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中文网 www.jqzw.net,白龙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想让慈禧死的不止是这两位英才,远在两千里外的上海,一位有识之士就对朝廷发出的宣战诏书愤愤不平,就差骂慈禧是老糊涂了。
这位就是赫赫有名的盛宣怀,办银行,修铁路,开铁厂,还不耽误当着朝廷的官儿,因为中国电报总局就是他主办的,且总局机关设在上海,所以朝廷的电报能不能发出去,得看他的意思。
电报是奢侈品,一个字就要半个银元,即便是殷实之家也只能尽量言简意赅,盛宣怀就不一样了,他自己管着电报局,把电报当成电话打,长篇大论的电文发给各地相熟的督抚,阐述自己的观点,朝廷自己捅的马蜂窝自己处理,我们不能帮朝廷擦屁股。
自从太平天国时期起,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汉臣渐渐掌握了兵权,现如今大清最为富庶的地区,全部都是汉臣主持,两广的李鸿章,湖广的张之洞,两江的刘坤一,闽浙的许应骙,这些总督级别的封疆大吏对时局看法一致,就是无论如何不能与列强开战。
既然已经开打,也不是没有办法,宣战诏书不是太后颁布的么,从法理上说没有经过皇帝授权 的圣旨都是不做数的,可以拒不接受。
大清资格最老,功劳最大的莫过于李鸿章,这位七十七岁的老人在广州任上愤然称此乃乱命,粤不奉诏。
这话放在十年前是没人敢说的,但今天就连最为圆滑的李鸿章也能毫不犹豫的说出来,只说明一个事实,大清要完了,总督们心中都有数,不出三个月,北京就会沦陷,太后和皇帝极有可能被洋人俘虏甚至杀死。
张之洞刘坤一许应骙对李鸿章的表态表示支持。
很快,各省巡抚们也加入进来,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广东巡抚德寿纷纷通电,不奉乱命,不但不向洋人开战,反而还要镇压本省的义和团,派兵保护教堂,保护洋人。
为之穿针引线,来往奔走的正是盛宣怀,上海有洋人的租界和领事馆,盛宣怀身为买办,和洋人打交道极多,所谓东南互保就是出自他手。
而张之洞的脑洞更大,已经在筹谋没了朝廷之后的国家体制,他在督抚的小群里建议李鸿章可为中国大总统,掌管朝政和列强交涉。
这些即将发生的事情,都在刘骁的预料之中。
……
此时战争的气氛已经随着使团安全抵达天津而减弱许多,两边已经没有了打个你死我活的理由,坐下来慢慢谈才是正道。
英租界防线内,一名红衣白盔的英国士兵看见紫竹林兵营的废墟中有白旗招展,紧跟着几个人打着白旗,拎着电线轱辘出现。
英国兵没有开枪,纳闷的看着清国工人将电话线拉到这边,还给装上了一部电话机。
电话这玩意在欧洲都算是新鲜事物,只有政府机关和大型厂矿企业才有,普通人之间的交流还是靠书信电报,英军将电话机上附带的纸条送到窦纳乐公使处,公使先生找了几个电工,将电线延长,电话机摆到了自己办公桌上。
于是,清国直隶总督衙门与英国公使之间的热线电话就这样架设成功了。
选择英国人作为优先谈判对象是经过考量的,一方面是英国人实力雄厚,乃列强之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英国人不贪大清的领土,眼里只有经济利益。
这一点美国以及其他欧洲列强也基本一致,只有两个国家是例外,一个是沙俄,对关外土地垂涎三尺,另一个是日本,已经吞下了朝鲜和台湾,对福建、关东也是虎视眈眈。
约定时间一到,窦纳乐桌上的电话响了,对方是一个操着伦敦腔的清国人,给窦纳乐开出一个条件,二十四小时内投降并且撤出租界,我方可以保证你们的生命安全。
“大英帝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向任何人投降。”窦纳乐坚定地回答。
电话挂断了。
下一分钟,成千上万的红包头再次出现在防线前,喧闹的锣鼓声和枪炮声形成独特的远东战争奏鸣曲。
窦纳乐公使强做镇定,他曾经是一名陆军上校,熟知英国军队的光辉历史,在近几十年内,英国人就没怎么输过,即便是在和祖鲁帝国的战争前期被消灭了成建制的部队,即便在喀土穆损失了戈登,即便在和布尔人的战斗中大批英军战死,但最终英国人总会反败为胜。
