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jqzw.net,异时空之大中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主要来自罗马尼亚和波斯湾的美、英石油公司,此外还从匈牙利和爱沙尼亚进口少量石油和油页岩。德国国防军曾经发誓要在德国生产出人工合成汽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以及考虑到战时不依赖国外的石油来源,就必须用液化煤炭的方法大量生产燃油。这个任务交给了规模巨大的i。g。法本康采恩。钢铁和橡胶方面自给自足化的尝试也一直在努力不懈地进行,而且象食品和消费品方面的尝试一样,最终的成果不是很好(人造橡胶工业除外)。
注:霍斯巴赫会议记录,dashossbachprotokoll,hossbachme摸randu。弗里德里希-霍斯巴赫是纳粹德国国防军总参谋部的上校。他以记录官身份参加了希特勒于1937年11月5日在柏林召开的军事首脑会议,记录了希特勒讲述的纳粹德国侵略扩张计划的细节,并在11月10日将其整理提交给总参谋部。从下午四点到晚上八点,希特勒在这次会议上发表了长达四小时的长篇大论,并详细地阐述了征服各个国家的先后顺序——首先是征服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作为对付苏联的重要的初步行动。后来纳粹德国按照这个顺序开始了战争行动。出席会议的有希特勒、国防部长冯-勃洛姆堡元帅、陆军总司令冯-弗立契男爵、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海军上将、空军总司令戈林、外交部长冯-牛赖特男爵和霍斯巴赫上校。这份会议记录后来成为1946年纽伦堡审判中的重要证据。
二、1936年到1940年“四年备战计划”
1936年8月纽伦堡党代会上,希特勒提出了一个全面备战的“四年计划”他随后任命戈林为“四年计划”的全权负责人。德国开始了全面的战争经济计划阶段。希特勒宣布了四年计划要达到的目标。经济上承担的任务是,给德国人民创造若干“自力更生”的条件,也就是说,给德国人提供武器,以便打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鉴于德国经济的发展因缺少“生存空间”而受到限制,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只有扩大“生存空间”才能保证德国人民获得生活的资料。换言之,也就是为德国获取食品和原料的来源。然而当时的情况是,德国的经济只能部分地满足人民的需求,在那段时间里,德国经济的职能有两个:一个是在有限的领域内保证人民的生活条件,另外一个是创造若干能“自力更生”的条件。军事上的努力要辅之以经济上的努力。在四年的期限内,要组织调整德国的经济,以便支援耗费巨大的战争。要尽一切力量发展燃油、合成橡胶、钢铁、化工工业,以减少德国对进口原料的依赖。
希特勒对经济工作的指示是德国总体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为获取国外原料,武装手段就不可避免了。后来从一些缴获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德国的经济部门为德国夺取原料产地做出的一些建议和贡献。这些建议得到了戈林的支持,但是要达到的目的还是老生常谈,即德国如何武装起来打赢最后一场战争。与德皇的军火和经济巨头们在一战当中所做的同样建议比较起来,唯一的新意就是把德国的经济自给自足与扩张主义联系起来。这和经济部长雅尔马-沙赫特的最终目标——重振德国经济并使之重返世界市场——是正好相反的。所以德国成立了一个不隶属于经济部,而是直接向戈林本人负责的四年计划委员会。
德国出现了以戈林及其亲信为核心的一个特殊集团,掌握着全国的贸易、生产、国民经济和原料分配——不幸的是,在兼任空军头子的戈林领导下,这种分配必然向空军、航空工业部门以及遍及德国各地的所谓“赫尔曼-戈林”康采恩的各个企业倾斜,因此根本就不可能是公平的分配。
