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中文网 www.jqzw.net,神秘莫测的悬案故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br /> “马道街”说
马道街在今陕西省留坝县。据清代嘉庆年间修撰的《汉中府志》记载,马道街附近有条马道河,古代称“寒溪”。韩信从汉中出走行至这里,恰逢溪水暴涨,夜间无船不能渡过。正在焦急徘徊时,被急急赶来的萧何追上。韩信眼看过溪无望,又被萧何的诚意打动,只好答应回去看看再说。想不到回去真被拜了大将,韩信施展军事奇才,成就了刘邦的宏伟帝业。有人写诗叹道:“不得寒溪一夜涨,哪有汉家四百年。”说的就是萧何在此追上韩信的事。清嘉庆十年(1805)和咸丰五年(1855),有人在马道河边立了石碑,称此地为“萧何追韩信”处,并记载了其中的一些情节,说得如见如闻,不由得人不信。
“西流河”说
汉中市西南约500里处,为古代宁羌州境(今为陕西省宁强县)。这里有条西流河,又名“韩溪”或“寒溪”。据清代道光年间修撰的《宁羌州志》载:萧相国夜追淮阴侯至此,故西流河称为“韩溪”。其情节与“马道街”有些相似。在县城西旧时有“韩王庙”,县城内有“韩王祠”、“归汉桥”等,都出于“萧何月下追韩信”之说。在这里还流传有这类民间故事,如说韩信去意已决,萧何怎么也说不转他。就在韩信继续前行之时,其青鬃马不小心陷进了土坑,一下折了马腿,韩信再不能走了,他仰天长叹:“汉王当兴,天留我也!”这才无奈跟了萧何回去。韩信的陷马坑至唐朝尚有,唐末一场大水给淤平了。据说当时的乡绅曾在此处立碑纪念,可惜这碑也弄没了。
以上四种说法各不相同,然而又各有道理。不过,这些说法大都出于方志,而且这些方志又多修撰于清代,如何能说准汉代的事情,不免使人生疑。况且旧时乡贤遗老撰写方志,只要有利于本地的人物事件,大都兼收并蓄,甚至捕风捉影,牵强附会者也不鲜见。这就使得许多材料真假莫辨,难以为据。如同萧何追韩信之事,究竟哪个地方真实可信,不能单凭一两条材料即来认定,应该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作具体分析。
韩信出身于贫困家庭,少小无行,曾寄食于漂母,受过胯下之辱,然而他却是个不甘雌伏之人。秦末群雄逐鹿的动乱局面,为韩信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他仗剑从军,几换门庭,就是想找一个能够理解他、器重他、任用他的贤主明君,而决不是只求个普通人的栖息之所。在未遇到值得效命的人之前,他是不会甘心屈就而坐失良机的。既然决定要逃走,首先必须确定要逃的方向。当时刘邦暂在汉中就国,但他不会就此罢休,对此项羽也很清楚。为了防范刘邦,项羽牢牢地控制着“三秦”大地,这个局面韩信了如指掌。一般来说他不会过马道,越秦岭,向北再投项羽。说不定项羽正暴跳如雷地抓逃兵,这样岂不是自投罗网?
向北是危途,那么向西走宁强,过嘉陵江,或者由宁强向南入川行不行呢?韩信恐怕也不会在这两个方向上动心思。因为向西或入川北,则为羌、氐等少数民族聚居区,韩信不可能在这里打“游击战”,也拉不起大队伍来,他到这里做什么?而且向西或向南,要越过“铁锁关”、“阳平关”,这里仍然属于刘邦的势力范围,一旦遭遇认真盘查,露了马脚可怎么办?
