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寿幛、寿联、寿屏有蕴意 (1/2)
激情中文网 www.jqzw.net,中国择吉文化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些较为富裕的人家布置寿堂时,要在寿堂两侧高挂各种寿幛寿联与寿屏。
寿联寿幛大多运用绸缎绢布或丝绒等布料制成,形状如旧时挂在厅堂中央的大幅字画大小,布料大多为红色,字形大多为金色,金红相间的寿幛呈现一种雍容华贵的风格,与祝寿活动的热闹喜庆的气氛十分相配,上面写有各种祝贺长寿的文字。如果是送给男寿星,多用“松柏”“北斗”等词语,送给女寿星则多用“瑶池”“萱草”等字样。寿联写好后,都要裱糊在字轴上,以便于悬挂。
与寿幛不同的是,寿屏上的赞颂文字一般都写在一些专门的摆设,如镜架屏风座屏上。寿屏的材料大多用玉石黄杨木制成。
寿幛寿联与寿屏也是一种经常被用来作为赠送于人的文字类礼品,在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曾写到贾母做寿时收到十多幅寿屏的情节,这些寿屏制作精良,框上镶嵌着彩绘的装饰,屏中除了赞颂文字外,有的还织有各种吉祥图案,如寿山寿石八仙人物松柏仙桃等。
另外,神灵图轴神灵塑像之类的东西也常被用于装点寿堂场景。寿堂两侧的墙壁上,大都悬挂着王母寿星之类的神仙画像,以及福禄寿三星。
人们对于寿堂布置的重视,是因为渴望长寿。因为尊崇神灵,才会在寿堂中请出王母寿星麻姑等各种神仙偶像,以祈实现长寿的愿望;又因为中国人喜爱热闹,便把自己的寿堂布置得浓墨重彩富丽堂皇。
总之,寿堂布置是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许多特点密切相关的,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人生社会和自我的认识,反映了中国人内心世界和精神理想方面的许多特点与个性。
旧时富贵人家做大寿是十分隆重的,做寿一般要三天,均由子女或其他后辈操办,可见人们对于祝寿的重视。这不仅能增进老少几代人之间的感情,更体现了浓浓的亲情和中华民族的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寿辰礼仪是对老人长寿的祝愿,通过寿辰庆典,为老人增添晚年幸福的安慰。旧时寿辰礼仪,从寿日三天前就开始了,包括送寿贴,行暖寿礼和祭神灵等活动。
送寿贴
传统习俗中,寿期的前三天要送请帖给亲友,通知寿期,请来宾吃祝寿酒。但对于比做寿人年长的长辈一般不能送请帖,俗规祝寿庆寿是晚辈的事,含有祝老人延年续寿之意,只能晚辈给长辈祝寿。
旧时,人们对自己的寿期谦称“贱辰”或“母难日”,请帖便写“某月某日为
154
◆清代八仙祝寿图盘
贱辰(或母难之日),谨具菲酌,敬请光临。”如果是子女代写请帖,则写“某月某日为家严(慈)诞辰,谨具菲酌,敬请光临。”一些有身份的人家还要请人撰写颂扬父母生平事迹的文字,这叫做“寿序”。请帖一般都是用红纸做成。
寿日的前一天,富裕人家还要请戏班子,吹吹打打,燃放鞭炮。出嫁的女儿要在这一天回来祝贺,送上亲手做的寿鞋,还有衣料寿面寿酒等。拜寿忌“扯单”,如果父母都在,不论他们是否同庚,皆为双寿,送礼也就该送双份,否则不吉祥。收到寿贴的亲友们陆续将寿礼送来,送礼宜选在上午。寿者收到亲友送来的礼品后,必须登记,以便日后还报。还要将亲友的寿礼陈列于寿堂上,为庆寿增辉。
暖寿礼
寿日的前一天晚上,由子女儿孙女婿等晚辈举行“暖寿礼”。
寿星与家人团聚在堂屋里,红烛缭绕,一家人吃寿面,设小宴,叙家常,并对正式祝寿事宜进行周密的安排和分工。这天晚上的家宴,仿佛现代运动中的热身一样,让寿星在正式祝寿之前热热身,故叫暖寿。
晚饭后,晚辈要在寿堂上用三牲寿果香纸烛锭祭敬祖先然后敬上暖寿礼物,并向寿堂行礼。
“暖寿”习俗限于为五十岁以上的老人祝寿,包含一片敬老之心。
祭神灵
民间旧俗,祝寿庆寿前要事先举行祭祀神灵的仪式,即在神灵像前焚香点烛,磕头祈祷,向神灵作一通报,让神灵赐予寿者更多的寿运与福分。
如过去苏州无锡一带的妇女做寿,寿期前一天,寿者家属要在空场上搭设一个席棚,棚内放置案桌几椅等物,布置成寿堂。寿堂中央的案桌上要放一只米斗,斗内盛米粒,米中插一杆秤(象征“秤金斗米”),米斗旁还要放一面镜子(镜子为驱邪之物),一盏长明灯(象征长寿无期)。
寿母及亲友的穿着打扮,大都有一定的讲究。寿母一般要穿红色寿服,参加贺寿的妇女大都穿红戴绿,围坐在寿母周围,其女儿女婿甥女甥婿纷纷送寿礼致贺。当天中午,寿家以素食招待各位亲友。午后,寿母带领众人到全村大小庙宇去进香。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专门雇来帮助撑场面的仪仗人员,手中捧着装满香烛的大盘,鸣放爆竹开道。其后是身穿僧服的庙祝,手中敲着木鱼。寿母的儿孙们跟在庙祝后面,手中同样捧着香盘。接着便是寿母亲自率领一群女性小辈,手中执着香把。队伍最后,是前来贺寿的老年妇女亲友。在各个庙中烧过香后,老妇们要在庙祝预先写好的疏表上画过十字,然后给大家分送寿桃寿糕,至此祭神仪式才算结束。到了晚上,寿母还要邀请戏班前来演戏,以表示对贺寿亲友的谢意。
这些祝寿前的择吉礼仪,经过数千年的延续与发展,一部分内容已被逐渐淘汰,另一部分则被长期继承和保留下来,其中包含的美好的祝愿永远不会改变。
“祈寿”本是一种具有原始巫术色彩的行为方式,它通过某些想像性的动作行为,借以满足人们渴望长寿的理想,了却生命持久的心愿。拜寿中的礼仪讲究也是围绕着这个美好的心愿而展开的。
寿诞当日,这是最为热闹而隆重的一
天。现代人的拜寿仪式或许不过是向做寿的
大老人磕磕头行行礼而已,但中国传统的拜中寿礼仪往往包含着大量繁复的仪式程序。国拜寿仪式择吉上按照传统习俗,寿日当天,老寿星下(或寿星夫妇)一早便起床穿上礼服。所有五的子孙后辈恭敬地站立于寿堂的两旁。拜寿千仪式开始后,先由儿媳奉上一碗莲子鸡蛋
年
茶,吃完后登堂,点燃香烛敬拜天地祭祀祖先,同时两旁乐队吹奏寿喜乐曲。礼毕,寿星坐到放在中央的八仙椅上,依次接受儿子女儿媳妇女婿孙子孙女外甥外甥女等下辈的跪拜或鞠躬礼。
一般宾客不需向老人行叩拜礼,只是以作揖方式致贺。作揖时口中要说一些表示祝贺的吉利话。如“恭喜发财”“寿比南山,福如东海”“长寿健康”等。年少者来祝寿,称“添寿”;年长者来祝寿,称“补寿”。有的寿星不居主位而偏坐一旁,156让厅堂上供奉的祖先神明代受子孙的礼拜。拜寿时,如果寿者夫妇同在,则一同举寿。
一同到寿堂受拜,否则就是对寿者的大不敬,而且好事成双,也取其吉利之意。如果是长辈来祝寿,则受贺人要主动让出座位给长辈,让他接受自己的拜祝。受贺者的晚辈要站在寿堂两侧,对前来拜寿的亲友还礼。有的还要念祝寿词,留下“寿照”和“全家福”照。礼毕,寿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红包(俗称“子孙钱”“压岁包”“喜包”)分赠给下辈们,内装钱币若干,算是一种老人对小辈拜寿的赏赐。随后放鞭炮,大摆宴席酬谢客人。
寿仪中的演戏择吉习俗
为了表示喜庆的愿望,富裕人家做寿,有的还要请艺人唱堂会,表演的节目有京剧各种地方戏各种曲艺杂耍皮影戏等。据宋代《夷坚志》记载,当时永嘉地区的太学生诸葛贲参加秋试后回到家乡,适逢其叔祖母生辰,亲友登门祝贺,戏班敷演杂剧,一直闹到四更才结束。明清以后,做寿演戏的风气更是在一些官宦人家普遍盛行。在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曾多次写到贾府中的贾母王熙凤等人做寿时请戏班唱寿戏的情景。
