好意思地笑了。
爬了大半天的山,段少华十分疲乏,回到宿舍,他躺在床上,随手把包《阅微草堂笔记》的报纸拿起来,见日期是这几天的,就准备浏览一下新闻。当他在第二版一篇文章的标题下看见一个熟悉的署名:“改灵”——那不是杨丽丽的记者母亲吗?不由得来了精神,认真阅读起来。
这篇新闻写得是农民工讨薪维权的事:一群农民工由于被老板拖欠工钱,从哈密到乌鲁木齐跨市讨薪,最终在两地劳动部门及新闻媒体的共同努力协调下,顺利地拿到了工钱。这种新闻很多,段少华并没有在意,可是当他看见新闻配图时,惊得从床上跳了起来:二叔戴着安全帽,架着拐杖,脸色堆满心满意足的笑容,向镜头展示着一摞钞票。段少华又把新闻看了一遍,文章并没有提及本次讨薪事件的具体人名,所以根本没有办法去查找二叔的的地址。突然他脑子里灵光一闪,应该问改灵记者啊,她一定知道具体情况。段少华恨不得现在就打电话到杨家,可是没有留杨家的电话,只有干着急。
本文原创严禁转载
塔,名为“镇龙宝塔”。
该塔是一座青灰色的楼阁式实心砖塔,共九层,平面为六角,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整个塔高10.5米,塔基高1米,塔基六角每边边长2.2米,塔身每级间高约0.9米。砖塔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美观,建造得相当坚固。200多年来,经历了塞外风雪侵袭和多次强烈地震的摇撼,红山塔依然完好无损,巍然屹立于红山之上,“塔映斜阳”也成了乌鲁木齐著名的旧八景之一,清代诗人宋伯鲁有诗赞红山塔:“流水马声双槛外,夕阳塔影两山尖。”1988年,乌鲁木齐园林部门将该塔涂成了红色。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3万东北抗日义勇军因弹尽援绝,于1933年分批假道苏联进入新疆。第一批战士于3月27日抵达乌鲁木齐,新疆省政府主席金树仁的参谋处处长陈中等就立即联络他们,17天后,他们策动白俄罗斯“归化军”发动了“四一二政变”,金树仁偕眷仓惶出逃,当时就寄居在红山顶上的“玉皇庙”内,他命令部下盛世才出兵平叛,但盛世才却按兵不动。第二天晚上,归化军占领军械局并请求抗日义勇军支援,金树仁自知不是对手,在玉皇庙内题诗骂盛世才是望恩负义的中山狼,然后逃亡塔城。盛世才凭军事势力上台后,听说金树仁在玉皇庙内题诗骂他,就把玉皇庙烧了,为了掩饰他火烧玉皇庙的行迹,借口“破除迷信”,把这里的庙宇都拆毁了。就这样,一个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宗教胜地被毁灭了,解放前夕,红山只有孤塔一座,庞大的古寺庙群也仅存大佛寺山门一座,一片荒凉。
1989年扩建红山公园时,因古庙山门年久失修,濒临倒塌,为保护文物,恢复景观,遂将大佛寺山门按原样搬迁至山顶,并复建了大佛寺大殿、厢房、藏经阁。
段少华看完这些对红山的历史介绍,顿时对这座几乎每天抬头可见,但是从来没有来游玩过、了解过的小山充满了敬仰之意。
段少华正在门口徘徊,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扭头一看,郭菲和一名少女已经走到了面前。郭菲穿了一件浅咖色的呢子大衣,头戴一顶红色绒线帽。另一位同学据郭菲介绍姓李,是个略微有点腼腆的姑娘。郭菲见了段少华依旧向在火车第一次见面那样落落大方,连声埋怨段少华不回她的信,致使到今早都不能确定他到底来不来,只好做了两手准备,如果他不赴约,只有自己和同学游玩了。
三个人都是外地人,都是第一次进红山公园游玩。段少华已经对红山公园的历史做过一番研究,义不容辞当起了义务讲解员,把在门口刚学到的近代红山公园的知识现学现卖,同时讲了昨天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看过的两个鬼怪故事,及《新疆游记》中“一炮成功”的典故;两名少女睁大双眼,听到这些从学校课本中从来没有提过的、仿佛另一个空间的故事,津津有味又将信将疑。
三人走到林则徐纪念像前,听一群游客正在听人讲解,于是也凑上去,才弄明白这个纪念像的来历:清道光十九年,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销烟,第二年六月,鸦片战争开始后,英军攻粤闽未逞,改攻浙江,陷定海,再北侵大沽。道光帝惊恐求和,归咎林则徐在广东“办理不善”,九月,林则徐被革职。道光二十二年,他被贬官后充军伊犁。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12月4日,他登上红山,感慨万千,吟红山诗一首:“任狂歌,醉卧红山嘴。风劲起酒鳞起。”段少华在心里为林则徐、左宗棠、纪晓岚、杨增新、谢彬等人按照来疆时间排了序,特别是这些人物在新疆所作所为,及互相之间的影响,揣摩了一番,不觉对新疆的地方历史认识又加深了一层。
顺着游道往前走,左边就是叠翠亭。亭上一副对联:春雨有心锁绿草,朝阳经此到红山;右边就是龙泉阁。
中午,段少华请两个女孩吃凉皮子。红山公园小摊上冬天卖的凉皮子都用热汤浇汁,风味独特。三个人在小摊前的塑料凳子上坐定,由于爬山,运动量大头上都冒出了白色的蒸汽,三个人互相看着头上的缕缕白烟都笑了。那位姓李的同学在郭菲讲话时,她只是微笑着听,并不插话;段少华讲话时,她也是微笑倾听。整个一下午,她讲话没超过十句,但是每句话都说得十分得体,让人心里熨帖又舒服,段少华不由对她平添许多好感,感慨全日制大学的学生素质果然和自己不一样,同时又感到万分疑惑,这位李同学怎么看也不像汉族人啊!见段少华在观察那位李姓同学,郭菲憋不住又笑了,她说,难为你忍到现在才问,这是和我一个学校的塔吉克族同学古丽娜,也是我在火车上认识的,是个大美女吧?段少华见古丽娜皮肤白皙,鼻梁很高,自己竟然叫了半天“小李同学”不好意思地笑了。
爬了大半天的山,段少华十分疲乏,回到宿舍,他躺在床上,随手把包《阅微草堂笔记》的报纸拿起来,见日期是这几天的,就准备浏览一下新闻。当他在第二版一篇文章的标题下看见一个熟悉的署名:“改灵”——那不是杨丽丽的记者母亲吗?不由得来了精神,认真阅读起来。
这篇新闻写得是农民工讨薪维权的事:一群农民工由于被老板拖欠工钱,从哈密到乌鲁木齐跨市讨薪,最终在两地劳动部门及新闻媒体的共同努力协调下,顺利地拿到了工钱。这种新闻很多,段少华并没有在意,可是当他看见新闻配图时,惊得从床上跳了起来:二叔戴着安全帽,架着拐杖,脸色堆满心满意足的笑容,向镜头展示着一摞钞票。段少华又把新闻看了一遍,文章并没有提及本次讨薪事件的具体人名,所以根本没有办法去查找二叔的的地址。突然他脑子里灵光一闪,应该问改灵记者啊,她一定知道具体情况。段少华恨不得现在就打电话到杨家,可是没有留杨家的电话,只有干着急。
本文原创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