剩下的方向是向东走了。其实这条道路也不好走,却有可能是韩信的惟一选择。从《读史方舆》记载看,“自南郑县而南,循山岭达于四川保宁府之巴州,为米仓道。……米仓南临中巴,北瞰兴元(今陕西汉中),实为孔道”。前面说过,要走米仓道,必经孤云山和两角山之间的“截贤岭”。这条道路虽然险峻,却是当时的交通要道,行人较多,食宿方便。由兴元到巴州不过500里地,如乘快马,要不了多长时间。重要的是,韩信还想投靠新的主人,当时新封的常山王孙耳、河南王申阳、九江王英布、临江王共敖、衡阳王吴芮等都在招兵买马,意欲一展宏图。韩信投靠他们,有可能获得重用,从长远来看,这是正确打算。韩信颇有战略头脑,不会不考虑这点。所以由南郑东向汉中,走米仓道,经南江,东归荆楚,或向河南,或至鄂西,或入川东,有着广阔的选择余地。由此看来,韩信悄悄离开刘邦极有可能策马向东,萧何若是随后紧迫,当在“截贤岭”追上韩信。《史记·淮阴侯列传》载:“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从时间和路程上推算,都合情理。因而北宋诗人孙仲远发感慨道:“小桥上有寒溪字,人道萧何追信时。英雄只从东向去,区区西走欲何为?”明代陕西戏剧作家康海也赞成韩信东走的观点,写了“将军东行喜皓月,怎知贤相在后追”的诗句。由此可见,韩信西过“小桥”和北渡“寒溪”皆是传说,而英雄东向才比较符合实际。
另外,从汉中、南郑的历史上看,“英雄东向”并非韩信一人,其他一些名人也多做这种明智的选择。比如: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七月,曹操领兵进击汉中,天师道起义领袖张鲁为保存实力,率部经米仓道过“截贤岭”至巴中;三国时魏将张邻进犯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被蜀将张飞打败,张邰也是经此处向东逃遁的;晋咸康二年(336,成玉恒二年),成李寿击败晋汉中司马勋,这位大将军也是东向而走的;南宋开禧三年(1207),汉中军阀吴曦向金称臣,四川宣抚使程松由汉中潜往阆州(今四川阆中市),走的也是这条道路。可是自从南宋以后,这条繁华了千余年的米仓道由于不利于车马,以致行人越来越少,渐渐废弃不用,也很少有人提到它了。然而不久,米仓道又被派上用场。元宪宗蒙哥西征时,命总把官李进开辟道路。李进由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渭水北岸)人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市),度米仓关,伐木开道700余里,由此大兵入川,又热闹了一阵。然而这条道路毕竟山高林密,异常险峻,元军用过之后,还是被废弃了。后来,从汉中入川又开辟了马道街、宁强这条路线,许多人以为汉丞相萧何追韩信的故事应该发生在这条路上,并勒石立碑,说得煞有其事,还附会出一些人造古迹,实际上经不住推敲。可是人们还是以讹传讹,居然传出了四种说法,究竟孰真孰假,该是不辩自明了。
br /> “马道街”说
马道街在今陕西省留坝县。据清代嘉庆年间修撰的《汉中府志》记载,马道街附近有条马道河,古代称“寒溪”。韩信从汉中出走行至这里,恰逢溪水暴涨,夜间无船不能渡过。正在焦急徘徊时,被急急赶来的萧何追上。韩信眼看过溪无望,又被萧何的诚意打动,只好答应回去看看再说。想不到回去真被拜了大将,韩信施展军事奇才,成就了刘邦的宏伟帝业。有人写诗叹道:“不得寒溪一夜涨,哪有汉家四百年。”说的就是萧何在此追上韩信的事。清嘉庆十年(1805)和咸丰五年(1855),有人在马道河边立了石碑,称此地为“萧何追韩信”处,并记载了其中的一些情节,说得如见如闻,不由得人不信。
“西流河”说
汉中市西南约500里处,为古代宁羌州境(今为陕西省宁强县)。这里有条西流河,又名“韩溪”或“寒溪”。据清代道光年间修撰的《宁羌州志》载:萧相国夜追淮阴侯至此,故西流河称为“韩溪”。其情节与“马道街”有些相似。在县城西旧时有“韩王庙”,县城内有“韩王祠”、“归汉桥”等,都出于“萧何月下追韩信”之说。在这里还流传有这类民间故事,如说韩信去意已决,萧何怎么也说不转他。就在韩信继续前行之时,其青鬃马不小心陷进了土坑,一下折了马腿,韩信再不能走了,他仰天长叹:“汉王当兴,天留我也!”这才无奈跟了萧何回去。韩信的陷马坑至唐朝尚有,唐末一场大水给淤平了。据说当时的乡绅曾在此处立碑纪念,可惜这碑也弄没了。
以上四种说法各不相同,然而又各有道理。不过,这些说法大都出于方志,而且这些方志又多修撰于清代,如何能说准汉代的事情,不免使人生疑。况且旧时乡贤遗老撰写方志,只要有利于本地的人物事件,大都兼收并蓄,甚至捕风捉影,牵强附会者也不鲜见。这就使得许多材料真假莫辨,难以为据。如同萧何追韩信之事,究竟哪个地方真实可信,不能单凭一两条材料即来认定,应该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作具体分析。
韩信出身于贫困家庭,少小无行,曾寄食于漂母,受过胯下之辱,然而他却是个不甘雌伏之人。秦末群雄逐鹿的动乱局面,为韩信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他仗剑从军,几换门庭,就是想找一个能够理解他、器重他、任用他的贤主明君,而决不是只求个普通人的栖息之所。在未遇到值得效命的人之前,他是不会甘心屈就而坐失良机的。既然决定要逃走,首先必须确定要逃的方向。当时刘邦暂在汉中就国,但他不会就此罢休,对此项羽也很清楚。为了防范刘邦,项羽牢牢地控制着“三秦”大地,这个局面韩信了如指掌。一般来说他不会过马道,越秦岭,向北再投项羽。说不定项羽正暴跳如雷地抓逃兵,这样岂不是自投罗网?
