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中文网 www.jqzw.net,豪门世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什么时候,只有自己学会的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进入了腊月,眼睛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下了好几天,外面的雪都有膝盖深了。
京城里有好多人家的房子被厚厚的积雪给压倒了,京郊更是厉害。
这年头的人,特别是乡下地方,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富裕,盖得起砖瓦房的人在乡下都是少数,很多人都是土墙加上茅草顶子,厚厚的雪把这些茅草房子都给压垮了。
很多人都在半夜的梦中,就被砸了,有的运气不好,受伤了,更严重的还有被砸死的。
发生了雪灾,朝廷派人去救济,可是朝廷现在也缺钱,光靠朝廷怎么可能成事儿?
一般遇到了这种事儿,大部分人就等着倒霉了,天灾可不想现代的时候,政府什么都送,什么都安排的好好的。封建时代的上位者们,能让人出面就不错了,基本上能救助一半的人就算是很了不起了。
不过,京城里的豪门大户们,在这个时候,也会站出来,设了粥棚施粥起来。
因为雪灾,很多人都连饭都吃不上,受灾的地方集聚到京城,在城门口有各家大户设置的粥棚,让这些受灾的老百姓排队领粥喝。
不是说这些大户人家作秀,表示自己是积善之家。豪门大族,从祖上开始,遇上这种天灾,都会出面做这种事儿。
有的家里有信佛的,更是舍米施粥。还有的是捐给了寺庙棉衣,让寺庙的人施舍给这些受了灾的人。
大家都一起做,就没有树大招风的了,谁家也不是傻子,处处拔尖,到时候容易招惹嫉恨。
长安侯府自然也不例外,不过李舜华也听说了,以前他们家没有回来的时候,是薛氏他们当家。
遇到这种事儿,也是不情不愿的,弄得族里人也跟着被人说道。
其中还有些中饱私囊的,把好米换成了陈米,这样也能省一笔钱。
开源节流,对李舜华来说,最有利的是开源,而薛氏等人以前最喜欢做的是节流,其实节流也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节省,根本就不能让财富更多起来。
开拓更多的生财之道,才不会为了这财富上的事儿斤斤计较。
不过,枪打出头鸟,这道理他们也懂。
一般施粥,都是好几家好几家的商量,有个大体的数量,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施粥,要施粥多少天,粥的浓稠,大家都有个标准。
不然有的施粥的天数多,有的施粥的天数少,人家会说谁家吝啬,谁家财大气粗。
或者是粥有的人家很浓,而有的人家都能稀的照人影子,这不是找骂吗?
当然,不可能做到每一家都一样,大体上差距不大就成。毕竟,都是做好事儿,做到最后来了个挨骂,谁家也不乐意。
李煦之把这个事儿交给了族里的人办,大家商量的是,从腊八开始,一直施粥到腊月二十八,一共二十一天,他们长安侯府和楚国公,湖阳长公主府都是安排在一起的。
当然,还有西宁侯府,今年因为王琅这个小主子回来了,所以少不了他们家。
王琅自然是要跟姑父家在一起的,强出头的事儿不能干,可是随大流的事情,王琅也知道,跟着一起没有什么坏处。
这天,已经是腊月十五了,施粥也已经十来天了。
期间李骐和李骥都过去看过,当然,他们没有在粥棚表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不然让这些受难的人知道了给他们磕头,那这施粥的初衷就已经变了。
做这种事儿,也不是为了让别人感恩自己的。
手里的资源比别人多,能适当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也是他们乐意的。
“既然要去,就多带些人手,看看也好。”王氏对李舜华吩咐。
☆、第32章气势不同
李骐和李骥哥俩还有带着王琅一起去城门口看看施粥的情况,看着小妹妹无聊,就打算把李舜华一起带过去,王氏一看,这表兄弟三个都上阵了,自己的女儿跟着过去,也不会太担心。
从回京城后,除了陪着王氏去给家做客外,就是上次去了楚国公家的跑马场,别的地方,李舜华还没有去过。
李煦之也赞同女儿过去看看,多见识见识人家的疾苦,也能知道世道的艰辛。
“一定要看好舜华了,你们也不准去那人堆里去。”虽然说见识见识很好,可是安全第一。
王氏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出什么差错,尤其是女儿,那种施粥的地方,肯定是人多,且那些人和他们平时接触的人都不一样,王氏倒不是看不起这些遇灾的人,而是为了女儿的安全着想。
世间的人上百种,就有那一种仇富的人,看见这些富贵人家的人不顺眼,起了黑心。
以前也不是没有过这种事儿,就有那觉得自己什么都不顺,怨天尤人,觉得老天爷不公平的,看到了穿戴比自己好的人,这一下子就嫉恨起来,甚至恨不得对方去死。
李骥说道:“娘,您放心,有大哥和二表哥在,怎么会让小妹出事儿呢?”