有的地方在演出寿戏时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与规矩。例如过去江南地区的一些官绅之家在演出寿戏时,演员先要拿出一张用红纸写成的“戏榜单”走到主人和宾客桌前,请主人和宾客点戏,主人与宾客点过戏后要赏赐一些小钱给送戏榜的演员,戏每演完一出,演员们要到各桌敬酒。
寿戏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吉祥喜庆祈祝长寿的剧目,如《八仙庆寿》《蟠桃盛会》等等,戏中出现的人物也大多为长寿之人,如彭祖王母寿星等,不管戏中的剧情有何不同,最终总有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尾,以迎合做寿祈吉求祥的心理。
祝寿的第三天,要回礼,即祝寿活动结束了,主人家要适当回赠客人一些礼物,俗称“敬福”。对此,祝寿者不应拒绝收受。
这一系列的行为方式,构成了中国传统拜寿礼仪中最基本的内容,虽有些铺张繁缛,但其中蕴含着中国人最为重要的家族精神和血缘意识,而现代人做寿,基本抛弃了过去的迷信观念,着意于热闹一下,庆贺一下,以表示对长辈的感谢孝敬之情和祈求老人长寿的美好祝愿。
摆寿宴是祝寿择吉中的重头戏,一碗长寿面是必不可少的祈寿表现。从古至今,这一习俗依然保留在整个中国的祝寿文化中,抛开迷信的成分,祈求和祝福长寿的美好心愿是这一吉俗得以流传的真正原因。
寿宴的丰简,要依做寿者的家境和社会地位而定。贫困之家,无力大办宴席,只能吃顿寿面,或者自家人略备薄酒表示一下。稍微富裕的人家,大多设普通酒席,大户人家的寿宴,则是上等酒席,宴客数可达十桌乃至上百桌,山珍海味俱全。
吃寿面的吉俗
寿宴上有一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寿面。
拜寿仪式结束后,厨房内的女眷们便开始忙乱起来。她们将长长的面条放入沸腾的锅中烧煮,等到熟后再将其盛碗装盘,端上餐桌供做寿者及所有参加祝寿礼仪活动的亲友们享
158
◆寿面
用。做寿吃面的习俗保留在中国各个地区,每有老人做寿时,家中的亲友要聚集在一起,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长寿面”,仿佛只有如此才算真正体现出做寿意味。
由于做寿吃面的行为被看成是一种祈寿的表现,因此伴随着吃面的种种规仪礼数也由此产生。譬如有些地方的人们在吃寿面时,先要用筷子将面条从大碗中挑起到很高的位置,口中问道:“长不长?”其他人则应答道:“长”。然后再将面条放入各人碗中。有些地方的人们在吃寿面之前,每个人都要将自己碗内的面条挑上几根放入老人的碗中,然后再说一声“添福添寿”之类的话。吃寿面时,最忌讳的是将面条碰断,因为这样人们便以为会折损寿命。有的地方盛面条时还有不能盛满等禁忌,因为“满寿”是不吉利的。
寿宴中的择吉文化
在做寿的时候仅仅吃上一碗寿面,是不能满足生活条件较为优越享乐思想较为浓重的上层人士的需要的,一些生活条件较富裕之人在做过寿后,往往还要在家中或饭店里摆设宴席,开怀痛饮。当然,寿宴上的择吉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宴席上的菜肴多多益善,取多福多寿之兆。并且,菜点的总数要取九或九的倍数,以暗喻老人高寿之意。如寿宴上可以出现“三鲜(仙)猴头”“三三大盘”“六烤”“六六翻新”“罗汉(十八)大会”“韭(九)黄鸡丝”等菜式。寿宴上使用的盘碟及碗等都要用吉祥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或一些讨口彩的成语俗话,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三星高照金玉满堂岁岁平安等。酒席上,宾客讲话要有所避忌,不能有关于死丧老以及相关的字眼出现。
寿宴上也有一些禁忌,如忌喝米汤和粘粥,据说喝了米汤和粘粥要一年糊涂。寿宴上也忌用豆腐,因为豆腐里外皆白,只能用于丧宴。做寿有尊老敬老并祈望寿者高寿永康之意,故忌含带孝意的豆腐入席。寿宴上忌用圆桌,因为圆桌有人生画圆终止的意味。寿宴上忌吃饺子包子,意在害怕家里平日多生气,使老人成为“气包”。不过这点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地方在寿日早上吃面,晚上吃寿包寿饺。
寿宴也是要讲究座次的。首席当然是老寿星,与寿星同桌的可安排寿星的长辈或平辈至亲,然后优先安排姑爷,即女婿。按照习俗,儿子女儿不能跟寿星同桌,不过,若有空位,可以在陪客的赞同下,让老寿星的长孙过来陪同,因为民间有谚云:“老儿子大孙子,是老爷子的命根子。”
还有不少地方,给老人做寿时要请全村全族吃寿面,有未到的要送上门去。席散以后,要向四邻分送馒头金团,称“结缘馒头”。对前来祝寿的亲友,要回赠绘有“松鹤图”的“寿碗”,或印有祝寿之诗的“寿巾”等物作纪念,高龄寿星做大寿时如果没有回赠寿碗,散席后客人可悄悄把吃饭的碗“偷”走,俗称“偷碗”,对此主人决不责怪,也不询问,寿数越高,“偷碗”的越多,据说老寿星的碗拿回家给自己家人用,会添福添寿。
祝寿礼品是祝寿礼仪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寿礼可厚可薄,但其中祝贺健康长寿吉祥如意等的意义却是不可缺少的。人们借祝寿礼品表达对长辈的美好愿望,增进老少几代人之间的感情,更体现浓浓的亲情和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祝寿当然离不开寿礼,无论亲戚朋友
还是街坊四邻,只要参加祝寿,都要在寿日
大前一天把寿礼送来。可以说中国传统祝寿礼中仪活动那种热烈而活跃的气氛,欢乐而融洽国的情调,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些丰富多彩各上色纷呈的祝寿礼品造成的。在中国民间,含下义深远且流传较久的寿礼主要有以下几种:五常见祝寿礼品寿桃寿糕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寿”与“桃”
年
关系最为密切。中国人认为桃可以延年益寿,千百年来,中国民众在亲友寿诞之时总是喜爱以寿桃作为赠送礼品。
由于新鲜的桃子并不是每季都有,于是人们以面食蒸制裱画出各种造型的漂亮寿桃,送给做寿者。寿桃的形状要下圆上尖,酷如桃形,寿桃的颜色大都为红色,桃嘴上还要点上一个红点。
赠送寿桃的数量也是很有讲究的,有的地方赠送寿桃的数量必须为九枚,其寓意是一桃象征寿,其余八桃象征八仙。有的地160方赠送寿桃的数量必须为八枚,以表八福长寿。也有的地方是按寿者的年龄来赠送寿桃
的。例如六十岁寿诞便送六十枚寿桃,七十岁寿诞便送七十枚寿桃。赠送寿桃时一般不能平放,而要将其层层相叠堆成尖塔状,然后装入红漆盘中。这样的摆放方式有预祝寿者寿高命长的寓意。
在中国人的语音中,“糕”与“高”谐音,有“高兴”“高升”“抬高”等吉祥寓意,因此糕在民间是十分受人喜爱的食品,在许多民俗活动中都受到重用。在祝寿时送寿糕,有祈祝长寿之意。
传统的寿糕大都是用面粉或米粉制成的,寿糕的形状如同一个绕线板,由两块梯形状的糕对叠粘搭而成,颜色粉红或深红,俗称“定胜糕”。赠送寿糕时,与寿桃一样,必须一个个地将其放入红漆盘中,堆成塔状,较为讲究的还要在上面放上一些粉捏的吉祥人物塑像,如八仙寿星王母等,以增加喜庆色彩。
高雅的祝寿礼品寿字寿联寿幛寿屏
寿字寿联寿幛和寿屏,在具有较高学识修养的文人学者之间馈赠比较普遍,是一种高雅的祝寿礼品。
为长寿老人祝贺寿辰,“寿”字是不能缺少的,尤其在寿堂里,往往要在墙上贴上大红“寿”字。这个“寿”字有各种形态,或圆或方,或者是花形。还有一种百寿图也是祝寿佳品之一。百寿图,就是用一百个不同形体不同字体的“寿”字组成的图像,有的在一个大“寿”字中加入一些小“寿”字,这样组合成的百寿图,往往能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给人以富丽堂皇意蕴深长的感觉,体现了中国人民对长寿理想的一种精神寄托。
