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七 (2/2)
激情中文网 www.jqzw.net,元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旅于文,自先秦以来,至唐、宋诸大家,无所不究,故其文典雅峻洁,必求合于古作者,不徒以徇世好而已。有文集十四卷。
旅平生于师友之义尤笃,每感虞集为知己。其在浙江时,集归田已数载,岁且大比,请于行省参知政事孛术鲁翀,亲奉书币,请集主文乡闱,欲为问候计,乃冲冒炎暑,千里访集于临川。集感其来,留旬日而别,惓藐以斯文相勉,惨然若将永诀焉。集每与学者语,必以旅为平生益友也。一日,梦旅举杯相向曰:“旅甚思公,亦知公之不忘旅也,但不得见尔。”既而闻旅卒,集深悼之。
同时有程文、陈绎曾者,皆名士。文字以文,徽州人,仕至礼部员外郎。作文明洁而精深,集亦多称之。绎曾字伯敷,处州人。为人虽口吃,而精敏异常,诸经注疏,多能成诵。文辞汪洋浩博,其气烨如也。官至国子助教。论者谓二人皆与旅相伯仲云。
李孝光,字季和,温州乐清人。少博学,笃志复古,隐居雁荡山五峰下,四方之士,远来受学,名誉日闻,泰不华以师事之,南行台监察御史阖辞屡荐居馆阁。至正七年,诏征隐士,以秘书监著作郎召,与完者图、执礼哈琅、董立同应诏赴京师,见帝于宣文阁,进孝经图说,帝大悦,赐上尊。明年,升文林郎、秘书监丞。卒于官,年五十三。
孝光以文章负名当世,其文一取法古人,而不趋世尚,非先秦、两汉语,弗以措辞。有文集二十卷。
宇文公谅,字子贞,其先成都人,父挺祖,徙吴兴,今为吴兴人。公谅通经史百氏言,弱冠,有操行。嘉兴富民延为子弟师,夜将半,闻有叩门者,问之,乃一妇人,公谅厉声叱去之。翌日,即以他事辞归,终不告以其故。至顺四年,登进士第,授徽州路同知婺源州事。丁内艰,改同知余姚州事。夏不雨,公谅出祷辄应,岁以有年,民颂之,以为别驾雨。摄会稽县,申明冤滞,所活者众。省檄察实松江海涂田,公谅以潮汐不常,后必贻患,请一概免科,省臣从之。迁高邮府推官,未几,除国子助教,日与诸生辩析诸经,六馆之士,资其陶甄者往往出为名臣。调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以病得告。后召为国子监丞,除江浙儒学提举,改佥岭南廉访司事,以疾请老。
公谅平居,虽暗室,必正衣冠端坐,尝挟手记一册,识其编首曰:“昼有所为,暮则书之,其不可书,即不敢为,天地鬼神,实闻斯言。”其检饬之严如此。所著述,有折桂集、观光集、辟水集、以斋诗稿、玉堂漫稿、越中行稿,凡若干卷。门人私谥曰纯节先生。
伯颜,一名师圣,字宗道,哈剌鲁氏,隶军籍蒙古万户府,世居开州濮阳县。伯颜生三岁,常以指画地,或三或六,若为卦者。六岁,从里儒授孝经、论语,即成诵。蚤丧父,其兄曲出,买经传等书以资之,日夜诵不辍。稍长,受业宋进士建安黄坦,坦曰:“此子颖悟过人,非诸生可比。”因命以颜为氏,且名而字之焉。久之,坦辞曰:“余不能为尔师,群经有朱子说具在,归而求之可也。”伯颜自弱冠,即以斯文为己任,其于大经大法,粲然有睹,而心所自得,每出于言意之表。乡之学者,来相质难,随问随辨,咸解其惑。于是中原之士,闻而从游者日益众。
至正四年,以隐士征至京师,授翰林待制,预修金史。既毕,辞归。已而复起为江西廉访佥事,数月,以病免。及还,四方之来学者,至千余人。盖其为学专事讲解,而务真知力践,不屑事举子词章,而必期措诸实用。士出其门,不问知其为伯颜氏学者。至于异端之徒,亦往往弃其学而学焉。十八年,河南贼蔓延河北,伯颜言于省臣,将结其乡民为什伍以自保,而贼兵大至,伯颜乃渡漳北行,邦人从之者数十万家。至磁,与贼遇,贼知伯颜名士,生劫之以见贼将,诱以富贵,伯颜骂不屈,引颈受刃,与妻子俱死之,年六十有四。
既死,人或剖其腹,见其心数孔,曰:“古称圣人心有七窍,此非贤士乎!”乃纳心其腹中,覆墙而掩之。有司上其事,赠奉议大夫、佥太常礼仪院事,谥文节。太常谥议曰:“以城守论之,伯颜无城守之责而死,可与江州守李黼一律;以风纪论之,伯颜无在官之责而死,可与西台御史张桓并驾。以平生有用之学,成临义不夺之节,乃古之所谓君子人者。”时以为确论。伯颜平生,修辑六经,多所著述,皆毁于兵。
赡思,字得之,其先大食国人。国既内附,大父鲁坤,乃东迁丰州。太宗时,以材授真定、济南等路监榷课税使,因家真定。父斡直,始从儒先生问学,轻财重义,不干仕进。赡思生九岁,日记古经传至千言。比弱冠,以所业就正于翰林学士承旨王思廉之门,由是博极群籍,汪洋茂衍,见诸践履,皆笃实之学,故其年虽少,已为乡邦所推重。延祐初,诏以科第取士,有劝其就试者,赡思笑而不应。既而侍御史郭思贞、翰林学士承旨刘赓、参知政事王士熙交章论荐之。泰定三年,诏以遗逸征至上都,见帝于龙虎台,眷遇优渥。时倒剌沙柄国,西域人多附焉,赡思独不往见。倒剌沙屡使人招致之,即以养亲辞归。
天历三年,召入为应奉翰林文字,赐对奎章阁,文宗问曰:“卿有所著述否?”明日,进所著帝王心法,文宗称善。诏预修经世大典,以论议不合求去,命奎章阁侍书学士虞集谕留之,赡思坚以母老辞,遂赐币遣之。复命集传旨曰:“卿且暂还,行召卿矣。”至顺四年,除国子博士,丁内艰,不赴。
