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城市文明的洗礼 (1/2)
激情中文网 www.jqzw.net,超级程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土围子原来是一户大地主的庄园,现在属于公社的直属单位。一条五十米宽的人工运河由北向南笔直而来,蜿蜒向西南而去,是新开发大油田的引水工程,一条东西向的国防公路与运河在此交叉,土围子就座落在紧邻交叉处的右前方。土围子是那一带方圆数百里少见的建筑景观,是由约三、四丈高半米见厚的高墙呈长方形状围成,四个角上的碉堡还设有枪眼,当年有看家护院的家丁,很是风光。高墙的制作使用的是仿古技术,土炒熟后堆积夯实,十分坚固,后来居民常用墙上残存土块搬回家砸碎后垫地。土围子内分成坐北朝南两排房屋,后排分两组,每组十余间,前排则分为三组,每组几间,外边还有零星房屋,队部设在外围,只有七户常驻家庭。因村庄太小没有设学校,孩子们需要到就近的大榆树村去上学。最为遗憾的是土围子没有通电。这里的住户集中,有二、三户sd人,又有公社轮流下派的干部家庭,还有公社因种种原因临时安排的过渡户。吴劳模家迁居此处不久,公社供销社因常常丢失东西又找公社领导把老吴要去打更。这时的吴亮已经长大成人,特别能干,不但挑起了家庭的大梁,而且也得到领导的欣赏培养,很快成为土围子的领导成员,他一上任就着手解决土围子的通电问题,很受群众的拥戴。
正逢六十年代中期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运动已经展开,土围子被选定为县里的知青点,很多县里干部的子弟被安排到这里,在后排房屋中划出几间分出男女安排饮食居住。住户与知青的密切交往形成农民与知识青年亲切互动的人文景观。知青把读书人的朝气和外面世界的信息带入到小屯的生活,很快与村民生活融为一体,通过劳动和生活的密切接触,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提升着这里的人们,这里的人们也在改造着知青,有的知青开始在这里成家立业,男女知青之间结为伴侣,有的与当地村民结亲,他们实实在在地扎下根来。小屯由于一批又一批知青的到来,顿时热闹非凡,注入了文化活力和朝气,农村稀少的书籍、板报、歌声植入小屯的生活中,屯人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文化启蒙,成为屯人一大幸事乐事,影片下乡常常先睹为快,吸引周围村民前来观看,被周围村民叫做知青村、文化屯。本来比邻咫尺便是国道,紧邻又有油田引水工程,与国道成十字交叉,给小屯注入了灵气活性,小河边、公路旁很自然发生了一些爱情故事。因来这里的知青大多是县里领导干部的子女,自然有政治敏感力。吴亮本来就是有头脑肯上进能吃苦的青年,肩负家庭重担负起小屯领导责任,与知青打成一片。知青们不断带来农村属于非常稀缺的文化书籍,特别是很受青年人喜爱的小说。吴亮经常把知青读过的小说带回家中阅读,也使弟弟们有了难得的读到小说的机会,成为有利于孩子们成长的少有机缘,能够直接受到层次较高而且十分活跃文化氛围的熏染。知青们也常到吴亮家聚会交谈,有的知青为自己的命运不济谈到,一个人赶上社会转弯的时刻,只能随弯就弯,是无可奈何的事。这个时期,吴劳模的家境开始全面好转。