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和士大夫大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于功名事业道德名节方面的事情十分看重。因此,每到他们寿诞之时,亲友们便要为其送上一些赞颂文字,以表彰他们对于国家社会的贡献,宣扬他们洁身自好注重修养的高风亮节。这些赞颂文字大都被写在布帛绸缎或经过裱糊的轴子上,久而久之,便逐渐演化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中经常作为寿礼赠送的寿幛寿屏与寿联。
另外,给老人祝寿送礼也有一些禁忌,如忌送钟表,因“钟”与“终”谐音,老人会不高兴的。送水果不能送梨,“梨”与“离”谐音,有离别之意。不能送鞋子给老人,“鞋”容易让人联想到“邪气”,这是老人忌讳的。
在中国传统时代,寿图经常被作为一种寿礼的形式,用于各种祝寿场合,尤其被用来作为赠送于那些具有一定社会地位文化层次较高的官僚士绅和文化学士的主要礼品。寿图与中国人的寿礼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生命寿运等深层文化问题的认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表达渴求生
命向往长寿的内容可谓比比皆是,尤其在
大颇具民俗色彩的吉祥图案中,更是丰富多中彩,令人耳目一新。国吉祥动物齐贺寿上在寿图中以龟鹤与鹿鹤入画的现下象较为多见。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鹤与五鹿龟被认为是长寿的象征,它们有的被分千开入画,有的被配成一幅组合性的寿图。
年
猫与蝶共同入画的情景在中国传统寿图中也经常看到。因为,猫与蝶两种动物的读音与代表长寿的两个年龄名称“耄”与“耋”的读音正好相谐,其中“耄”是对七十岁的称谓,“耋”是对八十岁的称谓,它们都有代表“长寿”“长命”的意思。这样有猫有蝶的图画被叫做“寿居耄耋”。
在动物寿图中,以鸟类入画的例子也有许多,尤其是一种叫做“绶带鸟”的动物,常被画入寿图中作为赠送寿者的礼品。由于“绶”与“寿”谐音,“带”与“代”162谐音,因此绶带鸟便成了人们心目中长寿的象征。绶带鸟还常有与水仙花一同入画的情
况,为的是凑成一句有利长寿的口彩,叫做“代代寿仙”。
富贵植物表祝福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松是百木之长,常青之树,因此在传统寿图中的松树很常见,它们大都以直立挺拔高耸遒劲的形象出现,当然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弯转盘曲老态龙钟的姿态,以显示其寿命之长。松的形象还常与鹤鹿等动物共同出现。
桃菊枸杞等植物也经常被当作吉祥物的形式而选入寿图。桃与松一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长寿象征,因此入画的频率颇高。除了直接以桃树或桃子的形象入画外,桃与其他物品共同入画的情况也十分普遍。“五福捧寿”中,画面的中央是三颗仙桃,四周有五只蝙蝠围成一圈,这幅图画充分反映了中国人那种有福有寿福寿一体的文化观念。菊与枸杞也常有同时入画的情况。菊花被中国民众称作“长寿之花”,枸杞也有着长寿延年的作用,因此二者共同入画的现象屡见不鲜。
被传统寿图作为主要题材表现的植物,还有佛手水仙竹灵芝梧桐等等,它们大都与其他一些植物或动物一起构成组合性的吉祥寿图图案。其中较有意思的是一幅叫做“福寿三多”的组合图画。图中画有仙桃佛手石榴三种植物。仙桃是多寿的象征,佛手是多福的象征,而石榴则是多子的象征,故名“福寿三多”。这幅作品充分寄托了中国人对于人生社会的美好理想,表达了其渴望生命持久生活幸福子孙有继的文化心态。
传统神灵献祝福
与一般的动物或植物相比,神仙更具有“人性”的特点,因此也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崇拜。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将神仙作为寿图题材的现象最为多见,其社会影响与传播范围也最为广泛。其中寿星是最常见的。在中国传统时代汗牛充栋的各类寿图中,以寿星图的数量比例为最高,影响也最大,因为寿星一直是中国人心目中最为典型的长寿偶像。
此外,八仙也是人们心中的长寿人物,因此,他们的画像也经常被作为一种吉祥长寿的象征而运用于各种寿庆礼仪的场合。八仙图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八仙拱寿庆寿图,另一种是八仙过海闹海图。
还有女性神灵也是人们用于绘制寿图的题材,如麻姑王母等形象。以女性神灵作为题材而绘制的寿图,一般适合送给那些年事已高的女性长者,此中之意,一是祝愿她们能像麻姑王母一样永远长生不老天年有继;二是希望她们能像麻姑王母一样永远年轻漂亮,花容常在。
人们由于心理上对于延续生命逃避死亡的需要,常常在一些祝寿活动中表现出浓厚的迷信色彩。如借寿按丧事形式做寿按佛事形式做寿冥寿等,但不管何种形式,都寄寓了某种祝福在里面。
在中国传统祝寿活动中,有一些奇特
的祈寿吉俗。
大借寿:借寿的习俗,是一种为了祈寿中延长病人生命而举行的活动。国人们认为寿命虽本在天,但寿命也可上以像钱财一样出借。如果有人病重不起,求下医吃药皆无效,家人和亲友便认为他寿数已五到,为了挽救病者的生命,亲戚朋友中一些
千
最要好的人便密密举行借寿活动。其办法是
年
亲戚朋友中自愿借寿者悄悄相邀10人,一起到寺庙中烧香许愿求神拜佛,表示各自愿意献出一年的寿命给生病者,祈求神灵延长病者的寿命,让病者痊愈。如果病者真的从此好起来了,全家及接受者还要到寺庙中谢神还愿;要是病者死了,借寿者也要到寺庙中烧香,向神灵说明病者没有接受他们的借寿,向神灵要回献出的一年寿命,免得神灵稀里糊涂把寿数错给了别人。
按丧事形式做寿:有的富家老年人,想在有生之年看看自己的后事,于是采用红164事白办的形式。寿诞之日,门前扎上大红彩球或搭建花红彩牌楼,设大锣鼓架等古乐。
红缎绣花的鼓围子不挂白帘(即不戴孝)。院内高塔寿棚,棚内北房前搭月台,上设礼案,男供寿星,女供麻姑。四面高塔经台,用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尼(尼姑)或男女居士等轮流念“寿经”。
按佛事形式做寿:寿堂上供本人“长生禄位”(红纸牌位)。棚上挂四筒经幢,经坛正面高悬“三世佛”(即释迦牟尼药师阿弥陀)大幅画像,代替寿星麻姑等画像。念寿经通常为一个白天。寿经即《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也称《消灾延寿药师经》。念寿经,也有送疏仪式,通常由办寿人的晚辈捧着疏,送到大门外焚化。开坛时送一道疏,给佛陀耶;交供时送一道疏,给达摩耶;圆满时送一道疏,给僧迦耶;送经时那道疏给消灾延寿药师佛。这种形式以素席招待来贺的亲朋好友,以示仅遵佛教戒律,戒杀戒酒。来贺者也参加其礼佛仪式,谓之“随喜”。