后至元三年,拜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即上封事十条,曰:法祖宗,揽权纲,敦宗室,礼勋旧,惜名器,开言路,复科举,罢数军,一刑章,宽禁网。时奸臣变乱成宪,帝方虚己以听,赡思所言,皆一时群臣所不敢言者。侍御史赵承庆见之,叹曰:“御史言及此,天下福也。”戚里有执政陕西行省者,恣为非道,赡思发其罪而按之,辄弃职夜遁。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及分巡云南,按省臣之不法者,其人即解印以去,远藩为之震悚。襄、汉流民,聚居宋之绍熙府故地,至数千户,私开盐井,自相部署,往往劫囚徒,杀巡卒,赡思乃擒其魁,而释其党。复上言:“绍熙土饶利厚,流户日增,若以其人散还本籍,恐为边患,宜设官府以抚定之。”诏即其地置绍熙宣抚司。三年,除佥浙西肃政廉访司事,即按问都转运盐使、海道都万户、行宣政院等官赃罪,浙右郡县,无敢为贪墨者。复以浙右诸僧寺,私蔽猾民,有所谓道人、道民、行童者,类皆渎常伦,隐徭役,使民力日耗,契勘嘉兴一路,为数已二千七百,乃建议请勒归本族,俾供王赋,庶以少宽民力。朝廷是之,即著以为令。四年,改佥浙东肃政廉访司事,以病免归。
赡思历官台宪,所至以理冤泽物为己任,平反大辟之狱,先后甚众,然未尝故出人罪,以市私恩。尝与五府官决狱咸宁,有妇宋娥者,与邻人通,邻人谓娥曰:“我将杀而夫。”娥曰:“张子文行且杀之。”明日,夫果死,迹盗数日,娥始以张子文告其姑。五府官以为非共杀,且既经赦宥,宜释之,赡思曰:“张子文以为娥固许之矣。且娥夫死及旬,乃始言之,是娥与张同谋,度不能终隐,故发之也,岂赦可释哉?”枢密判官曰:“平反活人,阴德也。御史勿执常法。”赡思曰:“是谓故出人罪,非平反也。且公欲种阴德于生者,奈死者何!”乃独上议刑部,卒正娥罪。其审刑当罪多类此。
至正四年,除江东肃政廉访副使。十年,召为秘书少监,议治河事,皆辞疾不赴。十一年,卒于家,年七十有四。二十五年,皇太子抚军冀宁,承制封拜,赠嘉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恒山郡侯,谥曰文孝。
赡思邃于经,而易学尤深,至于天文、地理、钟律、算数、水利,旁及外国之书,皆究极之。家贫,饘粥或不继,其考订经传,常自乐也。所著述有四书阙疑、五经思问、奇偶阴阳消息图、老庄精诣、镇阳风土记、续东阳志、重订河防通议、西国图经、西域异人传、金哀宗记、正大诸臣列传、审听要诀,及文集三十卷,藏于家。
<b>译文</b>
胡长孺,字汲仲,婺州永康人。其先祖在唐代末期从天台迁居婺州。宋朝南渡后,其家族中以进士出身的达十人之多。祖父胡岩就是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进士,授福州闽县知县。其父胡居仁为宋理宗淳。。七年(1247)进士,授台州军知事。祖父和父亲都以文学闻名。至长孺学术更有造诣,九经、诸史以及诸子百家学说,无不深知,还熟悉律令章程。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其外舅徐道隆任荆湖四川宣抚参议官,长孺随舅入蜀。选拔官吏的考试,长孺中第一名,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不久,因宋制置使朱祀孙的征聘,总领湖广军马钱粮所佥厅,与高彭、李。。、梅应春等,号称“南中八士”其后任福宁州的副职。宋亡后,隐居永康山中。
至元二十五年(1288),元朝廷下诏求贤,地方官府强令他出来做官,到京师,于集贤院待诏。世祖在内殿召见他,拜集贤修撰。因与宰相意见不合,改任扬州教授。元贞元年(1295),调建昌教授。这时录事缺官,命长孺代行其职。程文海正飞黄腾达,气焰嚣张,即使违法也无人敢问。他在外门植树,侵占官道,长孺命他拔去。至大元年(1308),转任台州路宁海县主簿。
大德十一年(1307)浙江灾荒,至大元年又夏麦无收,百姓饿死者无数。宣慰同知脱欢察进行赈灾,向富民征收一百五十万缗,以二十五万交给长孺去旁州赈济。长孺看出脱欢察有侵吞这笔钱的意图,便把这笔钱散给贫民。过了一月,脱欢察向他索取这笔钱,长孺拿出赈济名册说:“钱都在这里。”脱欢察大怒。长孺说“:民一日无食便死,当时我的确来不及向你请示,然文书具在,可以为证。”脱欢察虽怒不止,但也不敢再说什么了。县有铜岩,一些无赖之徒在此拦路行劫,官不能禁止。长孺伪装成商人,令其奴仆挑着货物,又令士卒十人暗中随从。长孺至铜岩,这些无赖出来抢劫,长孺正向他说好话,忽然士卒上来把他们生擒,尽依法惩处,从此以后这里夜行无虞。百姓在田间施肥,不小心弄脏了一军卒的衣服,这个士卒打伤了施肥的农民,还打碎了农具,扬长而去,也不知他姓什名谁。农民来控诉,长孺假装说他是诬告,把来控诉的农民枷锁示众,暗中派左右调查。