在1936年到1942年期间,四年计划的组织和目的几次改变,但从1938年夏季开始,它在经济方面的重点就已经集中到拟订发展原料和常用消费品的计划。在这一时期,四年计划也考虑到了发展农业生产。此外,工资和物价的管制、劳工、海外投资等问题也在这项计划的考虑范围之内。也是从1938年夏季开始,计划人员把发展那些与装备机械化部队有关的工业列为首要的考虑重点,包括那些制造合成燃料、装甲、枪炮和发动机的工厂。从宣战到1942年“四年计划”的相关执行组织成了整个德国战争经济中最主要的部门。它能够为国防军提供大量的武器装备和燃料,但是并没能消灭那种官僚机构的争权夺利和拖拉延误的作风。这样一来,事先制订好的发展原料、消费品和合成制品的指标必然要经常修改,数量多得不合理,时间期限短得不合理。重要战争物资的生产本应该由军方掌握,但是也被放进了四年计划那些生产原料和消费品的计划之中。同时,四年计划下属各部门各自为政,通常不能从全局的角度考虑资本的周转、生产的周期、劳动力的分配和运输的途径,因此这些部门常常是产生错误的根源。当然,这种体制也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某些资源全部集中到某一个部门掌管的情况下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四年计划在德国的战争努力中所起的作用,如果要进行确切的统计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只在某些特定的工业部门中控制个别的项目。但是可以从四年计划的投资中看出它的各种活动的规模。从1936年到1942年,四年计划的总投资额达132。5亿帝国马克,占该时期德国工业总投资额的50%。在四年计划的投资中,生产碳氢化合物的投资占41%,合成纺织品的投资占21%,生产重金属的投资占10%,生产炸药、弹药和其他武器成品的投资占12%。尽管一些生产项目没有实现,但是总的来说四年计划还是比较成功的——起码德国政府的看法如此。在战争的最初几年当中,德国的这些战争物资从来没出现过严重的短缺。
(1)1936/1942年德国各主要军事工业部门产量情况对比表(单位:万吨)
产品
1936
1942
增加百分比
碳氢化合物
179
626
250%
铝
9。8
26
168%
合成橡胶
0。07
9。6
13600%
炸弹
1。8
30
1567%
火药
2。0
15
650%
钢
1921。6
2048。0
6%
铜
6。14
4。11-
24%
镁
1。3
3。0
103%
合成化学制品
2。58
11。93
363%
(迪特马尔-佩钦纳,自给自足的政策)
(2)工业投资增长情况
1928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制造业
金额(百万帝国马克)
1717
700
1221
1637
2208
2952
3596
数值(1928年为100)
100
49
86
116
156
209
256
消费品工业
金额(百万帝国马克)
698
360
415
522
635
739
836
数值(1928年为100)
100
52
60
75
91
106
120
主要来自罗马尼亚和波斯湾的美、英石油公司,此外还从匈牙利和爱沙尼亚进口少量石油和油页岩。德国国防军曾经发誓要在德国生产出人工合成汽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以及考虑到战时不依赖国外的石油来源,就必须用液化煤炭的方法大量生产燃油。这个任务交给了规模巨大的i。g。法本康采恩。钢铁和橡胶方面自给自足化的尝试也一直在努力不懈地进行,而且象食品和消费品方面的尝试一样,最终的成果不是很好(人造橡胶工业除外)。
注:霍斯巴赫会议记录,dashossbachprotokoll,hossbachme摸randu。弗里德里希-霍斯巴赫是纳粹德国国防军总参谋部的上校。他以记录官身份参加了希特勒于1937年11月5日在柏林召开的军事首脑会议,记录了希特勒讲述的纳粹德国侵略扩张计划的细节,并在11月10日将其整理提交给总参谋部。从下午四点到晚上八点,希特勒在这次会议上发表了长达四小时的长篇大论,并详细地阐述了征服各个国家的先后顺序——首先是征服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作为对付苏联的重要的初步行动。后来纳粹德国按照这个顺序开始了战争行动。出席会议的有希特勒、国防部长冯-勃洛姆堡元帅、陆军总司令冯-弗立契男爵、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海军上将、空军总司令戈林、外交部长冯-牛赖特男爵和霍斯巴赫上校。这份会议记录后来成为1946年纽伦堡审判中的重要证据。
二、1936年到1940年“四年备战计划”
1936年8月纽伦堡党代会上,希特勒提出了一个全面备战的“四年计划”他随后任命戈林为“四年计划”的全权负责人。德国开始了全面的战争经济计划阶段。希特勒宣布了四年计划要达到的目标。经济上承担的任务是,给德国人民创造若干“自力更生”的条件,也就是说,给德国人提供武器,以便打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鉴于德国经济的发展因缺少“生存空间”而受到限制,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只有扩大“生存空间”才能保证德国人民获得生活的资料。换言之,也就是为德国获取食品和原料的来源。然而当时的情况是,德国的经济只能部分地满足人民的需求,在那段时间里,德国经济的职能有两个:一个是在有限的领域内保证人民的生活条件,另外一个是创造若干能“自力更生”的条件。军事上的努力要辅之以经济上的努力。在四年的期限内,要组织调整德国的经济,以便支援耗费巨大的战争。要尽一切力量发展燃油、合成橡胶、钢铁、化工工业,以减少德国对进口原料的依赖。