此外,还有一种更特殊的祝寿形式冥寿。冥寿也叫“阴寿”,是指已经亡故的父母或者祖父母的寿日。按理说来,冥寿是不应该庆贺的,因为既然人已经亡故,寿命已经终结,那么继续举行具有鲜明祈寿色彩的祝寿庆贺活动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但奇怪的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为已经亡故的父母与祖父母举行冥寿庆祝活动的现象却比比皆是。徐珂在《清稗类钞》一书中云:“祝寿者,祝其人之长生不死也。乃有为已卒之祖父母父母称觞祝寿者,曰冥寿,亦曰冥庆。”到了父母冥寿的日子,子女们要像他们在世时一样向各方亲友发出请帖,亲友们则要像他们在世时一样向其子女赠送寿礼。冥寿的正日,子女们个个要身穿彩色服装,打扮得漂漂亮亮,一同走到寿堂上向亡故的父母牌位磕头庆贺。之所以会有这种形式的祝寿,是因为中国人大都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他们对于自己的祖先极为尊敬崇仰,总是希望依靠祖先的力量来战胜困难,求取幸福。因此,在亡故的父母祖父母的寿诞之日献上几杯酒,磕上几个头,对于他们来说便成了十分乐意之举。这种为父母做冥寿的子女自称“追庆子”,意思是“追思”“追庆”父母寿诞的人。
现在的中国民众在举行祝寿活动时,已经基本上祛除了祭神祀鬼一类的活动。但祈寿中所包含的对长辈的祝愿和对长寿的心愿依然不变。
“死亡”的神秘生者对“死亡”的恐惧,以及“死亡”给生者带来的痛苦,使得人们不敢或不愿面对它。因此,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死亡有诸多禁忌和敬畏,其目的是对生者的保护和对生命的安抚。
死亡,是每个人生命日期的终止。由
于人们认为死者的灵魂能危害或保护活在世
大上的人们,因而人们对死亡有许多忌讳。中语言择吉国对死亡的畏惧,使人们在说到“死上亡”时,一般用一些委婉语代替。中国几千下年的封建历史,甚至给“死亡”委婉语打上五了阶层的烙印。如《礼记
曲礼上》中曾记
千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年
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新唐书》中说,“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
其实不管什么时代,人们对于死亡的语言禁忌都是存在的。如果不是老人病人本人主动谈到,一般是忌讳别人当面提及讨论后事的,即便是讨论,也要尽量用“百年之后”等词语来替代“死亡”一词,其目的都是趋吉避凶。
死亡地点择吉
民间旧俗,汉族许多地方都禁忌人死168在自己原来睡卧的床上。如河南一带,人快死时,有把他抬到外间的草铺上的习惯。俗
以为亡人在原来的房间断了气,是不吉利的,叫做“隔梁断气”。如果违反了这一禁忌,就要在出殡时买一只活公鸡随棺带出,方可避除凶祸。
中国古俗,忌死于偏房寝室,而要死于正厅正寝内。民间以为如果人死在偏房寝室里,那死者的灵魂就会留在偏房寝室的床架上,同时也不能很快获得转生,将来还会对家人有所困扰。有些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只好把亡者原来睡的床统统烧掉,以促进逝者的灵魂迅速升天。
死在外地也是普遍禁忌的。陕北洛川县农村,倘若是死在外边的人,即使是寿终而死的人,尸体运回来后,也不能进村,要在村外停放才行。山东民间把死在外地叫做“客死”,即使是城市居民,不经特许,也不准把客死者的灵柩运进城里,更不准进家门,只能在城外设置帐篷,举行治丧的各种仪式,然后埋进祖坟。我国南方,倘若老人死在外地,则遗体不准抬进堂屋,一切仪式都在堂屋外面的露天地里举行。
死亡时辰择吉
关于死亡的时辰,民间也赋予其吉凶观。
民间有些地区认为人在清晨用早饭之前断气最佳,说这样可以替子孙留下了三顿饭,俗称“留三顿”,意思是将来后代人一日三餐都有饭吃。若在早饭后断气,则预示后代人将有断坎的厄运发生。最忌讳的是在晚饭后断气,好像死者将一日三餐全部都带走了,预示着后代子孙将要沦为乞丐。
另外,忌讳死时跟前没有亲人,或者死时见不到自己想见的人,俗以为有死去,灵魂不得安宁。
遗物择吉
对于死者的遗留物处理,民间也有很多讲究。
遗物原本是属于死者的,现在又不属于死者,处于模糊不确定的状态,亲人对之的感情也是矛盾的,一方面是追恋,一方面是恐惧。因此,对死去父母生前住过的房子,孩子不敢再住;死者用过的厕所要被填平,不能再用;死者生前用过的书籍茶杯都不能再用,等等。甚至连死者想用的东西,尽管只是想一想而已,但俗以为它已和死者因想而发生了联系,随之,这些东西也成为“不洁”或“不祥”的。
在所有的丧葬习俗中,丧家都必须穿戴丧服。这是丧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居丧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的一种形式,它与古代宗法制度相为表里,是古代社会生活中非常突出的文化现象之一。
从古至今,几乎所有地区的丧葬习俗中都存在着为去世的亲属换上特殊“丧服”的习俗。丧服的最初意义在于避祸。旧时先民出于对鬼魂的恐惧心理,担心死者会降祸作祟,为了不被鬼魂辨识,免遭灾祸,故在办理丧事时往往披头散发,以泥涂面,衣着也同平时大不一样。随着伦理观念的进步,丧服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逐渐演变为主要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居丧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的一种形式,即所谓“饰情之表章”。
传统丧服制度
现在中国农村办丧事,常常可以看到披麻戴孝的做法。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丧服
170
◆清代《仪礼丧服文足征记》
制度,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称为“遵礼成服”。
千百年来,汉族的孝服虽然有传承和变异,但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定制,基本上分为五等,即“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色,以此来体现血缘关系的尊与卑亲与疏的差异。五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更轻的服丧方式,叫“袒免”。在史籍中记载:朋友之间,如果亲自前去奔丧,在灵堂或殡葬时要披麻;如果在他乡,“袒免”就可以了。袒,是袒露左肩;免,指不戴冠,用布带缚髻。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丧葬习俗受到西方的影响,丧服有了很大改变。通常是在告别死者悼念亡魂时,左胸别一朵小黄花,左臂围一块黑纱。有些妇女死了亲人在发际插一朵白绒花。这些象征的志哀方式,比起古代丧服,要大大简化了。
丧服的颜色
中国传统死亡文化中,赋予了丧服某种固定的颜色,人们更多块使用白色或黑色造成悲哀和神秘的气氛。白色是冷色,素雅,表示淡泊悲痛,与鲜艳的红黄等暖色相比,更适用于肃穆的场合。不过,要指出,中国古代的殡葬服饰的白色是织出后不经漂染的麻白色,粗糙而质朴,它表示生者的用物不经任何加工和雕琢。至于丧事用黑的习俗,大约与昏天黑地光明的丧失鬼魂在夜晚出来活动等认知相关。另外,如果丧事遇战争,在颜色上还会有“变服”处理。
服孝时间的讲究
服孝,是指守孝期间穿戴丧服。随着丧服形制的改变,人们服孝的时间也在改变。旧时,人们服孝的时间,依照与死者的亲疏远近,长短不一。最长的是孝子,要服孝三年,最短的为三个月,是服“缌麻”的。
为什么要服孝三年呢?民众有解释说,人出生后父母要在怀中抚抱三年,然后才能独立行走活动。父母去世,自己也要守孝三年,才能报答父母的抚育之恩。事实上,古代孝子也并不是一定要服孝三年,父母死后一周年,要举行一次祭祀,二周年要