那个打了农民的士卒见此情形拍手叫好,长孺立刻把他逮捕审问,查明实情将他施以杖刑,并责令赔赏农民的损失。有一群老妇人在尼姑庵诵经禳灾,其中一老妪衣服被盗。正逢长孺到乡下巡察,丢失衣服的妇人向他告状。长孺将麦子放在这群妇人手中,叫他们合掌诵经。长孺则闭目叩齿,说他是神降临,偷盗衣服的人绕佛数周,掌中的麦子会发芽。有一妇人不停地开掌观看,长孺就把她逮捕,果是她偷了衣服,令她归还。长孺向帅府汇报公事回衙,县吏对他说,有桩奸案屡审无结果,长孺说“:这容易。”夜间令一吏伏于公堂案下。黎明再进行审理,受审者更加坚决不肯招供。长孺假装说“:闻国家有诏书到,都去迎接。”衙役把奸徒绑在东西楹,堂上官员衙役都出去了,奸徒相互说:“事至此,我们死不承认,将把我们无可奈何。”话音刚落,原藏在公案下的县吏突然出来,奸徒大惊,都叩头服罪。像这类事很多,不能一一记述。
延祐元年(1314),转任两浙都转运盐使司长山场盐司丞,官阶将仕郎,未上任,以病辞职,以后不再出仕,终生隐居于杭州虎林山。
长孺起初拜青田余学古为师,学古是青田王梦松的门生,承传龙泉叶味道的学说,而味道又是朱熹的弟子。长孺的学术思想渊源纯正。长孺为人光明宏伟,慨然以孟子自许,唯恐孔孟之道失传,诲人不倦。一时学者都慕名而来,如饥似渴地向他学习。他讲解经义时,围听者达数百人。他说:“人虽最灵,但与万物最初并没有不同。”听的人都感到新鲜。
晚年住在武林,患哮喘病颇久。一天早上备办酒食,与邻居告别,说他将回故乡。门人中有人明白他的意思,问道:“先生精神未衰,为何忽然要离人世?”长孺说“:精神与生死原不相涉。”就寝后至半夜,喘息声忽然停止,其子胡驹去看他,见他衣冠整齐,盘坐逝世了,终年七十五岁。所著书有瓦缶编、南昌集、宁海漫抄、颜乐斋稿,行于世。
熊朋来字与可,豫章人。宋咸淳十年(1274),登进士第第四,授予从仕郎,宝庆府佥书判官厅公事,未上任而宋亡。
世祖初得江南,尽力征求宋朝的遗老遗少,尤其重视进士,以亡宋宰相留梦炎为尚书,召咸淳十年状元王龙泽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进士榜上朋来名次在龙泽之下,而他的声名并不在龙泽之下,然而不肯炫耀自己,苟且求进,而隐居在州里之间,跟他学习受教的生徒常达数百人。朋来从朱子小学中提要领授予生徒,这些学者又在家中传授,这样朱子小学几乎传遍天下。豫章是江西会府,行中书省、提刑按察司都设在此,凡任这种官的人多是朝廷著名公卿,都以宾礼的要求来引见他。廉希宪之子。。为参知政事,以师生之礼待朋来,终身自称是他的学生。刘宣为提刑按察使,对朋来更加敬重。朋来与这些人往来,从不显露自己,不同流合污,与群贤讲论经义一天都不间断,儒家学者都依重于他。
适逢朝廷遣治书侍御史王构在江西选拔官吏,于是参政徐琰、李世安都推荐朋来为闽海提举学官,使者报与朝廷,而朝廷以为东南儒学之士只有福建、庐陵最多,特别起用朋来连续为两郡教授。所到之处,考古篆籀文字、调律吕、协调歌诗以振兴雅乐,制乐器定歌词,一定遵循古代格式,读书人都受到感化,考期已过,以常规格调任建安县主簿,不赴任。晚年以福清州判官辞官,朋来视它,很是淡漠。四方的读书人因他自己所取的号,称他为天慵先生。每当闲暇时,鼓瑟而歌,自得其乐。曾著瑟赋二篇,学者争相传诵。门人到他那里去,日益增多,附近的邻舍都住满了人,以至于容纳不下,朋来勤勤恳恳为他们讲述经书要旨和文章要义,越老越不知疲倦,得到他指教的人,大多是后来有名的学者。
延祐初年(1314),下诏以进士科举取士,当时废科举已有多年,官府不知道科举的来历,因不明诏而担心,行省官中主持该事的向朋来请教,后来请他任考试官,朋来说:“十分之九的应试者都受业于我的门下,不可。”后来,江浙、湖广都谦恭地请他任主考,朋来每次都应聘前往。就对朝廷而言,他所选拔的士人居全国的三分之一。
当初,朋来根据周礼首先推荐乡试,而据元朝的制度,周官不设科,而研究戴记的人又很少,朋来多次说到这一点。大概朋来的学问,在诸经中对三礼的研究最深,所以当时谈礼学的人,都推崇他。至治中叶,英宗才开始采用古礼,穿礼服,戴礼帽,亲自去太庙祭祀,锐意于制礼作乐之事。翰林学士元明善在朝廷推荐朋来,没有等到召聘,他已逝世,终年七十八岁。
朋来行止有常规,喜、怒都不表现出来,接待宾客,人人都感他的诚意。著有家集三十卷,其中重要的则是关于礼乐、世教之类,其余的如天文、地理、方技、名物、度数,没有哪方面不精于研究。
韩性字明善,绍兴人。祖籍安阳。高祖左司郎中膺胄,随从宋朝南渡,安家于越。
韩性天资聪敏,七岁读书,一目数行,一天能记万言。九岁通小戴礼,提笔成文,文意老练,年长者都说与众不同。年稍长,博览群书,从经史到诸子百家,无不深究根底,对儒家的性理学说的研究,其造诣尤深。他的文辞广博,气魄宏伟多变,自成一家。各地到他门下求学的人,多得无法容纳。
延祐初(1314),帝下诏以科举取士,学生多向他求教,韩性说,现在考贡举都要根据朱熹的思想,写选拔贡举的文章,不了解朱氏的学说,行吗?四书、六经二程朱熹阐发无余,只看行为如何。