这时,吴劳模因单位伙食好,活又清闲,人也正值壮年,身体恢复很好,离家又近,晚上打更,白天回家侍弄自留地,老二当兵,老三已成家庭栋梁,成长为思维活跃、很有主见、好交好为的带头人。老四小学毕业即在村里放羊,老五老六步行3里路到大榆树村上小学,桂芳带着小妹在家,也不甘寂寞,走家串户,乐于助人,十分活跃,很受知青的欢迎。只是吴全一家依然在大榆树村,好在吴华、吴为天天往来上学经常看望大哥一家,也不显得孤单。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围子的学龄儿童渐渐增多,土围子也有了不那么规范的小学三个年级,也就是一个老师教不同年级的学生,吴霜就近入学。
现在生活好转负担减轻,桂芳本来就心灵手巧,开始精心料理饭食,不断调着样做这做那。沙土地产的小米,色黄味香,开锅以后用笊篱捞出来再蒸一下,暄腾腾的,吃起来不但有食欲还极富营养,妇女坐月子都以小米粥为食,再配上煮鸡蛋加红糖就是上好补品。穷人家买不起豆油,用小米饭汤炖菜很好,有道是,媳妇媳妇别犯愁、小米饭汤就是油。小米再加稷子米煮成二米饭,稷子米加芸豆煮成稷子米红豆饭就成了吸引人的品牌饭了。如果再配上鲫鱼汤,来了客人就不用慌了,简直就是一道美餐。杂合面,用苞米面掺少量大豆面,不用碱和面起子发酵,贴成大饼子黄灿灿的吃起来香甜可口。苞米碴子粥,煮时放些碱和芸豆,干活回来进屋就吃饭,热气腾腾地边吃边出汗,苞米碴子大芸豆,越吃越没够,大葱蘸大酱,越吃越强壮。荞麦面条浇上肉丝蘑菇卤。早熟作物荞麦、稷子。荞面面条荞面面饼荞面面?伞p19用尊ざ拱?禾呛驼荷嫌统裕?鞍酥嗾夯缬停?戆逵桶境龅幕缬捅阌诒4妫?晌?饕?氖秤糜停?居褪o碌挠妥套佣缢椴舻桨撞恕3鄄死锩娴苯茸酉诜浅o恪?p> 桂芳亲手制作的小菜也非常讲究,韭菜花、酱黄瓜、咸罗卜条、蒜茄子、盐白菜、辣椒末,每餐必有。又积得一手好酸菜。
这一代鱼类资源丰富,饭桌上少不了鱼类,最为常见的鲤子、草根、鲫鱼、白票子,又有三花五罗。咸鱼干,鲶鱼炖柳蒿芽、鲫鱼炖豆腐、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大白肉炖酸菜。过冬用的干菜,种植的黄瓜条、茄子条、角瓜条、豆角丝加上采集的黄花、蘑菇野菜晒干制成干菜等过冬吃,尤其青黄不接时拿出来用水泡后炒吃炖吃拌吃包馅吃都成了上等食品,要比储存在窖里的土豆、大白菜、大罗卜鲜美好吃多了。每逢炎热的夏天,在拉起的一条条绳索或者铁丝上搭起晾晒的瓜菜成了土围子院里的一道新奇景观,引来邻舍的围观和“啧啧”的赞叹。
一天,吴亮兴高采烈地拎回来一筐鲜活的鲫鱼,桂芳说道,今天妈给你们换个法做。也不知她从哪里学到一种稷子米鲫鱼汤的新鲜做法。先往盆里放盐,为的是让鱼吐净肚子里的泥沙,到了做的时候,用小刀在鱼的前胸横着划一个小口,挤出苦胆,鱼没胆仍然活着,这时把大锅烧上水,把稷子米下锅,在水不烫手的时候,把整盆的鱼也不刮鳞放入锅中,鱼进入热水就纷纷抢稷子米吃,把肚子吃的饱饱的,然后加大火煮熟,端上桌,放上韭菜花、咸黄瓜、蒜茄子、辣白菜几碟小咸菜,每人一个平底盘,汤先端上来,呈乳白色,喝上一口鲜美异常。一桌人为这种新鲜吃法感到兴奋不已,可如何吃鱼不知如何吃法。桂芳示范,先用筷子逆头一拨,将鳞剥去,鱼鳞已经连成一片,用巧劲一拨一张就下来了,露出白嫩的鱼肉,鱼肚子里米,用筷子一夹就是一个大饭团,因为炖鱼时没放盐,所以吃鱼吃饭时要配咸菜,吃了一条又一条,那顿鱼饭简直吃成了全家乐,纷纷问什么时候再做,真是吃了上顿想下顿。