再祭,这两次祭祀分别叫做“小祥”“大祥”,举行过小祥,即除去部分丧服,进行大祥之... -->>
一些较为富裕的人家布置寿堂时,要在寿堂两侧高挂各种寿幛寿联与寿屏。
寿联寿幛大多运用绸缎绢布或丝绒等布料制成,形状如旧时挂在厅堂中央的大幅字画大小,布料大多为红色,字形大多为金色,金红相间的寿幛呈现一种雍容华贵的风格,与祝寿活动的热闹喜庆的气氛十分相配,上面写有各种祝贺长寿的文字。如果是送给男寿星,多用“松柏”“北斗”等词语,送给女寿星则多用“瑶池”“萱草”等字样。寿联写好后,都要裱糊在字轴上,以便于悬挂。
与寿幛不同的是,寿屏上的赞颂文字一般都写在一些专门的摆设,如镜架屏风座屏上。寿屏的材料大多用玉石黄杨木制成。
寿幛寿联与寿屏也是一种经常被用来作为赠送于人的文字类礼品,在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曾写到贾母做寿时收到十多幅寿屏的情节,这些寿屏制作精良,框上镶嵌着彩绘的装饰,屏中除了赞颂文字外,有的还织有各种吉祥图案,如寿山寿石八仙人物松柏仙桃等。
另外,神灵图轴神灵塑像之类的东西也常被用于装点寿堂场景。寿堂两侧的墙壁上,大都悬挂着王母寿星之类的神仙画像,以及福禄寿三星。
人们对于寿堂布置的重视,是因为渴望长寿。因为尊崇神灵,才会在寿堂中请出王母寿星麻姑等各种神仙偶像,以祈实现长寿的愿望;又因为中国人喜爱热闹,便把自己的寿堂布置得浓墨重彩富丽堂皇。
总之,寿堂布置是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许多特点密切相关的,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人生社会和自我的认识,反映了中国人内心世界和精神理想方面的许多特点与个性。
旧时富贵人家做大寿是十分隆重的,做寿一般要三天,均由子女或其他后辈操办,可见人们对于祝寿的重视。这不仅能增进老少几代人之间的感情,更体现了浓浓的亲情和中华民族的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寿辰礼仪是对老人长寿的祝愿,通过寿辰庆典,为老人增添晚年幸福的安慰。旧时寿辰礼仪,从寿日三天前就开始了,包括送寿贴,行暖寿礼和祭神灵等活动。
送寿贴
传统习俗中,寿期的前三天要送请帖给亲友,通知寿期,请来宾吃祝寿酒。但对于比做寿人年长的长辈一般不能送请帖,俗规祝寿庆寿是晚辈的事,含有祝老人延年续寿之意,只能晚辈给长辈祝寿。
旧时,人们对自己的寿期谦称“贱辰”或“母难日”,请帖便写“某月某日为
154
◆清代八仙祝寿图盘
贱辰(或母难之日),谨具菲酌,敬请光临。”如果是子女代写请帖,则写“某月某日为家严(慈)诞辰,谨具菲酌,敬请光临。”一些有身份的人家还要请人撰写颂扬父母生平事迹的文字,这叫做“寿序”。请帖一般都是用红纸做成。
寿日的前一天,富裕人家还要请戏班子,吹吹打打,燃放鞭炮。出嫁的女儿要在这一天回来祝贺,送上亲手做的寿鞋,还有衣料寿面寿酒等。拜寿忌“扯单”,如果父母都在,不论他们是否同庚,皆为双寿,送礼也就该送双份,否则不吉祥。收到寿贴的亲友们陆续将寿礼送来,送礼宜选在上午。寿者收到亲友送来的礼品后,必须登记,以便日后还报。还要将亲友的寿礼陈列于寿堂上,为庆寿增辉。
暖寿礼
寿日的前一天晚上,由子女儿孙女婿等晚辈举行“暖寿礼”。
寿星与家人团聚在堂屋里,红烛缭绕,一家人吃寿面,设小宴,叙家常,并对正式祝寿事宜进行周密的安排和分工。这天晚上的家宴,仿佛现代运动中的热身一样,让寿星在正式祝寿之前热热身,故叫暖寿。
晚饭后,晚辈要在寿堂上用三牲寿果香纸烛锭祭敬祖先然后敬上暖寿礼物,并向寿堂行礼。
“暖寿”习俗限于为五十岁以上的老人祝寿,包含一片敬老之心。
祭神灵
民间旧俗,祝寿庆寿前要事先举行祭祀神灵的仪式,即在神灵像前焚香点烛,磕头祈祷,向神灵作一通报,让神灵赐予寿者更多的寿运与福分。
如过去苏州无锡一带的妇女做寿,寿期前一天,寿者家属要在空场上搭设一个席棚,棚内放置案桌几椅等物,布置成寿堂。寿堂中央的案桌上要放一只米斗,斗内盛米粒,米中插一杆秤(象征“秤金斗米”),米斗旁还要放一面镜子(镜子为驱邪之物),一盏长明灯(象征长寿无期)。
寿母及亲友的穿着打扮,大都有一定的讲究。寿母一般要穿红色寿服,参加贺寿的妇女大都穿红戴绿,围坐在寿母周围,其女儿女婿甥女甥婿纷纷送寿礼致贺。当天中午,寿家以素食招待各位亲友。午后,寿母带领众人到全村大小庙宇去进香。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专门雇来帮助撑场面的仪仗人员,手中捧着装满香烛的大盘,鸣放爆竹开道。其后是身穿僧服的庙祝,手中敲着木鱼。寿母的儿孙们跟在庙祝后面,手中同样捧着香盘。接着便是寿母亲自率领一群女性小辈,手中执着香把。队伍最后,是前来贺寿的老年妇女亲友。在各个庙中烧过香后,老妇们要在庙祝预先写好的疏表上画过十字,然后给大家分送寿桃寿糕,至此祭神仪式才算结束。到了晚上,寿母还要邀请戏班前来演戏,以表示对贺寿亲友的谢意。
这些祝寿前的择吉礼仪,经过数千年的延续与发展,一部分内容已被逐渐淘汰,另一部分则被长期继承和保留下来,其中包含的美好的祝愿永远不会改变。
“祈寿”本是一种具有原始巫术色彩的行为方式,它通过某些想像性的动作行为,借以满足人们渴望长寿的理想,了却生命持久的心愿。拜寿中的礼仪讲究也是围绕着这个美好的心愿而展开的。
寿诞当日,这是最为热闹而隆重的一
天。现代人的拜寿仪式或许不过是向做寿的
大老人磕磕头行行礼而已,但中国传统的拜中寿礼仪往往包含着大量繁复的仪式程序。国拜寿仪式择吉上按照传统习俗,寿日当天,老寿星下(或寿星夫妇)一早便起床穿上礼服。所有五的子孙后辈恭敬地站立于寿堂的两旁。拜寿千仪式开始后,先由儿媳奉上一碗莲子鸡蛋
年
茶,吃完后登堂,点燃香烛敬拜天地祭祀祖先,同时两旁乐队吹奏寿喜乐曲。礼毕,寿星坐到放在中央的八仙椅上,依次接受儿子女儿媳妇女婿孙子孙女外甥外甥女等下辈的跪拜或鞠躬礼。
一般宾客不需向老人行叩拜礼,只是以作揖方式致贺。作揖时口中要说一些表示祝贺的吉利话。如“恭喜发财”“寿比南山,福如东海”“长寿健康”等。年少者来祝寿,称“添寿”;年长者来祝寿,称“补寿”。有的寿星不居主位而偏坐一旁,156让厅堂上供奉的祖先神明代受子孙的礼拜。拜寿时,如果寿者夫妇同在,则一同举寿。
一同到寿堂受拜,否则就是对寿者的大不敬,而且好事成双,也取其吉利之意。如果是长辈来祝寿,则受贺人要主动让出座位给长辈,让他接受自己的拜祝。受贺者的晚辈要站在寿堂两侧,对前来拜寿的亲友还礼。有的还要念祝寿词,留下“寿照”和“全家福”照。礼毕,寿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红包(俗称“子孙钱”“压岁包”“喜包”)分赠给下辈们,内装钱币若干,算是一种老人对小辈拜寿的赏赐。随后放鞭炮,大摆宴席酬谢客人。
寿仪中的演戏择吉习俗
为了表示喜庆的愿望,富裕人家做寿,有的还要请艺人唱堂会,表演的节目有京剧各种地方戏各种曲艺杂耍皮影戏等。据宋代《夷坚志》记载,当时永嘉地区的太学生诸葛贲参加秋试后回到家乡,适逢其叔祖母生辰,亲友登门祝贺,戏班敷演杂剧,一直闹到四更才结束。明清以后,做寿演戏的风气更是在一些官宦人家普遍盛行。在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曾多次写到贾府中的贾母王熙凤等人做寿时请戏班唱寿戏的情景。
有的地方在演出寿戏时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与规矩。例如过去江南地区的一些官绅之家在演出寿戏时,演员先要拿出一张用红纸写成的“戏榜单”走到主人和宾客桌前,请主人和宾客点戏,主人与宾客点过戏后要赏赐一些小钱给送戏榜的演员,戏每演完一出,演员们要到各桌敬酒。