韩性出门没有车马仆人,他经过之处,背东西的人停了下来,行人让路,街上的老幼和仆役,都称呼他“韩先生”官府推荐他任教官,他辞谢说:“幸有祖辈的房子可避风雨,微薄的田地,可以喝粥,读书是为了指导行为,只要无愧于古人,就够了。至于做官享受俸禄,不是我所希望的。”晚年时他更不问世事,但他并未完全忘记世道之兴衰。
天历中(1329),赵世延向皇帝启奏韩性的为人。十年后他的学生李齐任南台监察御史,极力推崇性之人品德行。此时性已卒,终年七十六岁。他的学生南台御史中丞月鲁不花认为按照制度,韩性理应得到朝廷的封号。后来朝廷赐谥号为庄节先生。性著有礼记说四卷,诗音释一卷,书辨疑一卷,郡志八卷,文集十二卷。
吴师道字正传,婺州兰溪人。幼年就懂得要学习,善于记忆和阅读。善写词章,才思横溢,谱成歌诗,清新美丽。二十岁读宋儒真德秀遗书,认识到要研习修身养性之学,须刻苦磨练,日长月进,他曾向同郡的许谦请教静心养性的问题。
至治元年(1321)考中进士,授予高邮县丞,因他通晓文理和法律,所以县吏不敢欺骗他,后调任宁国路录事,该年适逢大旱,灾民靠官府救济者有三十三万人。师道募集粟子三万七千六百石,以赈饥民,又从朝廷获得四万石、银钞三万八千四百锭,使灾民得以活命。迁升池州建德县尹后,属郡学的七百亩田地被地方豪绅抢占,郡下的人希望师道能追究办理。他按照地图,将地全部划归于郡学。建德产的茶并不多,但捐税很重,百姓认为这是弊端,师道将此事告知所司,减轻了赋税。
中书左丞相吕思诚、侍御史孔思立联名推荐,师道被召为国子助教,不久又升为博士。吴师道以朱熹思想为宗旨,遵循许衡的教学方法,六馆的学生都感到他们得到一位好老师。后因亲丧而归故里,他最后的官职是奉议大夫和礼部郎中,逝世于家乡。著作有易诗书杂说、春秋胡传附辨、战国策校注、敬乡录及文集二十卷。
赡思字得之,祖先本大食人,祖父鲁坤自大食迁居丰州。太宗时,以其材授真定、济南等路税监推课税使,因而家住真定。其父斡直拜儒生为师,轻财重义,不愿为官。
赡思九岁时,一日能记千字,古典经传至千言。二十岁时,就学于翰林学士承旨王思廉,自此他博览群书,那气势恢宏,文辞优美的古著,对他的言行影响至深,所以尽管他很年轻,已为乡亲所尊重。
延祐初(1314),侍御史郭思真、翰林学士刘赓、参知政事王士熙都向朝廷推荐他。泰定三年(1326)皇帝请他去上都,在龙虎台召见,给他优厚的待遇。当时倒刺沙当权,西域的人都顺从于他,唯独赡思不与之见面,倒刺沙数次派人招他去,都以奉养母亲为由而辞归故里。
天历三年(1330)赡思应召入奎章阁,文宗问:“你有何著述?”次日,呈上帝王心法,文宗称赞,诏令预修经世大典,提出将不合要求的议论删去。并命奎章阁学士虞集转告赡思挽留他。赡思坚决以母亲年老辞谢,朝廷赐与他银两遣送返乡。帝再次命虞集转告赡思:“卿暂且回去,帝很快将召卿回来。”至顺四年(1333),升为国子博士,因母丧,未赴任。
后至元二年(1336)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赡思呈上十条建议:效法祖宗,统揽大权,整顿皇室,尊重功臣,珍重封制,广开言路,恢复科举,裁减军旅,统一刑制,放宽禁令。当时奸臣破坏了法制,顺帝正虚心听取大臣建议。赡思陈述建议都是各大臣不敢讲的。侍御史赵承庆见到赡思感慨地说:“御史能够说这些话,是天下人之福啊。”帝的外戚中有位在陕西行省做官的,为非作歹,赡思要办他的罪,他弃官连夜逃走了。恰巧有诏令不要逮捕法办他,但赡思仍然打了他的家臣的板子。赡思去云南巡视,审察省臣中不法的官员时,该官员弃印而去,远方其他的藩臣都为之震惊。
襄汉一带流民数千户,聚居宋之绍熙府故地,私开盐井,常常劫走囚犯,杀害巡逻兵卒,赡思捕获他们的头目,释放其他追随者。同时向上禀报“:绍熙土饶利厚,流民日益增多,如将这些人遣散回原籍,会危害边境治安,应设官府抚爱安定他们。”诏令在该地设置绍熙宣抚司。
至元三年(1337)任浙西肃政廉访司佥事,刚到任就查问赃官罪行。浙右郡县的官吏无一人敢贪财。接着又查问浙右的僧人寺院,私藏刁民,有道人、道民、行童,这些都是亵渎人伦,逃避徭役,耗费百姓资财的。仅嘉兴一路违法者达二千七百人。于是朝廷采纳了赡思的建议,勒令这些人回本族,有利于交税,这样可减轻人民负担。至元四年又改任浙东肃政廉访司佥事,因病未赴任。
赡思历任台臣,都以理清冤案施仁政为己任,先后数次平反大刑之狱,但从未故意给人定罪或徇私枉法。
至正四年升为江东肃政廉访副使。至正十年召为秘书少监,参与治河之事,他都以病辞职,未赴任。十一年卒于家中,终年七十四岁。至正二十五年(1365)皇太子抚军冀宁,按祖制封拜,赠赡思嘉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恒山郡侯,谥号文孝。
赡思精于经学,对易学造诣尤深。至于天文、地理、音律、算数、水利,以至外国的书,都有深刻的研究。家贫穷,以粥充饥有时还要断炊。他在考证修订经传时,常常是自得其乐。著述有四书阙疑、五经思问、奇偶阴阳消息图、老庄精诣、镇阳风土记、续东阳志、重订河防通议、西国图经、西域异人传、金哀宗记、正大诸臣列传、审听要诀及文集三十卷,藏于家。