农人有农人的苦和乐,最苦的是一到青黄不接的季节必须忍受那种饥饿感的煎熬。乐的是田园里到处飘荡着清新瓜果蔬菜味道的时节,可以使劳累的农人开始品尝丰收的喜悦,坐在大酱缸旁拿着刚从地里采集来顺手在衣襟上擦擦的大葱和黄瓜蘸着大酱过口瘾,秋后用刚下来的玉米面贴的大饼子蒸的窝窝头格外有一种清新的稻谷香。充分地贪婪地感受着农人乐趣的土围子人,并不知道也没有见识过天下还有别的乐趣。土围子人的视野是渐渐被打开的,先是安装上了电灯,接上广播线可以每天晚上收听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之后还可以伴随着步步高的音乐进入梦乡,砂石面的国防公路升级成柏油路变得平整光滑不怕雨天泥泞了,人工开掘的运河使人们看到人海战术的壮观劳动景象,农村从没有见到过的钢筋混凝土桥梁。接下来是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城市文明伴随着知青进入到农村生活,使农村经受着亘古没有的文明洗礼。吴劳模一家成了这场洗礼的最大受益者。
吴劳模家刚见转机之际,桂芳因积久操劳,疾病缠身,冠心病发作,看着年少的儿子们又忧心忡忡加剧了病情,吴亮不顾母亲的反对急忙送到县医院求治才有所缓解。吴亮也因过早务农,起早贪晚,又是重体力劳动,营养跟不上,硬是累伤了,也需要治病养病,可又苦于家庭重担压身硬撑着,穷病交集。
特殊时期期间,连这个小屯也成立了革委会,吴亮成为革委会主要成员,家中就成为革委会经常开会的公共场所,吴亮也成为大公无私式的人物,乐施好善,家里的自行车成为公用自行车,邻居有用车的连招呼也不打骑起来就走,屯里的马有病了,拉回家中外屋将养。在家中开起会一开就是一夜,开得屋内烟雾缭绕。开完会还不忘下地起立面对主席像敬祝主席万岁,副主席永远健康,一位老农随着大家敬祝主席随口又喊出**万岁,吴亮的弟弟们听了还感到既新奇又炸耳,在那里嘀咕起来。通常开会聚会的场所也是小道消息集散传播的活跃地方,不时能够听到拿着带有主席照片的报纸包油条被打成现行反革命,也有笔误口误犯事屈打成招当了现行的。吴为那时也就十来岁,也似乎受到政治启蒙,对身边事件... -->>
土围子原来是一户大地主的庄园,现在属于公社的直属单位。一条五十米宽的人工运河由北向南笔直而来,蜿蜒向西南而去,是新开发大油田的引水工程,一条东西向的国防公路与运河在此交叉,土围子就座落在紧邻交叉处的右前方。土围子是那一带方圆数百里少见的建筑景观,是由约三、四丈高半米见厚的高墙呈长方形状围成,四个角上的碉堡还设有枪眼,当年有看家护院的家丁,很是风光。高墙的制作使用的是仿古技术,土炒熟后堆积夯实,十分坚固,后来居民常用墙上残存土块搬回家砸碎后垫地。土围子内分成坐北朝南两排房屋,后排分两组,每组十余间,前排则分为三组,每组几间,外边还有零星房屋,队部设在外围,只有七户常驻家庭。因村庄太小没有设学校,孩子们需要到就近的大榆树村去上学。最为遗憾的是土围子没有通电。这里的住户集中,有二、三户sd人,又有公社轮流下派的干部家庭,还有公社因种种原因临时安排的过渡户。吴劳模家迁居此处不久,公社供销社因常常丢失东西又找公社领导把老吴要去打更。这时的吴亮已经长大成人,特别能干,不但挑起了家庭的大梁,而且也得到领导的欣赏培养,很快成为土围子的领导成员,他一上任就着手解决土围子的通电问题,很受群众的拥戴。