李家的粥棚是在城北这边,坐着马车到了城北门,这边也有士兵维持次序,他们坐的马车并不起眼,到了北门口,就看见领粥的人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基本上是老人和孩子占得比例多。
“京郊的地方,有朝廷发的赈灾粮食,那些壮劳力留在家里修缮房屋,反而是这些妇孺和老人孩子过来领粥喝了。”既然要修缮房屋,自然需要力气,不吃粮食怎么能成?
李舜华问道:“虽然是房屋倒塌,可是以前的粮食难道就消失了吗?”
这是李舜华不理解的地方。
受了雪灾,该是房子这些东西受损,或者是东西被砸伤冻伤。而粮食怎么着也不会减少,又不是收庄稼的时候,遇上大雨或者天旱减产。
冬天了,也不是收获的季节。粮食应该安然无恙才是。
李骐和李骥两个人还没有开口,反而是少语的王琅开口了,“房屋倒塌,有些粮食就被压在下面,一时半会儿也收拾不出来,所以会缺少粮食,施粥正好是缓解了这个困难,再者,有些人家会用粮食换东西,尤其是这种天气,相对的粮食就少了起来。”
原来是这样,恐怕还有那种有人口受伤的人家,粮食也是紧缺的吧。
什么时候,只有自己学会的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进入了腊月,眼睛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下了好几天,外面的雪都有膝盖深了。
京城里有好多人家的房子被厚厚的积雪给压倒了,京郊更是厉害。
这年头的人,特别是乡下地方,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富裕,盖得起砖瓦房的人在乡下都是少数,很多人都是土墙加上茅草顶子,厚厚的雪把这些茅草房子都给压垮了。
很多人都在半夜的梦中,就被砸了,有的运气不好,受伤了,更严重的还有被砸死的。
发生了雪灾,朝廷派人去救济,可是朝廷现在也缺钱,光靠朝廷怎么可能成事儿?
一般遇到了这种事儿,大部分人就等着倒霉了,天灾可不想现代的时候,政府什么都送,什么都安排的好好的。封建时代的上位者们,能让人出面就不错了,基本上能救助一半的人就算是很了不起了。
不过,京城里的豪门大户们,在这个时候,也会站出来,设了粥棚施粥起来。
因为雪灾,很多人都连饭都吃不上,受灾的地方集聚到京城,在城门口有各家大户设置的粥棚,让这些受灾的老百姓排队领粥喝。
不是说这些大户人家作秀,表示自己是积善之家。豪门大族,从祖上开始,遇上这种天灾,都会出面做这种事儿。
有的家里有信佛的,更是舍米施粥。还有的是捐给了寺庙棉衣,让寺庙的人施舍给这些受了灾的人。
大家都一起做,就没有树大招风的了,谁家也不是傻子,处处拔尖,到时候容易招惹嫉恨。
长安侯府自然也不例外,不过李舜华也听说了,以前他们家没有回来的时候,是薛氏他们当家。
遇到这种事儿,也是不情不愿的,弄得族里人也跟着被人说道。
其中还有些中饱私囊的,把好米换成了陈米,这样也能省一笔钱。
开源节流,对李舜华来说,最有利的是开源,而薛氏等人以前最喜欢做的是节流,其实节流也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节省,根本就不能让财富更多起来。
开拓更多的生财之道,才不会为了这财富上的事儿斤斤计较。
不过,枪打出头鸟,这道理他们也懂。
一般施粥,都是好几家好几家的商量,有个大体的数量,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施粥,要施粥多少天,粥的浓稠,大家都有个标准。
不然有的施粥的天数多,有的施粥的天数少,人家会说谁家吝啬,谁家财大气粗。
或者是粥有的人家很浓,而有的人家都能稀的照人影子,这不是找骂吗?
