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中文网 www.jqzw.net,百草草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近来读了一本卢梭的爱弥尔,或论教育的哲理小说,书中作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用的人才,防止生来性本善的人在社会环境中变坏,并提出“顺乎自然”的教育模式,主张顺应儿童本性,发展儿童个性,尊重自然给予的善良禀赋,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我想,他这些思想在现代人的观念中都还是能够接受。在培养有用人才方面,我们的教育体制基本上也达到,可要寻求更高层次的教育在“顺乎自然”防止人在社会环境中变坏,从而有良好的身心健康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做到了什么呢?不知哪天,我蓦地从某个地方见到一则报道,一个曾为三好学生、班长的十四岁少年突然自杀身亡,触发的原因很简单:由于看了个记者采访一个偏僻小山村放牛娃的电视对话。电视中两人的对话大致是:“孩子你在这放牛做什么?”“让牛长大。”“那牛长大了以后呢!”“卖钱,盖房子。”“有了房子又做什么?”“娶媳妇,生娃。”“生了娃呢?”“让他也来放牛呗。”于是,当夜这位少年便饮毒了,死前在日记里写道:“看了电视我想到自己,我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以后呢?找一份工作。有了工作又怎么样?找一个好老婆。然后呢?生孩子,让他也读书、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生命轮回,周而复始。”如果说事例中,放牛娃的语言会使人油然联想到农村生活贫困和教育贫瘠的话,那么这个十四岁少年弱冠未至竟陨落大地又能给人们留下怎样的思索呢?这位少年原本有一个美好的前程,只要他按他所写的路线走下的话。
但可叹的是他沉迷于少年维特式的烦恼之中,并终于走上了异途。可以说他的身心已完全失去了卢梭提出的“健康”因素(他的死亡足以证明),这是为会么呢?假如不是出于一个逝者的笔下,要人相信如此老诚的句子竟出自于一个十四岁少年之心,无论如何谁都会满脸惊诧,全身震憾的。可只要冷静下来深思,觉得他的语言,直到他的死亡,似乎又是一种必然。因为他的思想已远远超越了其所处的年龄段,而其承受力却又大大低于成年人所需的水平,因此,当这些因素在幼小的身体内相互交错,互相撞击时,选择各种极端或者偏激的方式理所当然便成了最终的解脱。寻找原因之根本,即是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违背了顺乎自然的原理:年幼者在无意识中寻求个性,追求善良禀赋的同时几乎同时受到学校、社会、尤其是家庭的直接或间接的排斥、压制、甚至是抹杀,从而歪曲了他们的方向,扭曲了他们的心灵,使其在行动上远离了自然赋予的本性,然而在心灵上却始终未能把它们抹平或铲平。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禁锢的心灵”必然会不可调和地喷发出来。这大概便成了这位十四岁少年的悲剧结局。
近来读了一本卢梭的爱弥尔,或论教育的哲理小说,书中作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用的人才,防止生来性本善的人在社会环境中变坏,并提出“顺乎自然”的教育模式,主张顺应儿童本性,发展儿童个性,尊重自然给予的善良禀赋,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我想,他这些思想在现代人的观念中都还是能够接受。在培养有用人才方面,我们的教育体制基本上也达到,可要寻求更高层次的教育在“顺乎自然”防止人在社会环境中变坏,从而有良好的身心健康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做到了什么呢?不知哪天,我蓦地从某个地方见到一则报道,一个曾为三好学生、班长的十四岁少年突然自杀身亡,触发的原因很简单:由于看了个记者采访一个偏僻小山村放牛娃的电视对话。电视中两人的对话大致是:“孩子你在这放牛做什么?”“让牛长大。”“那牛长大了以后呢!”“卖钱,盖房子。”“有了房子又做什么?”“娶媳妇,生娃。”“生了娃呢?”“让他也来放牛呗。”于是,当夜这位少年便饮毒了,死前在日记里写道:“看了电视我想到自己,我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以后呢?找一份工作。有了工作又怎么样?找一个好老婆。然后呢?生孩子,让他也读书、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生命轮回,周而复始。”如果说事例中,放牛娃的语言会使人油然联想到农村生活贫困和教育贫瘠的话,那么这个十四岁少年弱冠未至竟陨落大地又能给人们留下怎样的思索呢?这位少年原本有一个美好的前程,只要他按他所写的路线走下的话。
但可叹的是他沉迷于少年维特式的烦恼之中,并终于走上了异途。可以说他的身心已完全失去了卢梭提出的“健康”因素(他的死亡足以证明),这是为会么呢?假如不是出于一个逝者的笔下,要人相信如此老诚的句子竟出自于一个十四岁少年之心,无论如何谁都会满脸惊诧,全身震憾的。可只要冷静下来深思,觉得他的语言,直到他的死亡,似乎又是一种必然。因为他的思想已远远超越了其所处的年龄段,而其承受力却又大大低于成年人所需的水平,因此,当这些因素在幼小的身体内相互交错,互相撞击时,选择各种极端或者偏激的方式理所当然便成了最终的解脱。寻找原因之根本,即是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违背了顺乎自然的原理:年幼者在无意识中寻求个性,追求善良禀赋的同时几乎同时受到学校、社会、尤其是家庭的直接或间接的排斥、压制、甚至是抹杀,从而歪曲了他们的方向,扭曲了他们的心灵,使其在行动上远离了自然赋予的本性,然而在心灵上却始终未能把它们抹平或铲平。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禁锢的心灵”必然会不可调和地喷发出来。这大概便成了这位十四岁少年的悲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