寿戏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吉祥喜庆祈祝长寿的剧目,如《八仙庆寿》《蟠桃盛会》等等,戏中出现的人物也大多为长寿之人,如彭祖王母寿星等,不管戏中的剧情有何不同,最终总有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尾,以迎合做寿祈吉求祥的心理。
祝寿的第三天,要回礼,即祝寿活动结束了,主人家要适当回赠客人一些礼物,俗称“敬福”。对此,祝寿者不应拒绝收受。
这一系列的行为方式,构成了中国传统拜寿礼仪中最基本的内容,虽有些铺张繁缛,但其中蕴含着中国人最为重要的家族精神和血缘意识,而现代人做寿,基本抛弃了过去的迷信观念,着意于热闹一下,庆贺一下,以表示对长辈的感谢孝敬之情和祈求老人长寿的美好祝愿。
摆寿宴是祝寿择吉中的重头戏,一碗长寿面是必不可少的祈寿表现。从古至今,这一习俗依然保留在整个中国的祝寿文化中,抛开迷信的成分,祈求和祝福长寿的美好心愿是这一吉俗得以流传的真正原因。
寿宴的丰简,要依做寿者的家境和社会地位而定。贫困之家,无力大办宴席,只能吃顿寿面,或者自家人略备薄酒表示一下。稍微富裕的人家,大多设普通酒席,大户人家的寿宴,则是上等酒席,宴客数可达十桌乃至上百桌,山珍海味俱全。
吃寿面的吉俗
寿宴上有一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寿面。
拜寿仪式结束后,厨房内的女眷们便开始忙乱起来。她们将长长的面条放入沸腾的锅中烧煮,等到熟后再将其盛碗装盘,端上餐桌供做寿者及所有参加祝寿礼仪活动的亲友们享
158
◆寿面
用。做寿吃面的习俗保留在中国各个地区,每有老人做寿时,家中的亲友要聚集在一起,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长寿面”,仿佛只有如此才算真正体现出做寿意味。
由于做寿吃面的行为被看成是一种祈寿的表现,因此伴随着吃面的种种规仪礼数也由此产生。譬如有些地方的人们在吃寿面时,先要用筷子将面条从大碗中挑起到很高的位置,口中问道:“长不长?”其他人则应答道:“长”。然后再将面条放入各人碗中。有些地方的人们在吃寿面之前,每个人都要将自己碗内的面条挑上几根放入老人的碗中,然后再说一声“添福添寿”之类的话。吃寿面时,最忌讳的是将面条碰断,因为这样人们便以为会折损寿命。有的地方盛面条时还有不能盛满等禁忌,因为“满寿”是不吉利的。
寿宴中的择吉文化
在做寿的时候仅仅吃上一碗寿面,是不能满足生活条件较为优越享乐思想较为浓重的上层人士的需要的,一些生活条件较富裕之人在做过寿后,往往还要在家中或饭店里摆设宴席,开怀痛饮。当然,寿宴上的择吉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宴席上的菜肴多多益善,取多福多寿之兆。并且,菜点的总数要取九或九的倍数,以暗喻老人高寿之意。如寿宴上可以出现“三鲜(仙)猴头”“三三大盘”“六烤”“六六翻新”“罗汉(十八)大会”“韭(九)黄鸡丝”等菜式。寿宴上使用的盘碟及碗等都要用吉祥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或一些讨口彩的成语俗话,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三星高照金玉满堂岁岁平安等。酒席上,宾客讲话要有所避忌,不能有关于死丧老以及相关的字眼出现。
寿宴上也有一些禁忌,如忌喝米汤和粘粥,据说喝了米汤和粘粥要一年糊涂。寿宴上也忌用豆腐,因为豆腐里外皆白,只能用于丧宴。做寿有尊老敬老并祈望寿者高寿永康之意,故忌含带孝意的豆腐入席。寿宴上忌用圆桌,因为圆桌有人生画圆终止的意味。寿宴上忌吃饺子包子,意在害怕家里平日多生气,使老人成为“气包”。不过这点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地方在寿日早上吃面,晚上吃寿包寿饺。
寿宴也是要讲究座次的。首席当然是老寿星,与寿星同桌的可安排寿星的长辈或平辈至亲,然后优先安排姑爷,即女婿。按照习俗,儿子女儿不能跟寿星同桌,不过,若有空位,可以在陪客的赞同下,让老寿星的长孙过来陪同,因为民间有谚云:“老儿子大孙子,是老爷子的命根子。”
还有不少地方,给老人做寿时要请全村全族吃寿面,有未到的要送上门去。席散以后,要向四邻分送馒头金团,称“结缘馒头”。对前来祝寿的亲友,要回赠绘有“松鹤图”的“寿碗”,或印有祝寿之诗的“寿巾”等物作纪念,高龄寿星做大寿时如果没有回赠寿碗,散席后客人可悄悄把吃饭的碗“偷”走,俗称“偷碗”,对此主人决不责怪,也不询问,寿数越高,“偷碗”的越多,据说老寿星的碗拿回家给自己家人用,会添福添寿。
祝寿礼品是祝寿礼仪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寿礼可厚可薄,但其中祝贺健康长寿吉祥如意等的意义却是不可缺少的。人们借祝寿礼品表达对长辈的美好愿望,增进老少几代人之间的感情,更体现浓浓的亲情和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祝寿当然离不开寿礼,无论亲戚朋友
还是街坊四邻,只要参加祝寿,都要在寿日
大前一天把寿礼送来。可以说中国传统祝寿礼中仪活动那种热烈而活跃的气氛,欢乐而融洽国的情调,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些丰富多彩各上色纷呈的祝寿礼品造成的。在中国民间,含下义深远且流传较久的寿礼主要有以下几种:五常见祝寿礼品寿桃寿糕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寿”与“桃”
年
关系最为密切。中国人认为桃可以延年益寿,千百年来,中国民众在亲友寿诞之时总是喜爱以寿桃作为赠送礼品。
由于新鲜的桃子并不是每季都有,于是人们以面食蒸制裱画出各种造型的漂亮寿桃,送给做寿者。寿桃的形状要下圆上尖,酷如桃形,寿桃的颜色大都为红色,桃嘴上还要点上一个红点。
赠送寿桃的数量也是很有讲究的,有的地方赠送寿桃的数量必须为九枚,其寓意是一桃象征寿,其余八桃象征八仙。有的地160方赠送寿桃的数量必须为八枚,以表八福长寿。也有的地方是按寿者的年龄来赠送寿桃
的。例如六十岁寿诞便送六十枚寿桃,七十岁寿诞便送七十枚寿桃。赠送寿桃时一般不能平放,而要将其层层相叠堆成尖塔状,然后装入红漆盘中。这样的摆放方式有预祝寿者寿高命长的寓意。
在中国人的语音中,“糕”与“高”谐音,有“高兴”“高升”“抬高”等吉祥寓意,因此糕在民间是十分受人喜爱的食品,在许多民俗活动中都受到重用。在祝寿时送寿糕,有祈祝长寿之意。
传统的寿糕大都是用面粉或米粉制成的,寿糕的形状如同一个绕线板,由两块梯形状的糕对叠粘搭而成,颜色粉红或深红,俗称“定胜糕”。赠送寿糕时,与寿桃一样,必须一个个地将其放入红漆盘中,堆成塔状,较为讲究的还要在上面放上一些粉捏的吉祥人物塑像,如八仙寿星王母等,以增加喜庆色彩。
高雅的祝寿礼品寿字寿联寿幛寿屏
寿字寿联寿幛和寿屏,在具有较高学识修养的文人学者之间馈赠比较普遍,是一种高雅的祝寿礼品。
为长寿老人祝贺寿辰,“寿”字是不能缺少的,尤其在寿堂里,往往要在墙上贴上大红“寿”字。这个“寿”字有各种形态,或圆或方,或者是花形。还有一种百寿图也是祝寿佳品之一。百寿图,就是用一百个不同形体不同字体的“寿”字组成的图像,有的在一个大“寿”字中加入一些小“寿”字,这样组合成的百寿图,往往能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给人以富丽堂皇意蕴深长的感觉,体现了中国人民对长寿理想的一种精神寄托。
