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中文网 www.jqzw.net,辛亥之钢铁基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军事训练场上,上百人正在以排为单位进行训练。护卫队员在经过一个月的基础训练后进入正规训练阶段,他们在基因人教官的皮鞭下,举手投足间已经有了军人的样子。充足的食物供应和丰富的营养让他们看上去体格强壮,能够应对每天大量的训练。
吕一介绍,钢铁基地产量有限,当吕梁的军队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只靠基地的供应是不可能的,因为基地不可能只生产一种武器,现代战争需要的物资是海量的,种类太多。以自动武器为例,基地如果完全生产ak47步枪,一个月的产量可以达到十万支,弹药能达到一亿发,但军队不可能只需要一种武器,机枪要不要?大炮要不要?车辆要不要?现在还好说,护卫队只有一百人,但以后呢?难道整个国家都靠一个基地供应吗,没有自己的钢铁厂、军工厂,民族就不是真正的崛起。而且以目前士兵的素质,给他一辆t34他也无法开动。
枪械下发后队员们进入了射击训练和战术训练阶段,与这个时代大不相同的是吕梁提供了足够挥霍的弹药。军营南边靠山的地方有一个射击训练场,低矮起伏的山丘和丛林遮掩了开枪的声音,步枪、轻机枪和重机枪开火的声音连续不断,不用顾忌子弹的消耗、枪械的磨损。其实按照人数来看吕梁这一百人的护卫队在地方上根本算不上什么,广东地方宗族势力强大,民风彪悍,经常会发生宗族之间的械斗。据吴石敏透漏,他的家族有三百多名持枪青壮,如果有事,可以在短时间内召集起三千青壮,当然,没有那么多枪罢了,买枪一直是一件麻烦事,而且太贵了。
整个惠州地区官面上不说,光是地方地主武装就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力量。现阶段吕梁的重心是发展,在根基还不牢靠的时候不会贸然行事,如果要发动,一定要拥有足够的力量,以泰山压顶般的攻势席卷过去。到时候一定不会容忍境内存在那些不安分因素,但现在还不是解决他们的好时机。
为了加快发展速度,第二批护卫队员已经被征召,正在进行基础训练,还是一百人,直接从农村中召集,防止军队中存在地主乡绅的力量。在这个阶段拥有两百人的力量只能算是自保,别人也说不出什么,但如果按照火力计算的话整个惠州的总和也比不上这两百人,更何况还有一百人的基因人战士,他们才是真正的杀手锏。
1895年袁世凯搜罗徐世昌、冯国璋、段祺瑞等党羽在天津小站正式练兵,历史上八国联军侵华损失的都是李鸿章的淮军,宋庆、聂士诚、董福祥等的军队被打垮,袁世凯的新军反而得到扩充。后来1903年清廷改革军制,淘汰绿营编练新军,此时的广东军队主要由绿营、巡捕营、水师和满汉八旗组成,战斗力不堪一击。吕梁采取的模式在前期注定没有太多的敌人,地方势力都将被笼络进来,军事力量以护卫的形式隐藏,可以尽可能的争取发展时间,夯实基础。钢铁基地的存在使其不用依靠外部的力量,偷偷摸摸的尽情发展,采矿车从海底采集资源,从矿产到能源,大海就是一个宝库,二十二世纪的技术保证了基地对海底的利用,而基地本身可以生产所有需要的工业机械,只要领先时代那么一点点就可以,不用太多,太强大的技术容易引起外界的觊觎,在弱小的时候还是不要太张扬。
工厂、军队的架子搭起来,下一个需要关注的就是教育。轻工业对工人素质的要求还低一点,大部分技术工作被基因人负责,但这只能应付一时,当规模扩大和重工业开始发展时就必须有真正的人才支撑。在自强棉纱厂附近工人学校正在建设,按照规定,拥有技术的工人将享受更多更好的待遇,而且强迫所有的工人都必须进行文化学习,达不到标准的将扣除薪资。多种强制性或者自愿性的手段使自强棉纱厂学习气氛蔚然成风。同时进来的工人,还是同村,没有技术的工人拿到的工资比学习了技术的少一半,丢不丢人?
工人学校采用的是基地提供的基础教材,先解决识字的问题,然后再说其他。这个时代的识字率太低,吕梁需要的是能够撑起钢铁大厦的人才,而不是简单的苦力。
按照置换协议,吴家有近一半的土地划归到吕梁名下,换到的是大量还在计划书上的轻工企业股份。看到如摇钱树般的自强棉纱产后吴石敏毫不犹豫的拿出土地,吕梁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这片土地上进行规划。第二个和第三个工厂正在建设,分别是面粉厂和印染厂,面粉厂需要的小麦从北方输入,印染厂需要的化学制剂暂时从基地中获取。五千名新招募的工人大都来自新划归吕梁名下的佃户,还有一部分也是附近的农民,人多地少,愿意来做工的太多。等厂房建设完毕和工人培训结束后就可以安装调试机器,建设速度惊人!