正逢六十年代中期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运动已经展开,土围子被选定为县里的知青点,很多县里干部的子弟被安排到这里,在后排房屋中划出几间分出男女安排饮食居住。住户与知青的密切交往形成农民与知识青年亲切互动的人文景观。知青把读书人的朝气和外面世界的信息带入到小屯的生活,很快与村民生活融为一体,通过劳动和生活的密切接触,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提升着这里的人们,这里的人们也在改造着知青,有的知青开始在这里成家立业,男女知青之间结为伴侣,有的与当地村民结亲,他们实实在在地扎下根来。小屯由于一批又一批知青的到来,顿时热闹非凡,注入了文化活力和朝气,农村稀少的书籍、板报、歌声植入小屯的生活中,屯人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文化启蒙,成为屯人一大幸事乐事,影片下乡常常先睹为快,吸引周围村民前来观看,被周围村民叫做知青村、文化屯。本来比邻咫尺便是国道,紧邻又有油田引水工程,与国道成十字交叉,给小屯注入了灵气活性,小河边、公路旁很自然发生了一些爱情故事。因来这里的知青大多是县里领导干部的子女,自然有政治敏感力。吴亮本来就是有头脑肯上进能吃苦的青年,肩负家庭重担负起小屯领导责任,与知青打成一片。知青们不断带来农村属于非常稀缺的文化书籍,特别是很受青年人喜爱的小说。吴亮经常把知青读过的小说带回家中阅读,也使弟弟们有了难得的读到小说的机会,成为有利于孩子们成长的少有机缘,能够直接受到层次较高而且十分活跃文化氛围的熏染。知青们也常到吴亮家聚会交谈,有的知青为自己的命运不济谈到,一个人赶上社会转弯的时刻,只能随弯就弯,是无可奈何的事。这个时期,吴劳模的家境开始全面好转。
这时,吴劳模因单位伙食好,活又清闲,人也正值壮年,身体恢复很好,离家又近,晚上打更,白天回家侍弄自留地,老二当兵,老三已成家庭栋梁,成长为思维活跃、很有主见、好交好为的带头人。老四小学毕业即在村里放羊,老五老六步行3里路到大榆树村上小学,桂芳带着小妹在家,也不甘寂寞,走家串户,乐于助人,十分活跃,很受知青的欢迎。只是吴全一家依然在大榆树村,好在吴华、吴为天天往来上学经常看望大哥一家,也不显得孤单。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围子的学龄儿童渐渐增多,土围子也有了不那么规范的小学三个年级,也就是一个老师教不同年级的学生,吴霜就近入学。
现在生活好转负担减轻,桂芳本来就心灵手巧,开始精心料理饭食,不断调着样做这做那。沙土地产的小米,色黄味香,开锅以后用笊篱捞出来再蒸一下,暄腾腾的,吃起来不但有食欲还极富营养,妇女坐月子都以小米粥为食,再配上煮鸡蛋加红糖就是上好补品。穷人家买不起豆油,用小米饭汤炖菜很好,有道是,媳妇媳妇别犯愁、小米饭汤就是油。小米再加稷子米煮成二米饭,稷子米加芸豆煮成稷子米红豆饭就成了吸引人的品牌饭了。如果再配上鲫鱼汤,来了客人就不用慌了,简直就是一道美餐。杂合面,用苞米面掺少量大豆面,不用碱和面起子发酵,贴成大饼子黄灿灿的吃起来香甜可口。苞米碴子粥,煮时放些碱和芸豆,干活回来进屋就吃饭,热气腾腾地边吃边出汗,苞米碴子大芸豆,越吃越没够,大葱蘸大酱,越吃越强壮。荞麦面条浇上肉丝蘑菇卤。早熟作物荞麦、稷子。荞面面条荞面面饼荞面面?伞p19用尊ざ拱?禾呛驼荷嫌统裕?鞍酥嗾夯缬停?戆逵桶境龅幕缬捅阌诒4妫?晌?饕?氖秤糜停?居褪o碌挠妥套佣缢椴舻桨撞恕3鄄死锩娴苯茸酉诜浅o恪?p> 桂芳亲手制作的小菜也非常讲究,韭菜花、酱黄瓜、咸罗卜条、蒜茄子、盐白菜、辣椒末,每餐必有。又积得一手好酸菜。