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和士大夫大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于功名事业道德名节方面的事情十分看重。因此,每到他们寿诞之时,亲友们便要为其送上一些赞颂文字,以表彰他们对于国家社会的贡献,宣扬他们洁身自好注重修养的高风亮节。这些赞颂文字大都被写在布帛绸缎或经过裱糊的轴子上,久而久之,便逐渐演化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中经常作为寿礼赠送的寿幛寿屏与寿联。
另外,给老人祝寿送礼也有一些禁忌,如忌送钟表,因“钟”与“终”谐音,老人会不高兴的。送水果不能送梨,“梨”与“离”谐音,有离别之意。不能送鞋子给老人,“鞋”容易让人联想到“邪气”,这是老人忌讳的。
在中国传统时代,寿图经常被作为一种寿礼的形式,用于各种祝寿场合,尤其被用来作为赠送于那些具有一定社会地位文化层次较高的官僚士绅和文化学士的主要礼品。寿图与中国人的寿礼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生命寿运等深层文化问题的认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表达渴求生
命向往长寿的内容可谓比比皆是,尤其在
大颇具民俗色彩的吉祥图案中,更是丰富多中彩,令人耳目一新。国吉祥动物齐贺寿上在寿图中以龟鹤与鹿鹤入画的现下象较为多见。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鹤与五鹿龟被认为是长寿的象征,它们有的被分千开入画,有的被配成一幅组合性的寿图。
年
猫与蝶共同入画的情景在中国传统寿图中也经常看到。因为,猫与蝶两种动物的读音与代表长寿的两个年龄名称“耄”与“耋”的读音正好相谐,其中“耄”是对七十岁的称谓,“耋”是对八十岁的称谓,它们都有代表“长寿”“长命”的意思。这样有猫有蝶的图画被叫做“寿居耄耋”。
在动物寿图中,以鸟类入画的例子也有许多,尤其是一种叫做“绶带鸟”的动物,常被画入寿图中作为赠送寿者的礼品。由于“绶”与“寿”谐音,“带”与“代”162谐音,因此绶带鸟便成了人们心目中长寿的象征。绶带鸟还常有与水仙花一同入画的情
况,为的是凑成一句有利长寿的口彩,叫做“代代寿仙”。
富贵植物表祝福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松是百木之长,常青之树,因此在传统寿图中的松树很常见,它们大都以直立挺拔高耸遒劲的形象出现,当然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弯转盘曲老态龙钟的姿态,以显示其寿命之长。松的形象还常与鹤鹿等动物共同出现。
桃菊枸杞等植物也经常被当作吉祥物的形式而选入寿图。桃与松一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长寿象征,因此入画的频率颇高。除了直接以桃树或桃子的形象入画外,桃与其他物品共同入画的情况也十分普遍。“五福捧寿”中,画面的中央是三颗仙桃,四周有五只蝙蝠围成一圈,这幅图画充分反映了中国人那种有福有寿福寿一体的文化观念。菊与枸杞也常有同时入画的情况。菊花被中国民众称作“长寿之花”,枸杞也有着长寿延年的作用,因此二者共同入画的现象屡见不鲜。
被传统寿图作为主要题材表现的植物,还有佛手水仙竹灵芝梧桐等等,它们大都与其他一些植物或动物一起构成组合性的吉祥寿图图案。其中较有意思的是一幅叫做“福寿三多”的组合图画。图中画有仙桃佛手石榴三种植物。仙桃是多寿的象征,佛手是多福的象征,而石榴则是多子的象征,故名“福寿三多”。这幅作品充分寄托了中国人对于人生社会的美好理想,表达了其渴望生命持久生活幸福子孙有继的文化心态。
传统神灵献祝福
与一般的动物或植物相比,神仙更具有“人性”的特点,因此也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崇拜。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将神仙作为寿图题材的现象最为多见,其社会影响与传播范围也最为广泛。其中寿星是最常见的。在中国传统时代汗牛充栋的各类寿图中,以寿星图的数量比例为最高,影响也最大,因为寿星一直是中国人心目中最为典型的长寿偶像。
此外,八仙也是人们心中的长寿人物,因此,他们的画像也经常被作为一种吉祥长寿的象征而运用于各种寿庆礼仪的场合。八仙图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八仙拱寿庆寿图,另一种是八仙过海闹海图。
还有女性神灵也是人们用于绘制寿图的题材,如麻姑王母等形象。以女性神灵作为题材而绘制的寿图,一般适合送给那些年事已高的女性长者,此中之意,一是祝愿她们能像麻姑王母一样永远长生不老天年有继;二是希望她们能像麻姑王母一样永远年轻漂亮,花容常在。
人们由于心理上对于延续生命逃避死亡的需要,常常在一些祝寿活动中表现出浓厚的迷信色彩。如借寿按丧事形式做寿按佛事形式做寿冥寿等,但不管何种形式,都寄寓了某种祝福在里面。
在中国传统祝寿活动中,有一些奇特
的祈寿吉俗。
大借寿:借寿的习俗,是一种为了祈寿中延长病人生命而举行的活动。国人们认为寿命虽本在天,但寿命也可上以像钱财一样出借。如果有人病重不起,求下医吃药皆无效,家人和亲友便认为他寿数已五到,为了挽救病者的生命,亲戚朋友中一些
千
最要好的人便密密举行借寿活动。其办法是
年
亲戚朋友中自愿借寿者悄悄相邀10人,一起到寺庙中烧香许愿求神拜佛,表示各自愿意献出一年的寿命给生病者,祈求神灵延长病者的寿命,让病者痊愈。如果病者真的从此好起来了,全家及接受者还要到寺庙中谢神还愿;要是病者死了,借寿者也要到寺庙中烧香,向神灵说明病者没有接受他们的借寿,向神灵要回献出的一年寿命,免得神灵稀里糊涂把寿数错给了别人。
按丧事形式做寿:有的富家老年人,想在有生之年看看自己的后事,于是采用红164事白办的形式。寿诞之日,门前扎上大红彩球或搭建花红彩牌楼,设大锣鼓架等古乐。
红缎绣花的鼓围子不挂白帘(即不戴孝)。院内高塔寿棚,棚内北房前搭月台,上设礼案,男供寿星,女供麻姑。四面高塔经台,用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尼(尼姑)或男女居士等轮流念“寿经”。
按佛事形式做寿:寿堂上供本人“长生禄位”(红纸牌位)。棚上挂四筒经幢,经坛正面高悬“三世佛”(即释迦牟尼药师阿弥陀)大幅画像,代替寿星麻姑等画像。念寿经通常为一个白天。寿经即《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也称《消灾延寿药师经》。念寿经,也有送疏仪式,通常由办寿人的晚辈捧着疏,送到大门外焚化。开坛时送一道疏,给佛陀耶;交供时送一道疏,给达摩耶;圆满时送一道疏,给僧迦耶;送经时那道疏给消灾延寿药师佛。这种形式以素席招待来贺的亲朋好友,以示仅遵佛教戒律,戒杀戒酒。来贺者也参加其礼佛仪式,谓之“随喜”。
此外,还有一种更特殊的祝寿形式冥寿。冥寿也叫“阴寿”,是指已经亡故的父母或者祖父母的寿日。按理说来,冥寿是不应该庆贺的,因为既然人已经亡故,寿命已经终结,那么继续举行具有鲜明祈寿色彩的祝寿庆贺活动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但奇怪的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为已经亡故的父母与祖父母举行冥寿庆祝活动的现象却比比皆是。徐珂在《清稗类钞》一书中云:“祝寿者,祝其人之长生不死也。乃有为已卒之祖父母父母称觞祝寿者,曰冥寿,亦曰冥庆。”到了父母冥寿的日子,子女们要像他们在世时一样向各方亲友发出请帖,亲友们则要像他们在世时一样向其子女赠送寿礼。冥寿的正日,子女们个个要身穿彩色服装,打扮得漂漂亮亮,一同走到寿堂上向亡故的父母牌位磕头庆贺。之所以会有这种形式的祝寿,是因为中国人大都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他们对于自己的祖先极为尊敬崇仰,总是希望依靠祖先的力量来战胜困难,求取幸福。因此,在亡故的父母祖父母的寿诞之日献上几杯酒,磕上几个头,对于他们来说便成了十分乐意之举。这种为父母做冥寿的子女自称“追庆子”,意思是“追思”“追庆”父母寿诞的人。