希特勒对经济工作的指示是德国总体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为获取国外原料,武装手段就不可避免了。后来从一些缴获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德国的经济部门为德国夺取原料产地做出的一些建议和贡献。这些建议得到了戈林的支持,但是要达到的目的还是老生常谈,即德国如何武装起来打赢最后一场战争。与德皇的军火和经济巨头们在一战当中所做的同样建议比较起来,唯一的新意就是把德国的经济自给自足与扩张主义联系起来。这和经济部长雅尔马-沙赫特的最终目标——重振德国经济并使之重返世界市场——是正好相反的。所以德国成立了一个不隶属于经济部,而是直接向戈林本人负责的四年计划委员会。
德国出现了以戈林及其亲信为核心的一个特殊集团,掌握着全国的贸易、生产、国民经济和原料分配——不幸的是,在兼任空军头子的戈林领导下,这种分配必然向空军、航空工业部门以及遍及德国各地的所谓“赫尔曼-戈林”康采恩的各个企业倾斜,因此根本就不可能是公平的分配。
在1936年到1942年期间,四年计划的组织和目的几次改变,但从1938年夏季开始,它在经济方面的重点就已经集中到拟订发展原料和常用消费品的计划。在这一时期,四年计划也考虑到了发展农业生产。此外,工资和物价的管制、劳工、海外投资等问题也在这项计划的考虑范围之内。也是从1938年夏季开始,计划人员把发展那些与装备机械化部队有关的工业列为首要的考虑重点,包括那些制造合成燃料、装甲、枪炮和发动机的工厂。从宣战到1942年“四年计划”的相关执行组织成了整个德国战争经济中最主要的部门。它能够为国防军提供大量的武器装备和燃料,但是并没能消灭那种官僚机构的争权夺利和拖拉延误的作风。这样一来,事先制订好的发展原料、消费品和合成制品的指标必然要经常修改,数量多得不合理,时间期限短得不合理。重要战争物资的生产本应该由军方掌握,但是也被放进了四年计划那些生产原料和消费品的计划之中。同时,四年计划下属各部门各自为政,通常不能从全局的角度考虑资本的周转、生产的周期、劳动力的分配和运输的途径,因此这些部门常常是产生错误的根源。当然,这种体制也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某些资源全部集中到某一个部门掌管的情况下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四年计划在德国的战争努力中所起的作用,如果要进行确切的统计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只在某些特定的工业部门中控制个别的项目。但是可以从四年计划的投资中看出它的各种活动的规模。从1936年到1942年,四年计划的总投资额达132。5亿帝国马克,占该时期德国工业总投资额的50%。在四年计划的投资中,生产碳氢化合物的投资占41%,合成纺织品的投资占21%,生产重金属的投资占10%,生产炸药、弹药和其他武器成品的投资占12%。尽管一些生产项目没有实现,但是总的来说四年计划还是比较成功的——起码德国政府的看法如此。在战争的最初几年当中,德国的这些战争物资从来没出现过严重的短缺。
(1)1936/1942年德国各主要军事工业部门产量情况对比表(单位:万吨)
产品
1936
1942
增加百分比
碳氢化合物
179
626
250%
铝
9。8
26
168%
合成橡胶
0。07
9。6
13600%
炸弹
1。8
30
1567%
火药
2。0
15
650%
钢
1921。6
2048。0
6%
铜
6。14
4。11-
24%
镁
1。3
3。0
103%
合成化学制品
2。58
11。93
363%
(迪特马尔-佩钦纳,自给自足的政策)
(2)工业投资增长情况
1928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制造业
金额(百万帝国马克)
1717
700
1221
1637
2208
2952
3596
数值(1928年为100)
100
49
86
116
156
209
256
消费品工业
金额(百万帝国马克)
698
360
415
522
635
739
836
数值(1928年为100)
100
52
60
75
91
106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