;旅于文,自先秦以来,至唐、宋诸大家,无所不究,故其文典雅峻洁,必求合于古作者,不徒以徇世好而已。有文集十四卷。
旅平生于师友之义尤笃,每感虞集为知己。其在浙江时,集归田已数载,岁且大比,请于行省参知政事孛术鲁翀,亲奉书币,请集主文乡闱,欲为问候计,乃冲冒炎暑,千里访集于临川。集感其来,留旬日而别,惓藐以斯文相勉,惨然若将永诀焉。集每与学者语,必以旅为平生益友也。一日,梦旅举杯相向曰:“旅甚思公,亦知公之不忘旅也,但不得见尔。”既而闻旅卒,集深悼之。
同时有程文、陈绎曾者,皆名士。文字以文,徽州人,仕至礼部员外郎。作文明洁而精深,集亦多称之。绎曾字伯敷,处州人。为人虽口吃,而精敏异常,诸经注疏,多能成诵。文辞汪洋浩博,其气烨如也。官至国子助教。论者谓二人皆与旅相伯仲云。
李孝光,字季和,温州乐清人。少博学,笃志复古,隐居雁荡山五峰下,四方之士,远来受学,名誉日闻,泰不华以师事之,南行台监察御史阖辞屡荐居馆阁。至正七年,诏征隐士,以秘书监著作郎召,与完者图、执礼哈琅、董立同应诏赴京师,见帝于宣文阁,进孝经图说,帝大悦,赐上尊。明年,升文林郎、秘书监丞。卒于官,年五十三。
孝光以文章负名当世,其文一取法古人,而不趋世尚,非先秦、两汉语,弗以措辞。有文集二十卷。
宇文公谅,字子贞,其先成都人,父挺祖,徙吴兴,今为吴兴人。公谅通经史百氏言,弱冠,有操行。嘉兴富民延为子弟师,夜将半,闻有叩门者,问之,乃一妇人,公谅厉声叱去之。翌日,即以他事辞归,终不告以其故。至顺四年,登进士第,授徽州路同知婺源州事。丁内艰,改同知余姚州事。夏不雨,公谅出祷辄应,岁以有年,民颂之,以为别驾雨。摄会稽县,申明冤滞,所活者众。省檄察实松江海涂田,公谅以潮汐不常,后必贻患,请一概免科,省臣从之。迁高邮府推官,未几,除国子助教,日与诸生辩析诸经,六馆之士,资其陶甄者往往出为名臣。调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以病得告。后召为国子监丞,除江浙儒学提举,改佥岭南廉访司事,以疾请老。
公谅平居,虽暗室,必正衣冠端坐,尝挟手记一册,识其编首曰:“昼有所为,暮则书之,其不可书,即不敢为,天地鬼神,实闻斯言。”其检饬之严如此。所著述,有折桂集、观光集、辟水集、以斋诗稿、玉堂漫稿、越中行稿,凡若干卷。门人私谥曰纯节先生。
伯颜,一名师圣,字宗道,哈剌鲁氏,隶军籍蒙古万户府,世居开州濮阳县。伯颜生三岁,常以指画地,或三或六,若为卦者。六岁,从里儒授孝经、论语,即成诵。蚤丧父,其兄曲出,买经传等书以资之,日夜诵不辍。稍长,受业宋进士建安黄坦,坦曰:“此子颖悟过人,非诸生可比。”因命以颜为氏,且名而字之焉。久之,坦辞曰:“余不能为尔师,群经有朱子说具在,归而求之可也。”伯颜自弱冠,即以斯文为己任,其于大经大法,粲然有睹,而心所自得,每出于言意之表。乡之学者,来相质难,随问随辨,咸解其惑。于是中原之士,闻而从游者日益众。
至正四年,以隐士征至京师,授翰林待制,预修金史。既毕,辞归。已而复起为江西廉访佥事,数月,以病免。及还,四方之来学者,至千余人。盖其为学专事讲解,而务真知力践,不屑事举子词章,而必期措诸实用。士出其门,不问知其为伯颜氏学者。至于异端之徒,亦往往弃其学而学焉。十八年,河南贼蔓延河北,伯颜言于省臣,将结其乡民为什伍以自保,而贼兵大至,伯颜乃渡漳北行,邦人从之者数十万家。至磁,与贼遇,贼知伯颜名士,生劫之以见贼将,诱以富贵,伯颜骂不屈,引颈受刃,与妻子俱死之,年六十有四。
既死,人或剖其腹,见其心数孔,曰:“古称圣人心有七窍,此非贤士乎!”乃纳心其腹中,覆墙而掩之。有司上其事,赠奉议大夫、佥太常礼仪院事,谥文节。太常谥议曰:“以城守论之,伯颜无城守之责而死,可与江州守李黼一律;以风纪论之,伯颜无在官之责而死,可与西台御史张桓并驾。以平生有用之学,成临义不夺之节,乃古之所谓君子人者。”时以为确论。伯颜平生,修辑六经,多所著述,皆毁于兵。
赡思,字得之,其先大食国人。国既内附,大父鲁坤,乃东迁丰州。太宗时,以材授真定、济南等路监榷课税使,因家真定。父斡直,始从儒先生问学,轻财重义,不干仕进。赡思生九岁,日记古经传至千言。比弱冠,以所业就正于翰林学士承旨王思廉之门,由是博极群籍,汪洋茂衍,见诸践履,皆笃实之学,故其年虽少,已为乡邦所推重。延祐初,诏以科第取士,有劝其就试者,赡思笑而不应。既而侍御史郭思贞、翰林学士承旨刘赓、参知政事王士熙交章论荐之。泰定三年,诏以遗逸征至上都,见帝于龙虎台,眷遇优渥。时倒剌沙柄国,西域人多附焉,赡思独不往见。倒剌沙屡使人招致之,即以养亲辞归。
天历三年,召入为应奉翰林文字,赐对奎章阁,文宗问曰:“卿有所著述否?”明日,进所著帝王心法,文宗称善。诏预修经世大典,以论议不合求去,命奎章阁侍书学士虞集谕留之,赡思坚以母老辞,遂赐币遣之。复命集传旨曰:“卿且暂还,行召卿矣。”至顺四年,除国子博士,丁内艰,不赴。
