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中文网 www.jqzw.net,大明枭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有动用,力图把这个消息捂死。
不过到了这时,守观厅在孟养城的分部早已建立了起来,在一些财物的收买下,本来因为千户死亡而身心俱疲的心腹士兵很快吐露了实情。
除了千户死亡的消息被掩盖之外,连这场战斗的结果也被孟养城守军的指挥中枢掩盖了。
几位指挥使都知晓江头城前线的情况,一路上山寨众多,地形复杂,大军前进困难,不少士兵没有战斗,就因为山间的缝隙而摔伤摔死。
而各处麓川军的伏击更是让大军陷入苦战,虽然大小战斗都是大军占据绝对优势,但是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在前方战况如此惨烈的情况下,没有人敢把孟养附近的战事失利上报。现在的孟养城是物资转运的中枢,是保障前线大军的生命线上的要冲,不容得出现半点闪失。
要是被知道付出有五百精良战兵和一名千户折损,而一座山寨还没能拿下来,这将会是难以被饶恕的罪过。
让各位指挥使更恐惧的事情是,他们陷入了战败的死循环之中,与孟养城周围的麓川军的战斗失利,会导致孟养城陷入更大的危险,而由于战斗的失利不敢向上汇报,又会导致情况得不到缓解。
最终这种危险进一步加剧,最终让孟养城陷入四面受敌,防御岌岌可危的局面。
在莽古山脉发展起来的姜榆罔,在孟养城中的名气越来越大,渐渐地,所有人都知道姜榆罔控制住了莽古山的局面,驱逐了原本在莽古山脉一带活动的麓川军。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指挥使和驻守孟养城的守备因此更信任姜榆罔了,也拨给了更多的粮饷。
但是让姜榆罔无奈的是,守观厅孟养城分部传来了不好的消息,孟养城的主力驻防在向南,即莽古堡的方向迁移。
从这个消息里,可以看出孟养城的驻军对于将来的战事极度悲观,已经开始企图保存实力,把主要的亲信部队调开可能最危险的孟养城北部战场,转向有莽古堡策应的南部,准备好了撤离工作。
这些亲信部队不仅是驻守孟养城的高级军官的心腹,他们同时也是装备最精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如果他们不能在正面战场上派上用场,让其他的部队上几乎就是一触即溃的结局。
难道历史的轨迹是不可改变的吗?曾经的莽古山是麓川军攻破孟养城的关键,在现在的世界线上,姜榆罔控制了莽古山,麓川军却又在北部的那芒寨汇聚。
而一方面因为姜榆罔的莽古堡提供的安全感,一方面因为畏惧麓川军的军力,孟养城主力又开始逐渐放弃对孟养城北的防守,那到头来,孟养城岂不是还是会失守?
····················
姜榆罔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心情平复下来,又问道:“有具体的人数计算吗?”
多玉摇摇头:“看的不太准确,现在从龙洞寨到那芒寨,到处都是麓川军,我派手下按照以前选菁院教过的方法估计,最后合计大约有···一两万人。”
“一两万人!”听到这个消息,姜榆罔虽然早有准备,但还是被震惊到了。
在此之前,他也得知了孟养城四周其他各处的麓川军集结的消息,最多的也只有五六千人,总计不超过两万,而麓川军中的混杂的民夫和家属是要远远超过明军中民夫的比例的。
这么算来,之前其他各地集结的麓川军中的战兵应该是在五千人左右,最多不超过八千人。虽然误差不小,但是以眼下这种原始的情报机构,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容易了。
姜榆罔曾经猜想过,会不会各地麓川军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已经因为战事艰难而土崩瓦解,实际留下来的兵力就只有这些,并不存在所谓的“主力”。
尽管姜榆罔亲眼所见麓川军在各处村寨建立起来的严密控制,那种控制力是远道而来的明军不敢想象的,也就只有姜榆罔才能靠着莽古堡的建立和原住民的搬迁来形成类似的控制力。
但是实际上,姜榆罔从莽古堡居民处所得,相对过去麓川军的掠夺来说在比例上是极小的,大量的粮食和财物流向莽古堡住民们,只是依靠相对十五世纪来说过度发达的手工制造业和组织管理能力,姜榆罔才能从中获得超过麓川军的获取的资源与利益,来供养各院的人员与更强大的军队。
不过多玉带来的消息彻底打破了姜榆罔的幻想,麓川军的主力是实际存在的,他们已经于茵多基大湖南边集结,直接威胁孟养城,整场麓川之战的关键之地。
四个卫所的兵力在此驻守数月,却也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只是前线战事没有突破,他们只能死守,但是败像已显。
姜榆罔想到这里,几乎一个激灵,他记忆里历史文献中的话语与此时的现实发生了重叠,“茵多基湖”,他隐约间记起来了《琉璃宫史》中的描述,“茵多基大湖”,正是麓川之战相关的历史中,明军最后经过的麓川地名。