英国的国力实在太强大了,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与之抗衡,清国也不例外,即便他们英勇的军队和民团武装暂且占据上风,但等到大沽口的援军到来,一切都会改观。
当然能不能撑到那个时候是问题的关键,这也是窦纳乐和克林德的分歧所在,窦纳乐不愿意做无谓的牺牲,克林德却把普鲁士人的执拗发挥到了极致,只有一点两人站在同一阵线,那就是欧洲绅士的尊严。
我可以自己撤离,但只是战术上的撤退,而非逼迫下的投降,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忽然窦纳乐觉得不对劲,那些疯狂的红包头只是在英军的阵线前敲锣打鼓了一阵就收兵了。
没过多久,德租界方向炮声响起,枪声密集。
清国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和英国人谈不拢就打德国人。
窦纳乐考虑再三,觉得这是清国人在向英国示好,此时他最想做的事情是向外交部报告这里发生的一切,可是租界通向外界的电报线杆已经切断,电报发不出去,连大沽口的舰队都联系不上,派出去的信使全都一去不返了。
如果能议和就好了,窦纳乐暗想,战争的目的不就是获得利益么,假设清国能接受一些条件,那么结束战争未尝不是一个好结果,毕竟打仗得死人,得花钱。
窦纳乐拿起了电话机,要和对方通话。
但是通话的请求被拒绝,直到四个小时后,德租界方向的枪炮声停止,电话才打了过来。
“阁下,通往和平的道路不止一条,就看你怎么选了。”窦纳乐拿腔作调,带着英国人的骄傲说道,“现在我可以给你们一个体面的结束战争的机会。”
“抱歉,上校,您诚意似乎不够,我们正在和德国人商谈,他们更加务实一些,再见。”
电话挂断了,窦纳乐有些焦虑了,莫非克林德承受不了压力,先与清国达成了和平协议?
果不其然,军事压力转移到了这边,义和团开始进攻英租界,咋咋呼呼一晚上,消耗了英军几千发子弹。
租界里可没有兵工厂,军火库里的... -->>
想让慈禧死的不止是这两位英才,远在两千里外的上海,一位有识之士就对朝廷发出的宣战诏书愤愤不平,就差骂慈禧是老糊涂了。
这位就是赫赫有名的盛宣怀,办银行,修铁路,开铁厂,还不耽误当着朝廷的官儿,因为中国电报总局就是他主办的,且总局机关设在上海,所以朝廷的电报能不能发出去,得看他的意思。
电报是奢侈品,一个字就要半个银元,即便是殷实之家也只能尽量言简意赅,盛宣怀就不一样了,他自己管着电报局,把电报当成电话打,长篇大论的电文发给各地相熟的督抚,阐述自己的观点,朝廷自己捅的马蜂窝自己处理,我们不能帮朝廷擦屁股。
自从太平天国时期起,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汉臣渐渐掌握了兵权,现如今大清最为富庶的地区,全部都是汉臣主持,两广的李鸿章,湖广的张之洞,两江的刘坤一,闽浙的许应骙,这些总督级别的封疆大吏对时局看法一致,就是无论如何不能与列强开战。
既然已经开打,也不是没有办法,宣战诏书不是太后颁布的么,从法理上说没有经过皇帝授权 的圣旨都是不做数的,可以拒不接受。
大清资格最老,功劳最大的莫过于李鸿章,这位七十七岁的老人在广州任上愤然称此乃乱命,粤不奉诏。
这话放在十年前是没人敢说的,但今天就连最为圆滑的李鸿章也能毫不犹豫的说出来,只说明一个事实,大清要完了,总督们心中都有数,不出三个月,北京就会沦陷,太后和皇帝极有可能被洋人俘虏甚至杀死。
张之洞刘坤一许应骙对李鸿章的表态表示支持。
很快,各省巡抚们也加入进来,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广东巡抚德寿纷纷通电,不奉乱命,不但不向洋人开战,反而还要镇压本省的义和团,派兵保护教堂,保护洋人。
为之穿针引线,来往奔走的正是盛宣怀,上海有洋人的租界和领事馆,盛宣怀身为买办,和洋人打交道极多,所谓东南互保就是出自他手。