后至元三年,拜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即上封事十条,曰:法祖宗,揽权纲,敦宗室,礼勋旧,惜名器,开言路,复科举,罢数军,一刑章,宽禁网。时奸臣变乱成宪,帝方虚己以听,赡思所言,皆一时群臣所不敢言者。侍御史赵承庆见之,叹曰:“御史言及此,天下福也。”戚里有执政陕西行省者,恣为非道,赡思发其罪而按之,辄弃职夜遁。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及分巡云南,按省臣之不法者,其人即解印以去,远藩为之震悚。襄、汉流民,聚居宋之绍熙府故地,至数千户,私开盐井,自相部署,往往劫囚徒,杀巡卒,赡思乃擒其魁,而释其党。复上言:“绍熙土饶利厚,流户日增,若以其人散还本籍,恐为边患,宜设官府以抚定之。”诏即其地置绍熙宣抚司。三年,除佥浙西肃政廉访司事,即按问都转运盐使、海道都万户、行宣政院等官赃罪,浙右郡县,无敢为贪墨者。复以浙右诸僧寺,私蔽猾民,有所谓道人、道民、行童者,类皆渎常伦,隐徭役,使民力日耗,契勘嘉兴一路,为数已二千七百,乃建议请勒归本族,俾供王赋,庶以少宽民力。朝廷是之,即著以为令。四年,改佥浙东肃政廉访司事,以病免归。
赡思历官台宪,所至以理冤泽物为己任,平反大辟之狱,先后甚众,然未尝故出人罪,以市私恩。尝与五府官决狱咸宁,有妇宋娥者,与邻人通,邻人谓娥曰:“我将杀而夫。”娥曰:“张子文行且杀之。”明日,夫果死,迹盗数日,娥始以张子文告其姑。五府官以为非共杀,且既经赦宥,宜释之,赡思曰:“张子文以为娥固许之矣。且娥夫死及旬,乃始言之,是娥与张同谋,度不能终隐,故发之也,岂赦可释哉?”枢密判官曰:“平反活人,阴德也。御史勿执常法。”赡思曰:“是谓故出人罪,非平反也。且公欲种阴德于生者,奈死者何!”乃独上议刑部,卒正娥罪。其审刑当罪多类此。
至正四年,除江东肃政廉访副使。十年,召为秘书少监,议治河事,皆辞疾不赴。十一年,卒于家,年七十有四。二十五年,皇太子抚军冀宁,承制封拜,赠嘉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恒山郡侯,谥曰文孝。
赡思邃于经,而易学尤深,至于天文、地理、钟律、算数、水利,旁及外国之书,皆究极之。家贫,饘粥或不继,其考订经传,常自乐也。所著述有四书阙疑、五经思问、奇偶阴阳消息图、老庄精诣、镇阳风土记、续东阳志、重订河防通议、西国图经、西域异人传、金哀宗记、正大诸臣列传、审听要诀,及文集三十卷,藏于家。
<b>译文</b>
胡长孺,字汲仲,婺州永康人。其先祖在唐代末期从天台迁居婺州。宋朝南渡后,其家族中以进士出身的达十人之多。祖父胡岩就是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进士,授福州闽县知县。其父胡居仁为宋理宗淳。。七年(1247)进士,授台州军知事。祖父和父亲都以文学闻名。至长孺学术更有造诣,九经、诸史以及诸子百家学说,无不深知,还熟悉律令章程。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其外舅徐道隆任荆湖四川宣抚参议官,长孺随舅入蜀。选拔官吏的考试,长孺中第一名,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不久,因宋制置使朱祀孙的征聘,总领湖广军马钱粮所佥厅,与高彭、李。。、梅应春等,号称“南中八士”其后任福宁州的副职。宋亡后,隐居永康山中。
至元二十五年(1288),元朝廷下诏求贤,地方官府强令他出来做官,到京师,于集贤院待诏。世祖在内殿召见他,拜集贤修撰。因与宰相意见不合,改任扬州教授。元贞元年(1295),调建昌教授。这时录事缺官,命长孺代行其职。程文海正飞黄腾达,气焰嚣张,即使违法也无人敢问。他在外门植树,侵占官道,长孺命他拔去。至大元年(1308),转任台州路宁海县主簿。
大德十一年(1307)浙江灾荒,至大元年又夏麦无收,百姓饿死者无数。宣慰同知脱欢察进行赈灾,向富民征收一百五十万缗,以二十五万交给长孺去旁州赈济。长孺看出脱欢察有侵吞这笔钱的意图,便把这笔钱散给贫民。过了一月,脱欢察向他索取这笔钱,长孺拿出赈济名册说:“钱都在这里。”脱欢察大怒。长孺说“:民一日无食便死,当时我的确来不及向你请示,然文书具在,可以为证。”脱欢察虽怒不止,但也不敢再说什么了。县有铜岩,一些无赖之徒在此拦路行劫,官不能禁止。长孺伪装成商人,令其奴仆挑着货物,又令士卒十人暗中随从。长孺至铜岩,这些无赖出来抢劫,长孺正向他说好话,忽然士卒上来把他们生擒,尽依法惩处,从此以后这里夜行无虞。百姓在田间施肥,不小心弄脏了一军卒的衣服,这个士卒打伤了施肥的农民,还打碎了农具,扬长而去,也不知他姓什名谁。农民来控诉,长孺假装说他是诬告,把来控诉的农民枷锁示众,暗中派左右调查。那个打了农民的士卒见此情形拍手叫好,长孺立刻把他逮捕审问,查明实情将他施以杖刑,并责令赔赏农民的损失。有一群老妇人在尼姑庵诵经禳灾,其中一老妪衣服被盗。正逢长孺到乡下巡察,丢失衣服的妇人向他告状。长孺将麦子放在这群妇人手中,叫他们合掌诵经。长孺则闭目叩齿,说他是神降临,偷盗衣服的人绕佛数周,掌中的麦子会发芽。有一妇人不停地开掌观看,长孺就把她逮捕,果是她偷了衣服,令她归还。长孺向帅府汇报公事回衙,县吏对他说,有桩奸案屡审无结果,长孺说“:这容易。”夜间令一吏伏于公堂案下。黎明再进行审理,受审者更加坚决不肯招供。长孺假装说“:闻国家有诏书到,都去迎接。”衙役把奸徒绑在东西楹,堂上官员衙役都出去了,奸徒相互说:“事至此,我们死不承认,将把我们无可奈何。”话音刚落,原藏在公案下的县吏突然出来,奸徒大惊,都叩头服罪。像这类事很多,不能一一记述。