有动用,力图把这个消息捂死。
不过到了这时,守观厅在孟养城的分部早已建立了起来,在一些财物的收买下,本来因为千户死亡而身心俱疲的心腹士兵很快吐露了实情。
除了千户死亡的消息被掩盖之外,连这场战斗的结果也被孟养城守军的指挥中枢掩盖了。
几位指挥使都知晓江头城前线的情况,一路上山寨众多,地形复杂,大军前进困难,不少士兵没有战斗,就因为山间的缝隙而摔伤摔死。
而各处麓川军的伏击更是让大军陷入苦战,虽然大小战斗都是大军占据绝对优势,但是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在前方战况如此惨烈的情况下,没有人敢把孟养附近的战事失利上报。现在的孟养城是物资转运的中枢,是保障前线大军的生命线上的要冲,不容得出现半点闪失。
要是被知道付出有五百精良战兵和一名千户折损,而一座山寨还没能拿下来,这将会是难以被饶恕的罪过。
让各位指挥使更恐惧的事情是,他们陷入了战败的死循环之中,与孟养城周围的麓川军的战斗失利,会导致孟养城陷入更大的危险,而由于战斗的失利不敢向上汇报,又会导致情况得不到缓解。
最终这种危险进一步加剧,最终让孟养城陷入四面受敌,防御岌岌可危的局面。
在莽古山脉发展起来的姜榆罔,在孟养城中的名气越来越大,渐渐地,所有人都知道姜榆罔控制住了莽古山的局面,驱逐了原本在莽古山脉一带活动的麓川军。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指挥使和驻守孟养城的守备因此更信任姜榆罔了,也拨给了更多的粮饷。
但是让姜榆罔无奈的是,守观厅孟养城分部传来了不好的消息,孟养城的主力驻防在向南,即莽古堡的方向迁移。
从这个消息里,可以看出孟养城的驻军对于将来的战事极度悲观,已经开始企图保存实力,把主要的亲信部队调开可能最危险的孟养城北部战场,转向有莽古堡策应的南部,准备好了撤离工作。
这些亲信部队不仅是驻守孟养城的高级军官的心腹,他们同时也是装备最精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如果他们不能在正面战场上派上用场,让其他的部队上几乎就是一触即溃的结局。
难道历史的轨迹是不可改变的吗?曾经的莽古山是麓川军攻破孟养城的关键,在现在的世界线上,姜榆罔控制了莽古山,麓川军却又在北部的那芒寨汇聚。
而一方面因为姜榆罔的莽古堡提供的安全感,一方面因为畏惧麓川军的军力,孟养城主力又开始逐渐放弃对孟养城北的防守,那到头来,孟养城岂不是还是会失守?
····················
姜榆罔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心情平复下来,又问道:“有具体的人数计算吗?”
多玉摇摇头:“看的不太准确,现在从龙洞寨到那芒寨,到处都是麓川军,我派手下按照以前选菁院教过的方法估计,最后合计大约有···一两万人。”
“一两万人!”听到这个消息,姜榆罔虽然早有准备,但还是被震惊到了。
在此之前,他也得知了孟养城四周其他各处的麓川军集结的消息,最多的也只有五六千人,总计不超过两万,而麓川军中的混杂的民夫和家属是要远远超过明军中民夫的比例的。
这么算来,之前其他各地集结的麓川军中的战兵应该是在五千人左右,最多不超过八千人。虽然误差不小,但是以眼下这种原始的情报机构,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容易了。
姜榆罔曾经猜想过,会不会各地麓川军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已经因为战事艰难而土崩瓦解,实际留下来的兵力就只有这些,并不存在所谓的“主力”。
尽管姜榆罔亲眼所见麓川军在各处村寨建立起来的严密控制,那种控制力是远道而来的明军不敢想象的,也就只有姜榆罔才能靠着莽古堡的建立和原住民的搬迁来形成类似的控制力。
但是实际上,姜榆罔从莽古堡居民处所得,相对过去麓川军的掠夺来说在比例上是极小的,大量的粮食和财物流向莽古堡住民们,只是依靠相对十五世纪来说过度发达的手工制造业和组织管理能力,姜榆罔才能从中获得超过麓川军的获取的资源与利益,来供养各院的人员与更强大的军队。
不过多玉带来的消息彻底打破了姜榆罔的幻想,麓川军的主力是实际存在的,他们已经于茵多基大湖南边集结,直接威胁孟养城,整场麓川之战的关键之地。
四个卫所的兵力在此驻守数月,却也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只是前线战事没有突破,他们只能死守,但是败像已显。
姜榆罔想到这里,几乎一个激灵,他记忆里历史文献中的话语与此时的现实发生了重叠,“茵多基湖”,他隐约间记起来了《琉璃宫史》中的描述,“茵多基大湖”,正是麓川之战相关的历史中,明军最后经过的麓川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