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怀古
激情中文网 www.jqzw.net,赤非6666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燕棣危言清君侧,皇文城破走惊慌。自古皇家多难事,操戈异己为争王。万里雄关依然在,荒丘土冢秦始皇。库水粼粼岭映碧,十三帝寝旅游忙。”这是我在游完十三陵后写下的一首七律。
明十三陵坐落在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距北京约五十公里。陵寝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中,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小河曲折蜿蜓,山明水秀,景色宜人。皇陵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十三陵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做长陵,到明最后一个皇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名太监。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我伫立在史称祖陵、埋葬成祖朱棣的“长陵”古殿前,触景思古,公元1402年南京大明皇宫的那场熊熊大火突现在我的眼前。公元1398年,以布衣起兵,建立大明王朝的太祖朱元璋病逝,葬于孝陵。公元1399年,朱元璋长孙惠帝朱允纹继位,年号建文。此时,封地北京的太祖四子燕王朱棣早已心怀迫测,觊觎皇位。同年,以靖难为名,起兵进犯南京。四年后攻陷南京,马皇后身葬火海,允纹帝不知所终。公元1421年,也许是朱棣投鼠忌器的原故吧,将都城迁往北京,称南京为陪都。我们设想,如果没有靖难之役,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北京十三陵。
从“长陵”出来,我走进两次称帝、一朝蒙难的天顺帝朱祁镇的陵寝“裕陵。”公元1435年,宣宗崩,时年9岁的朱祁镇即位,是为英宗,改次年为正统元年。英宗在位初期由太皇太后张氏辅政,公元1442年,张太后卒,宦官王振开始专权。公元1449年,瓦剌蒙古大举南侵,王振怂恿英宗御驾亲征,在土木堡被瓦剌太师也先所败,英宗被俘,王振被乱军所杀,史称“土木堡之变”随后,也先挟持英宗进攻北京,太后命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监国,不久即皇帝位,是为景帝,于谦领导北京保卫战大捷,瓦剌倡议言和,答应送还英宗。景帝不欲英宗还銮,在大臣的劝谏下于公元1450年迎归英宗,将其幽禁南宫,防守严密。公元1457年正月,景帝病重,不能临朝,手握重兵的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勾结太监曹吉祥进入南宫,拥英宗复辟。改元天顺,史称“夺门之变”即日将于谦下狱,废景帝为郕王,迁之西内。不久,景帝崩,死因不明。郕王死后,葬于西郊金山(玉泉山北)史称“景泰陵。”英宗复辟后,即以谋逆罪将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等人下狱,于五日后斩于谦、范广于西市。比起其它皇帝的陵寝来,英宗朱祁镇的陵墓显得破烂不堪,摇摇欲坠。这不能不说是对他乱政危国的绝妙讽讥。而兵部尚书于谦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机智英勇的指挥北京保卫战的故事却被世人所尊崇。他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时至今日仍被人们所喜爱。
当我走进埋葬崇桢皇帝“思陵”的大殿时,一股凄楚之情从心头悠然升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亡国之君的陵寝并非他本人陵墓。公元1644年正月,崇桢皇帝的爱妃田氏病故入葬。当年3月19日,李自成的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登上煤山自缢身亡,由义军治丧后,与周皇后同葬田贵妃墓园。清军入关后,为拢络汉族地主阶级,于5月2日重以帝后礼发丧,并扩建墓园。是为“思陵”顺治16年维修明十三陵“思陵”才以帝陵规制重建。崇桢是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的弟弟。公元1627年熹宗崩,朱由检即位,改元崇祯。即位后就杀了宦官魏忠贤,为东林党人平反。但终因统治阶级内部党争激烈,加之连年灾害,民不聊生,以至引发农民大起义。再加上满清不断入侵,仅管崇桢想做中行之主,节俭勤勉,兢兢业业,终因他专横独断,刚愎自用,最后将明王朝引向了灭亡的道路。
游览完明十三陵,令我增添了几多感慨,明朝自太祖朱元璋起兵反元,建立大明王朝,到思宗朱由检煤山自尽,前后历时260年,其中有过辉煌,但更多的是黑暗。仅管统治者千呼万唤,梦想功垂千古,万世永康,但仍逃脱不了自然法则,皇帝们一个个离世而薨,留下的只能是让人观赏的古殿陵寝。写到这里,使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甫写的七言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晒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这首绝句的原意是这样的:王杨卢骆开创了一代诗词的风格和体裁,浅薄的评论者对此讥笑是无止无休的。待你辈的一切都化为灰土之后,也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的万古奔流。但我却反其意而用之,这些皇帝们已化为泥土,可以说是“身与名俱灭”但历史的长河是不与这些人的离去而停止,必然是“不废江河万古流”的。