延祐元年(1314),转任两浙都转运盐使司长山场盐司丞,官阶将仕郎,未上任,以病辞职,以后不再出仕,终生隐居于杭州虎林山。
长孺起初拜青田余学古为师,学古是青田王梦松的门生,承传龙泉叶味道的学说,而味道又是朱熹的弟子。长孺的学术思想渊源纯正。长孺为人光明宏伟,慨然以孟子自许,唯恐孔孟之道失传,诲人不倦。一时学者都慕名而来,如饥似渴地向他学习。他讲解经义时,围听者达数百人。他说:“人虽最灵,但与万物最初并没有不同。”听的人都感到新鲜。
晚年住在武林,患哮喘病颇久。一天早上备办酒食,与邻居告别,说他将回故乡。门人中有人明白他的意思,问道:“先生精神未衰,为何忽然要离人世?”长孺说“:精神与生死原不相涉。”就寝后至半夜,喘息声忽然停止,其子胡驹去看他,见他衣冠整齐,盘坐逝世了,终年七十五岁。所著书有瓦缶编、南昌集、宁海漫抄、颜乐斋稿,行于世。
熊朋来字与可,豫章人。宋咸淳十年(1274),登进士第第四,授予从仕郎,宝庆府佥书判官厅公事,未上任而宋亡。
世祖初得江南,尽力征求宋朝的遗老遗少,尤其重视进士,以亡宋宰相留梦炎为尚书,召咸淳十年状元王龙泽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进士榜上朋来名次在龙泽之下,而他的声名并不在龙泽之下,然而不肯炫耀自己,苟且求进,而隐居在州里之间,跟他学习受教的生徒常达数百人。朋来从朱子小学中提要领授予生徒,这些学者又在家中传授,这样朱子小学几乎传遍天下。豫章是江西会府,行中书省、提刑按察司都设在此,凡任这种官的人多是朝廷著名公卿,都以宾礼的要求来引见他。廉希宪之子。。为参知政事,以师生之礼待朋来,终身自称是他的学生。刘宣为提刑按察使,对朋来更加敬重。朋来与这些人往来,从不显露自己,不同流合污,与群贤讲论经义一天都不间断,儒家学者都依重于他。
适逢朝廷遣治书侍御史王构在江西选拔官吏,于是参政徐琰、李世安都推荐朋来为闽海提举学官,使者报与朝廷,而朝廷以为东南儒学之士只有福建、庐陵最多,特别起用朋来连续为两郡教授。所到之处,考古篆籀文字、调律吕、协调歌诗以振兴雅乐,制乐器定歌词,一定遵循古代格式,读书人都受到感化,考期已过,以常规格调任建安县主簿,不赴任。晚年以福清州判官辞官,朋来视它,很是淡漠。四方的读书人因他自己所取的号,称他为天慵先生。每当闲暇时,鼓瑟而歌,自得其乐。曾著瑟赋二篇,学者争相传诵。门人到他那里去,日益增多,附近的邻舍都住满了人,以至于容纳不下,朋来勤勤恳恳为他们讲述经书要旨和文章要义,越老越不知疲倦,得到他指教的人,大多是后来有名的学者。
延祐初年(1314),下诏以进士科举取士,当时废科举已有多年,官府不知道科举的来历,因不明诏而担心,行省官中主持该事的向朋来请教,后来请他任考试官,朋来说:“十分之九的应试者都受业于我的门下,不可。”后来,江浙、湖广都谦恭地请他任主考,朋来每次都应聘前往。就对朝廷而言,他所选拔的士人居全国的三分之一。
当初,朋来根据周礼首先推荐乡试,而据元朝的制度,周官不设科,而研究戴记的人又很少,朋来多次说到这一点。大概朋来的学问,在诸经中对三礼的研究最深,所以当时谈礼学的人,都推崇他。至治中叶,英宗才开始采用古礼,穿礼服,戴礼帽,亲自去太庙祭祀,锐意于制礼作乐之事。翰林学士元明善在朝廷推荐朋来,没有等到召聘,他已逝世,终年七十八岁。
朋来行止有常规,喜、怒都不表现出来,接待宾客,人人都感他的诚意。著有家集三十卷,其中重要的则是关于礼乐、世教之类,其余的如天文、地理、方技、名物、度数,没有哪方面不精于研究。
韩性字明善,绍兴人。祖籍安阳。高祖左司郎中膺胄,随从宋朝南渡,安家于越。
韩性天资聪敏,七岁读书,一目数行,一天能记万言。九岁通小戴礼,提笔成文,文意老练,年长者都说与众不同。年稍长,博览群书,从经史到诸子百家,无不深究根底,对儒家的性理学说的研究,其造诣尤深。他的文辞广博,气魄宏伟多变,自成一家。各地到他门下求学的人,多得无法容纳。
延祐初(1314),帝下诏以科举取士,学生多向他求教,韩性说,现在考贡举都要根据朱熹的思想,写选拔贡举的文章,不了解朱氏的学说,行吗?四书、六经二程朱熹阐发无余,只看行为如何。
韩性出门没有车马仆人,他经过之处,背东西的人停了下来,行人让路,街上的老幼和仆役,都称呼他“韩先生”官府推荐他任教官,他辞谢说:“幸有祖辈的房子可避风雨,微薄的田地,可以喝粥,读书是为了指导行为,只要无愧于古人,就够了。至于做官享受俸禄,不是我所希望的。”晚年时他更不问世事,但他并未完全忘记世道之兴衰。