当然,不可能做到每一家都一样,大体上差距不大就成。毕竟,都是做好事儿,做到最后来了个挨骂,谁家也不乐意。
李煦之把这个事儿交给了族里的人办,大家商量的是,从腊八开始,一直施粥到腊月二十八,一共二十一天,他们长安侯府和楚国公,湖阳长公主府都是安排在一起的。
当然,还有西宁侯府,今年因为王琅这个小主子回来了,所以少不了他们家。
王琅自然是要跟姑父家在一起的,强出头的事儿不能干,可是随大流的事情,王琅也知道,跟着一起没有什么坏处。
这天,已经是腊月十五了,施粥也已经十来天了。
期间李骐和李骥都过去看过,当然,他们没有在粥棚表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不然让这些受难的人知道了给他们磕头,那这施粥的初衷就已经变了。
做这种事儿,也不是为了让别人感恩自己的。
手里的资源比别人多,能适当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也是他们乐意的。
“既然要去,就多带些人手,看看也好。”王氏对李舜华吩咐。
☆、第32章气势不同
李骐和李骥哥俩还有带着王琅一起去城门口看看施粥的情况,看着小妹妹无聊,就打算把李舜华一起带过去,王氏一看,这表兄弟三个都上阵了,自己的女儿跟着过去,也不会太担心。
从回京城后,除了陪着王氏去给家做客外,就是上次去了楚国公家的跑马场,别的地方,李舜华还没有去过。
李煦之也赞同女儿过去看看,多见识见识人家的疾苦,也能知道世道的艰辛。
“一定要看好舜华了,你们也不准去那人堆里去。”虽然说见识见识很好,可是安全第一。
王氏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出什么差错,尤其是女儿,那种施粥的地方,肯定是人多,且那些人和他们平时接触的人都不一样,王氏倒不是看不起这些遇灾的人,而是为了女儿的安全着想。
世间的人上百种,就有那一种仇富的人,看见这些富贵人家的人不顺眼,起了黑心。
以前也不是没有过这种事儿,就有那觉得自己什么都不顺,怨天尤人,觉得老天爷不公平的,看到了穿戴比自己好的人,这一下子就嫉恨起来,甚至恨不得对方去死。
李骥说道:“娘,您放心,有大哥和二表哥在,怎么会让小妹出事儿呢?”
李家的粥棚是在城北这边,坐着马车到了城北门,这边也有士兵维持次序,他们坐的马车并不起眼,到了北门口,就看见领粥的人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基本上是老人和孩子占得比例多。
“京郊的地方,有朝廷发的赈灾粮食,那些壮劳力留在家里修缮房屋,反而是这些妇孺和老人孩子过来领粥喝了。”既然要修缮房屋,自然需要力气,不吃粮食怎么能成?
李舜华问道:“虽然是房屋倒塌,可是以前的粮食难道就消失了吗?”
这是李舜华不理解的地方。
受了雪灾,该是房子这些东西受损,或者是东西被砸伤冻伤。而粮食怎么着也不会减少,又不是收庄稼的时候,遇上大雨或者天旱减产。
冬天了,也不是收获的季节。粮食应该安然无恙才是。
李骐和李骥两个人还没有开口,反而是少语的王琅开口了,“房屋倒塌,有些粮食就被压在下面,一时半会儿也收拾不出来,所以会缺少粮食,施粥正好是缓解了这个困难,再者,有些人家会用粮食换东西,尤其是这种天气,相对的粮食就少了起来。”
原来是这样,恐怕还有那种有人口受伤的人家,粮食也是紧缺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