“燕棣危言清君侧,皇文城破走惊慌。自古皇家多难事,操戈异己为争王。万里雄关依然在,荒丘土冢秦始皇。库水粼粼岭映碧,十三帝寝旅游忙。”这是我在游完十三陵后写下的一首七律。
明十三陵坐落在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距北京约五十公里。陵寝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中,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小河曲折蜿蜓,山明水秀,景色宜人。皇陵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十三陵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做长陵,到明最后一个皇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名太监。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我伫立在史称祖陵、埋葬成祖朱棣的“长陵”古殿前,触景思古,公元1402年南京大明皇宫的那场熊熊大火突现在我的眼前。公元1398年,以布衣起兵,建立大明王朝的太祖朱元璋病逝,葬于孝陵。公元1399年,朱元璋长孙惠帝朱允纹继位,年号建文。此时,封地北京的太祖四子燕王朱棣早已心怀迫测,觊觎皇位。同年,以靖难为名,起兵进犯南京。四年后攻陷南京,马皇后身葬火海,允纹帝不知所终。公元1421年,也许是朱棣投鼠忌器的原故吧,将都城迁往北京,称南京为陪都。我们设想,如果没有靖难之役,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北京十三陵。
从“长陵”出来,我走进两次称帝、一朝蒙难的天顺帝朱祁镇的陵寝“裕陵。”公元1435年,宣宗崩,时年9岁的朱祁镇即位,是为英宗,改次年为正统元年。英宗在位初期由太皇太后张氏辅政,公元1442年,张太后卒,宦官王振开始专权。公元1449年,瓦剌蒙古大举南侵,王振怂恿英宗御驾亲征,在土木堡被瓦剌太师也先所败,英宗被俘,王振被乱军所杀,史称“土木堡之变”随后,也先挟持英宗进攻北京,太后命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监国,不久即皇帝位,是为景帝,于谦领导北京保卫战大捷,瓦剌倡议言和,答应送还英宗。景帝不欲英宗还銮,在大臣的劝谏下于公元1450年迎归英宗,将其幽禁南宫,防守严密。公元1457年正月,景帝病重,不能临朝,手握重兵的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勾结太监曹吉祥进入南宫,拥英宗复辟。改元天顺,史称“夺门之变”即日将于谦下狱,废景帝为郕王,迁之西内。不久,景帝崩,死因不明。郕王死后,葬于西郊金山(玉泉山北)史称“景泰陵。”英宗复辟后,即以谋逆罪将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等人下狱,于五日后斩于谦、范广于西市。比起其它皇帝的陵寝来,英宗朱祁镇的陵墓显得破烂不堪,摇摇欲坠。这不能不说是对他乱政危国的绝妙讽讥。而兵部尚书于谦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机智英勇的指挥北京保卫战的故事却被世人所尊崇。他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时至今日仍被人们所喜爱。
当我走进埋葬崇桢皇帝“思陵”的大殿时,一股凄楚之情从心头悠然升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亡国之君的陵寝并非他本人陵墓。公元1644年正月,崇桢皇帝的爱妃田氏病故入葬。当年3月19日,李自成的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登上煤山自缢身亡,由义军治丧后,与周皇后同葬田贵妃墓园。清军入关后,为拢络汉族地主阶级,于5月2日重以帝后礼发丧,并扩建墓园。是为“思陵”顺治16年维修明十三陵“思陵”才以帝陵规制重建。崇桢是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的弟弟。公元1627年熹宗崩,朱由检即位,改元崇祯。即位后就杀了宦官魏忠贤,为东林党人平反。但终因统治阶级内部党争激烈,加之连年灾害,民不聊生,以至引发农民大起义。再加上满清不断入侵,仅管崇桢想做中行之主,节俭勤勉,兢兢业业,终因他专横独断,刚愎自用,最后将明王朝引向了灭亡的道路。
游览完明十三陵,令我增添了几多感慨,明朝自太祖朱元璋起兵反元,建立大明王朝,到思宗朱由检煤山自尽,前后历时260年,其中有过辉煌,但更多的是黑暗。仅管统治者千呼万唤,梦想功垂千古,万世永康,但仍逃脱不了自然法则,皇帝们一个个离世而薨,留下的只能是让人观赏的古殿陵寝。写到这里,使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甫写的七言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晒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这首绝句的原意是这样的:王杨卢骆开创了一代诗词的风格和体裁,浅薄的评论者对此讥笑是无止无休的。待你辈的一切都化为灰土之后,也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的万古奔流。但我却反其意而用之,这些皇帝们已化为泥土,可以说是“身与名俱灭”但历史的长河是不与这些人的离去而停止,必然是“不废江河万古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