对于吕梁来说资金不缺、机器不缺、土地不缺,所有制约工厂建设的因素都不存在,可以说钢铁基地就是一个极大的外挂,感谢那些作出决策的后世人和科学家们!而从自强棉纱厂的销售来看,因为成本极低,产品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与同类产品竞争,因此销售情况非常乐观,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的地步,产品只是在广东个别地方铺开,还有大片空白的市场等待占领。这个时代并不是没有市场,而是缺少企业。
吴石敏带着一摞协议书回来,通过置换,吕梁将这些大地主牢牢的绑在了一起,整个惠州有五分之一的耕地进入吕梁的名下。那些乡绅将会在大量工厂中获益丰厚,但不会意识到吕梁是用这种方式进行改造,大量土地进入自己的名下,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改革,最终构成社会下层的事业基础。
军事训练场上,上百人正在以排为单位进行训练。护卫队员在经过一个月的基础训练后进入正规训练阶段,他们在基因人教官的皮鞭下,举手投足间已经有了军人的样子。充足的食物供应和丰富的营养让他们看上去体格强壮,能够应对每天大量的训练。
吕一介绍,钢铁基地产量有限,当吕梁的军队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只靠基地的供应是不可能的,因为基地不可能只生产一种武器,现代战争需要的物资是海量的,种类太多。以自动武器为例,基地如果完全生产ak47步枪,一个月的产量可以达到十万支,弹药能达到一亿发,但军队不可能只需要一种武器,机枪要不要?大炮要不要?车辆要不要?现在还好说,护卫队只有一百人,但以后呢?难道整个国家都靠一个基地供应吗,没有自己的钢铁厂、军工厂,民族就不是真正的崛起。而且以目前士兵的素质,给他一辆t34他也无法开动。
枪械下发后队员们进入了射击训练和战术训练阶段,与这个时代大不相同的是吕梁提供了足够挥霍的弹药。军营南边靠山的地方有一个射击训练场,低矮起伏的山丘和丛林遮掩了开枪的声音,步枪、轻机枪和重机枪开火的声音连续不断,不用顾忌子弹的消耗、枪械的磨损。其实按照人数来看吕梁这一百人的护卫队在地方上根本算不上什么,广东地方宗族势力强大,民风彪悍,经常会发生宗族之间的械斗。据吴石敏透漏,他的家族有三百多名持枪青壮,如果有事,可以在短时间内召集起三千青壮,当然,没有那么多枪罢了,买枪一直是一件麻烦事,而且太贵了。
整个惠州地区官面上不说,光是地方地主武装就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力量。现阶段吕梁的重心是发展,在根基还不牢靠的时候不会贸然行事,如果要发动,一定要拥有足够的力量,以泰山压顶般的攻势席卷过去。到时候一定不会容忍境内存在那些不安分因素,但现在还不是解决他们的好时机。
为了加快发展速度,第二批护卫队员已经被征召,正在进行基础训练,还是一百人,直接从农村中召集,防止军队中存在地主乡绅的力量。在这个阶段拥有两百人的力量只能算是自保,别人也说不出什么,但如果按照火力计算的话整个惠州的总和也比不上这两百人,更何况还有一百人的基因人战士,他们才是真正的杀手锏。
1895年袁世凯搜罗徐世昌、冯国璋、段祺瑞等党羽在天津小站正式练兵,历史上八国联军侵华损失的都是李鸿章的淮军,宋庆、聂士诚、董福祥等的军队被打垮,袁世凯的新军反而得到扩充。后来1903年清廷改革军制,淘汰绿营编练新军,此时的广东军队主要由绿营、巡捕营、水师和满汉八旗组成,战斗力不堪一击。吕梁采取的模式在前期注定没有太多的敌人,地方势力都将被笼络进来,军事力量以护卫的形式隐藏,可以尽可能的争取发展时间,夯实基础。钢铁基地的存在使其不用依靠外部的力量,偷偷摸摸的尽情发展,采矿车从海底采集资源,从矿产到能源,大海就是一个宝库,二十二世纪的技术保证了基地对海底的利用,而基地本身可以生产所有需要的工业机械,只要领先时代那么一点点就可以,不用太多,太强大的技术容易引起外界的觊觎,在弱小的时候还是不要太张扬。
工厂、军队的架子搭起来,下一个需要关注的就是教育。轻工业对工人素质的要求还低一点,大部分技术工作被基因人负责,但这只能应付一时,当规模扩大和重工业开始发展时就必须有真正的人才支撑。在自强棉纱厂附近工人学校正在建设,按照规定,拥有技术的工人将享受更多更好的待遇,而且强迫所有的工人都必须进行文化学习,达不到标准的将扣除薪资。多种强制性或者自愿性的手段使自强棉纱厂学习气氛蔚然成风。同时进来的工人,还是同村,没有技术的工人拿到的工资比学习了技术的少一半,丢不丢人?
工人学校采用的是基地提供的基础教材,先解决识字的问题,然后再说其他。这个时代的识字率太低,吕梁需要的是能够撑起钢铁大厦的人才,而不是简单的苦力。
按照置换协议,吴家有近一半的土地划归到吕梁名下,换到的是大量还在计划书上的轻工企业股份。看到如摇钱树般的自强棉纱产后吴石敏毫不犹豫的拿出土地,吕梁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这片土地上进行规划。第二个和第三个工厂正在建设,分别是面粉厂和印染厂,面粉厂需要的小麦从北方输入,印染厂需要的化学制剂暂时从基地中获取。五千名新招募的工人大都来自新划归吕梁名下的佃户,还有一部分也是附近的农民,人多地少,愿意来做工的太多。等厂房建设完毕和工人培训结束后就可以安装调试机器,建设速度惊人!
对于吕梁来说资金不缺、机器不缺、土地不缺,所有制约工厂建设的因素都不存在,可以说钢铁基地就是一个极大的外挂,感谢那些作出决策的后世人和科学家们!而从自强棉纱厂的销售来看,因为成本极低,产品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与同类产品竞争,因此销售情况非常乐观,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的地步,产品只是在广东个别地方铺开,还有大片空白的市场等待占领。这个时代并不是没有市场,而是缺少企业。
吴石敏带着一摞协议书回来,通过置换,吕梁将这些大地主牢牢的绑在了一起,整个惠州有五分之一的耕地进入吕梁的名下。那些乡绅将会在大量工厂中获益丰厚,但不会意识到吕梁是用这种方式进行改造,大量土地进入自己的名下,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改革,最终构成社会下层的事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