这一代鱼类资源丰富,饭桌上少不了鱼类,最为常见的鲤子、草根、鲫鱼、白票子,又有三花五罗。咸鱼干,鲶鱼炖柳蒿芽、鲫鱼炖豆腐、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大白肉炖酸菜。过冬用的干菜,种植的黄瓜条、茄子条、角瓜条、豆角丝加上采集的黄花、蘑菇野菜晒干制成干菜等过冬吃,尤其青黄不接时拿出来用水泡后炒吃炖吃拌吃包馅吃都成了上等食品,要比储存在窖里的土豆、大白菜、大罗卜鲜美好吃多了。每逢炎热的夏天,在拉起的一条条绳索或者铁丝上搭起晾晒的瓜菜成了土围子院里的一道新奇景观,引来邻舍的围观和“啧啧”的赞叹。
一天,吴亮兴高采烈地拎回来一筐鲜活的鲫鱼,桂芳说道,今天妈给你们换个法做。也不知她从哪里学到一种稷子米鲫鱼汤的新鲜做法。先往盆里放盐,为的是让鱼吐净肚子里的泥沙,到了做的时候,用小刀在鱼的前胸横着划一个小口,挤出苦胆,鱼没胆仍然活着,这时把大锅烧上水,把稷子米下锅,在水不烫手的时候,把整盆的鱼也不刮鳞放入锅中,鱼进入热水就纷纷抢稷子米吃,把肚子吃的饱饱的,然后加大火煮熟,端上桌,放上韭菜花、咸黄瓜、蒜茄子、辣白菜几碟小咸菜,每人一个平底盘,汤先端上来,呈乳白色,喝上一口鲜美异常。一桌人为这种新鲜吃法感到兴奋不已,可如何吃鱼不知如何吃法。桂芳示范,先用筷子逆头一拨,将鳞剥去,鱼鳞已经连成一片,用巧劲一拨一张就下来了,露出白嫩的鱼肉,鱼肚子里米,用筷子一夹就是一个大饭团,因为炖鱼时没放盐,所以吃鱼吃饭时要配咸菜,吃了一条又一条,那顿鱼饭简直吃成了全家乐,纷纷问什么时候再做,真是吃了上顿想下顿。
农人有农人的苦和乐,最苦的是一到青黄不接的季节必须忍受那种饥饿感的煎熬。乐的是田园里到处飘荡着清新瓜果蔬菜味道的时节,可以使劳累的农人开始品尝丰收的喜悦,坐在大酱缸旁拿着刚从地里采集来顺手在衣襟上擦擦的大葱和黄瓜蘸着大酱过口瘾,秋后用刚下来的玉米面贴的大饼子蒸的窝窝头格外有一种清新的稻谷香。充分地贪婪地感受着农人乐趣的土围子人,并不知道也没有见识过天下还有别的乐趣。土围子人的视野是渐渐被打开的,先是安装上了电灯,接上广播线可以每天晚上收听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之后还可以伴随着步步高的音乐进入梦乡,砂石面的国防公路升级成柏油路变得平整光滑不怕雨天泥泞了,人工开掘的运河使人们看到人海战术的壮观劳动景象,农村从没有见到过的钢筋混凝土桥梁。接下来是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城市文明伴随着知青进入到农村生活,使农村经受着亘古没有的文明洗礼。吴劳模一家成了这场洗礼的最大受益者。
吴劳模家刚见转机之际,桂芳因积久操劳,疾病缠身,冠心病发作,看着年少的儿子们又忧心忡忡加剧了病情,吴亮不顾母亲的反对急忙送到县医院求治才有所缓解。吴亮也因过早务农,起早贪晚,又是重体力劳动,营养跟不上,硬是累伤了,也需要治病养病,可又苦于家庭重担压身硬撑着,穷病交集。
特殊时期期间,连这个小屯也成立了革委会,吴亮成为革委会主要成员,家中就成为革委会经常开会的公共场所,吴亮也成为大公无私式的人物,乐施好善,家里的自行车成为公用自行车,邻居有用车的连招呼也不打骑起来就走,屯里的马有病了,拉回家中外屋将养。在家中开起会一开就是一夜,开得屋内烟雾缭绕。开完会还不忘下地起立面对主席像敬祝主席万岁,副主席永远健康,一位老农随着大家敬祝主席随口又喊出**万岁,吴亮的弟弟们听了还感到既新奇又炸耳,在那里嘀咕起来。通常开会聚会的场所也是小道消息集散传播的活跃地方,不时能够听到拿着带有主席照片的报纸包油条被打成现行反革命,也有笔误口误犯事屈打成招当了现行的。吴为那时也就十来岁,也似乎受到政治启蒙,对身边事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