天历中(1329),赵世延向皇帝启奏韩性的为人。十年后他的学生李齐任南台监察御史,极力推崇性之人品德行。此时性已卒,终年七十六岁。他的学生南台御史中丞月鲁不花认为按照制度,韩性理应得到朝廷的封号。后来朝廷赐谥号为庄节先生。性著有礼记说四卷,诗音释一卷,书辨疑一卷,郡志八卷,文集十二卷。
吴师道字正传,婺州兰溪人。幼年就懂得要学习,善于记忆和阅读。善写词章,才思横溢,谱成歌诗,清新美丽。二十岁读宋儒真德秀遗书,认识到要研习修身养性之学,须刻苦磨练,日长月进,他曾向同郡的许谦请教静心养性的问题。
至治元年(1321)考中进士,授予高邮县丞,因他通晓文理和法律,所以县吏不敢欺骗他,后调任宁国路录事,该年适逢大旱,灾民靠官府救济者有三十三万人。师道募集粟子三万七千六百石,以赈饥民,又从朝廷获得四万石、银钞三万八千四百锭,使灾民得以活命。迁升池州建德县尹后,属郡学的七百亩田地被地方豪绅抢占,郡下的人希望师道能追究办理。他按照地图,将地全部划归于郡学。建德产的茶并不多,但捐税很重,百姓认为这是弊端,师道将此事告知所司,减轻了赋税。
中书左丞相吕思诚、侍御史孔思立联名推荐,师道被召为国子助教,不久又升为博士。吴师道以朱熹思想为宗旨,遵循许衡的教学方法,六馆的学生都感到他们得到一位好老师。后因亲丧而归故里,他最后的官职是奉议大夫和礼部郎中,逝世于家乡。著作有易诗书杂说、春秋胡传附辨、战国策校注、敬乡录及文集二十卷。
赡思字得之,祖先本大食人,祖父鲁坤自大食迁居丰州。太宗时,以其材授真定、济南等路税监推课税使,因而家住真定。其父斡直拜儒生为师,轻财重义,不愿为官。
赡思九岁时,一日能记千字,古典经传至千言。二十岁时,就学于翰林学士承旨王思廉,自此他博览群书,那气势恢宏,文辞优美的古著,对他的言行影响至深,所以尽管他很年轻,已为乡亲所尊重。
延祐初(1314),侍御史郭思真、翰林学士刘赓、参知政事王士熙都向朝廷推荐他。泰定三年(1326)皇帝请他去上都,在龙虎台召见,给他优厚的待遇。当时倒刺沙当权,西域的人都顺从于他,唯独赡思不与之见面,倒刺沙数次派人招他去,都以奉养母亲为由而辞归故里。
天历三年(1330)赡思应召入奎章阁,文宗问:“你有何著述?”次日,呈上帝王心法,文宗称赞,诏令预修经世大典,提出将不合要求的议论删去。并命奎章阁学士虞集转告赡思挽留他。赡思坚决以母亲年老辞谢,朝廷赐与他银两遣送返乡。帝再次命虞集转告赡思:“卿暂且回去,帝很快将召卿回来。”至顺四年(1333),升为国子博士,因母丧,未赴任。
后至元二年(1336)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赡思呈上十条建议:效法祖宗,统揽大权,整顿皇室,尊重功臣,珍重封制,广开言路,恢复科举,裁减军旅,统一刑制,放宽禁令。当时奸臣破坏了法制,顺帝正虚心听取大臣建议。赡思陈述建议都是各大臣不敢讲的。侍御史赵承庆见到赡思感慨地说:“御史能够说这些话,是天下人之福啊。”帝的外戚中有位在陕西行省做官的,为非作歹,赡思要办他的罪,他弃官连夜逃走了。恰巧有诏令不要逮捕法办他,但赡思仍然打了他的家臣的板子。赡思去云南巡视,审察省臣中不法的官员时,该官员弃印而去,远方其他的藩臣都为之震惊。
襄汉一带流民数千户,聚居宋之绍熙府故地,私开盐井,常常劫走囚犯,杀害巡逻兵卒,赡思捕获他们的头目,释放其他追随者。同时向上禀报“:绍熙土饶利厚,流民日益增多,如将这些人遣散回原籍,会危害边境治安,应设官府抚爱安定他们。”诏令在该地设置绍熙宣抚司。
至元三年(1337)任浙西肃政廉访司佥事,刚到任就查问赃官罪行。浙右郡县的官吏无一人敢贪财。接着又查问浙右的僧人寺院,私藏刁民,有道人、道民、行童,这些都是亵渎人伦,逃避徭役,耗费百姓资财的。仅嘉兴一路违法者达二千七百人。于是朝廷采纳了赡思的建议,勒令这些人回本族,有利于交税,这样可减轻人民负担。至元四年又改任浙东肃政廉访司佥事,因病未赴任。
赡思历任台臣,都以理清冤案施仁政为己任,先后数次平反大刑之狱,但从未故意给人定罪或徇私枉法。
至正四年升为江东肃政廉访副使。至正十年召为秘书少监,参与治河之事,他都以病辞职,未赴任。十一年卒于家中,终年七十四岁。至正二十五年(1365)皇太子抚军冀宁,按祖制封拜,赠赡思嘉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恒山郡侯,谥号文孝。
赡思精于经学,对易学造诣尤深。至于天文、地理、音律、算数、水利,以至外国的书,都有深刻的研究。家贫穷,以粥充饥有时还要断炊。他在考证修订经传时,常常是自得其乐。著述有四书阙疑、五经思问、奇偶阴阳消息图、老庄精诣、镇阳风土记、续东阳志、重订河防通议、西国图经、西域异人传、金哀宗记、正大诸臣列传、审听要诀及文集三十卷,藏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