而张之洞的脑洞更大,已经在筹谋没了朝廷之后的国家体制,他在督抚的小群里建议李鸿章可为中国大总统,掌管朝政和列强交涉。
这些即将发生的事情,都在刘骁的预料之中。
……
此时战争的气氛已经随着使团安全抵达天津而减弱许多,两边已经没有了打个你死我活的理由,坐下来慢慢谈才是正道。
英租界防线内,一名红衣白盔的英国士兵看见紫竹林兵营的废墟中有白旗招展,紧跟着几个人打着白旗,拎着电线轱辘出现。
英国兵没有开枪,纳闷的看着清国工人将电话线拉到这边,还给装上了一部电话机。
电话这玩意在欧洲都算是新鲜事物,只有政府机关和大型厂矿企业才有,普通人之间的交流还是靠书信电报,英军将电话机上附带的纸条送到窦纳乐公使处,公使先生找了几个电工,将电线延长,电话机摆到了自己办公桌上。
于是,清国直隶总督衙门与英国公使之间的热线电话就这样架设成功了。
选择英国人作为优先谈判对象是经过考量的,一方面是英国人实力雄厚,乃列强之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英国人不贪大清的领土,眼里只有经济利益。
这一点美国以及其他欧洲列强也基本一致,只有两个国家是例外,一个是沙俄,对关外土地垂涎三尺,另一个是日本,已经吞下了朝鲜和台湾,对福建、关东也是虎视眈眈。
约定时间一到,窦纳乐桌上的电话响了,对方是一个操着伦敦腔的清国人,给窦纳乐开出一个条件,二十四小时内投降并且撤出租界,我方可以保证你们的生命安全。
“大英帝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向任何人投降。”窦纳乐坚定地回答。
电话挂断了。
下一分钟,成千上万的红包头再次出现在防线前,喧闹的锣鼓声和枪炮声形成独特的远东战争奏鸣曲。
窦纳乐公使强做镇定,他曾经是一名陆军上校,熟知英国军队的光辉历史,在近几十年内,英国人就没怎么输过,即便是在和祖鲁帝国的战争前期被消灭了成建制的部队,即便在喀土穆损失了戈登,即便在和布尔人的战斗中大批英军战死,但最终英国人总会反败为胜。
英国的国力实在太强大了,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与之抗衡,清国也不例外,即便他们英勇的军队和民团武装暂且占据上风,但等到大沽口的援军到来,一切都会改观。
当然能不能撑到那个时候是问题的关键,这也是窦纳乐和克林德的分歧所在,窦纳乐不愿意做无谓的牺牲,克林德却把普鲁士人的执拗发挥到了极致,只有一点两人站在同一阵线,那就是欧洲绅士的尊严。
我可以自己撤离,但只是战术上的撤退,而非逼迫下的投降,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忽然窦纳乐觉得不对劲,那些疯狂的红包头只是在英军的阵线前敲锣打鼓了一阵就收兵了。
没过多久,德租界方向炮声响起,枪声密集。
清国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和英国人谈不拢就打德国人。
窦纳乐考虑再三,觉得这是清国人在向英国示好,此时他最想做的事情是向外交部报告这里发生的一切,可是租界通向外界的电报线杆已经切断,电报发不出去,连大沽口的舰队都联系不上,派出去的信使全都一去不返了。
如果能议和就好了,窦纳乐暗想,战争的目的不就是获得利益么,假设清国能接受一些条件,那么结束战争未尝不是一个好结果,毕竟打仗得死人,得花钱。
窦纳乐拿起了电话机,要和对方通话。
但是通话的请求被拒绝,直到四个小时后,德租界方向的枪炮声停止,电话才打了过来。
“阁下,通往和平的道路不止一条,就看你怎么选了。”窦纳乐拿腔作调,带着英国人的骄傲说道,“现在我可以给你们一个体面的结束战争的机会。”
“抱歉,上校,您诚意似乎不够,我们正在和德国人商谈,他们更加务实一些,再见。”
电话挂断了,窦纳乐有些焦虑了,莫非克林德承受不了压力,先与清国达成了和平协议?
果不其然,军事压力转移到了这边,义和团开始进攻英租界,咋咋呼呼一晚上,消耗了英军几千发子弹。
租界里可没有兵工厂,军火库里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