现在的中国民众在举行祝寿活动时,已经基本上祛除了祭神祀鬼一类的活动。但祈寿中所包含的对长辈的祝愿和对长寿的心愿依然不变。
“死亡”的神秘生者对“死亡”的恐惧,以及“死亡”给生者带来的痛苦,使得人们不敢或不愿面对它。因此,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死亡有诸多禁忌和敬畏,其目的是对生者的保护和对生命的安抚。
死亡,是每个人生命日期的终止。由
于人们认为死者的灵魂能危害或保护活在世
大上的人们,因而人们对死亡有许多忌讳。中语言择吉国对死亡的畏惧,使人们在说到“死上亡”时,一般用一些委婉语代替。中国几千下年的封建历史,甚至给“死亡”委婉语打上五了阶层的烙印。如《礼记
曲礼上》中曾记
千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年
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新唐书》中说,“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
其实不管什么时代,人们对于死亡的语言禁忌都是存在的。如果不是老人病人本人主动谈到,一般是忌讳别人当面提及讨论后事的,即便是讨论,也要尽量用“百年之后”等词语来替代“死亡”一词,其目的都是趋吉避凶。
死亡地点择吉
民间旧俗,汉族许多地方都禁忌人死168在自己原来睡卧的床上。如河南一带,人快死时,有把他抬到外间的草铺上的习惯。俗
以为亡人在原来的房间断了气,是不吉利的,叫做“隔梁断气”。如果违反了这一禁忌,就要在出殡时买一只活公鸡随棺带出,方可避除凶祸。
中国古俗,忌死于偏房寝室,而要死于正厅正寝内。民间以为如果人死在偏房寝室里,那死者的灵魂就会留在偏房寝室的床架上,同时也不能很快获得转生,将来还会对家人有所困扰。有些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只好把亡者原来睡的床统统烧掉,以促进逝者的灵魂迅速升天。
死在外地也是普遍禁忌的。陕北洛川县农村,倘若是死在外边的人,即使是寿终而死的人,尸体运回来后,也不能进村,要在村外停放才行。山东民间把死在外地叫做“客死”,即使是城市居民,不经特许,也不准把客死者的灵柩运进城里,更不准进家门,只能在城外设置帐篷,举行治丧的各种仪式,然后埋进祖坟。我国南方,倘若老人死在外地,则遗体不准抬进堂屋,一切仪式都在堂屋外面的露天地里举行。
死亡时辰择吉
关于死亡的时辰,民间也赋予其吉凶观。
民间有些地区认为人在清晨用早饭之前断气最佳,说这样可以替子孙留下了三顿饭,俗称“留三顿”,意思是将来后代人一日三餐都有饭吃。若在早饭后断气,则预示后代人将有断坎的厄运发生。最忌讳的是在晚饭后断气,好像死者将一日三餐全部都带走了,预示着后代子孙将要沦为乞丐。
另外,忌讳死时跟前没有亲人,或者死时见不到自己想见的人,俗以为有死去,灵魂不得安宁。
遗物择吉
对于死者的遗留物处理,民间也有很多讲究。
遗物原本是属于死者的,现在又不属于死者,处于模糊不确定的状态,亲人对之的感情也是矛盾的,一方面是追恋,一方面是恐惧。因此,对死去父母生前住过的房子,孩子不敢再住;死者用过的厕所要被填平,不能再用;死者生前用过的书籍茶杯都不能再用,等等。甚至连死者想用的东西,尽管只是想一想而已,但俗以为它已和死者因想而发生了联系,随之,这些东西也成为“不洁”或“不祥”的。
在所有的丧葬习俗中,丧家都必须穿戴丧服。这是丧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居丧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的一种形式,它与古代宗法制度相为表里,是古代社会生活中非常突出的文化现象之一。
从古至今,几乎所有地区的丧葬习俗中都存在着为去世的亲属换上特殊“丧服”的习俗。丧服的最初意义在于避祸。旧时先民出于对鬼魂的恐惧心理,担心死者会降祸作祟,为了不被鬼魂辨识,免遭灾祸,故在办理丧事时往往披头散发,以泥涂面,衣着也同平时大不一样。随着伦理观念的进步,丧服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逐渐演变为主要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居丧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的一种形式,即所谓“饰情之表章”。
传统丧服制度
现在中国农村办丧事,常常可以看到披麻戴孝的做法。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丧服
170
◆清代《仪礼丧服文足征记》
制度,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称为“遵礼成服”。
千百年来,汉族的孝服虽然有传承和变异,但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定制,基本上分为五等,即“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色,以此来体现血缘关系的尊与卑亲与疏的差异。五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更轻的服丧方式,叫“袒免”。在史籍中记载:朋友之间,如果亲自前去奔丧,在灵堂或殡葬时要披麻;如果在他乡,“袒免”就可以了。袒,是袒露左肩;免,指不戴冠,用布带缚髻。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丧葬习俗受到西方的影响,丧服有了很大改变。通常是在告别死者悼念亡魂时,左胸别一朵小黄花,左臂围一块黑纱。有些妇女死了亲人在发际插一朵白绒花。这些象征的志哀方式,比起古代丧服,要大大简化了。
丧服的颜色
中国传统死亡文化中,赋予了丧服某种固定的颜色,人们更多块使用白色或黑色造成悲哀和神秘的气氛。白色是冷色,素雅,表示淡泊悲痛,与鲜艳的红黄等暖色相比,更适用于肃穆的场合。不过,要指出,中国古代的殡葬服饰的白色是织出后不经漂染的麻白色,粗糙而质朴,它表示生者的用物不经任何加工和雕琢。至于丧事用黑的习俗,大约与昏天黑地光明的丧失鬼魂在夜晚出来活动等认知相关。另外,如果丧事遇战争,在颜色上还会有“变服”处理。
服孝时间的讲究
服孝,是指守孝期间穿戴丧服。随着丧服形制的改变,人们服孝的时间也在改变。旧时,人们服孝的时间,依照与死者的亲疏远近,长短不一。最长的是孝子,要服孝三年,最短的为三个月,是服“缌麻”的。
为什么要服孝三年呢?民众有解释说,人出生后父母要在怀中抚抱三年,然后才能独立行走活动。父母去世,自己也要守孝三年,才能报答父母的抚育之恩。事实上,古代孝子也并不是一定要服孝三年,父母死后一周年,要举行一次祭祀,二周年要
再祭,这两次祭祀分别叫做“小祥”“大祥”,举行过小祥,即除去部分丧服,进行大祥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