向北是危途,那么向西走宁强,过嘉陵江,或者由宁强向南入川行不行呢?韩信恐怕也不会在这两个方向上动心思。因为向西或入川北,则为羌、氐等少数民族聚居区,韩信不可能在这里打“游击战”,也拉不起大队伍来,他到这里做什么?而且向西或向南,要越过“铁锁关”、“阳平关”,这里仍然属于刘邦的势力范围,一旦遭遇认真盘查,露了马脚可怎么办?
剩下的方向是向东走了。其实这条道路也不好走,却有可能是韩信的惟一选择。从《读史方舆》记载看,“自南郑县而南,循山岭达于四川保宁府之巴州,为米仓道。……米仓南临中巴,北瞰兴元(今陕西汉中),实为孔道”。前面说过,要走米仓道,必经孤云山和两角山之间的“截贤岭”。这条道路虽然险峻,却是当时的交通要道,行人较多,食宿方便。由兴元到巴州不过500里地,如乘快马,要不了多长时间。重要的是,韩信还想投靠新的主人,当时新封的常山王孙耳、河南王申阳、九江王英布、临江王共敖、衡阳王吴芮等都在招兵买马,意欲一展宏图。韩信投靠他们,有可能获得重用,从长远来看,这是正确打算。韩信颇有战略头脑,不会不考虑这点。所以由南郑东向汉中,走米仓道,经南江,东归荆楚,或向河南,或至鄂西,或入川东,有着广阔的选择余地。由此看来,韩信悄悄离开刘邦极有可能策马向东,萧何若是随后紧迫,当在“截贤岭”追上韩信。《史记·淮阴侯列传》载:“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从时间和路程上推算,都合情理。因而北宋诗人孙仲远发感慨道:“小桥上有寒溪字,人道萧何追信时。英雄只从东向去,区区西走欲何为?”明代陕西戏剧作家康海也赞成韩信东走的观点,写了“将军东行喜皓月,怎知贤相在后追”的诗句。由此可见,韩信西过“小桥”和北渡“寒溪”皆是传说,而英雄东向才比较符合实际。
另外,从汉中、南郑的历史上看,“英雄东向”并非韩信一人,其他一些名人也多做这种明智的选择。比如: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七月,曹操领兵进击汉中,天师道起义领袖张鲁为保存实力,率部经米仓道过“截贤岭”至巴中;三国时魏将张邻进犯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被蜀将张飞打败,张邰也是经此处向东逃遁的;晋咸康二年(336,成玉恒二年),成李寿击败晋汉中司马勋,这位大将军也是东向而走的;南宋开禧三年(1207),汉中军阀吴曦向金称臣,四川宣抚使程松由汉中潜往阆州(今四川阆中市),走的也是这条道路。可是自从南宋以后,这条繁华了千余年的米仓道由于不利于车马,以致行人越来越少,渐渐废弃不用,也很少有人提到它了。然而不久,米仓道又被派上用场。元宪宗蒙哥西征时,命总把官李进开辟道路。李进由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渭水北岸)人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市),度米仓关,伐木开道700余里,由此大兵入川,又热闹了一阵。然而这条道路毕竟山高林密,异常险峻,元军用过之后,还是被废弃了。后来,从汉中入川又开辟了马道街、宁强这条路线,许多人以为汉丞相萧何追韩信的故事应该发生在这条路上,并勒石立碑,说得煞有其事,还附会出一些人造古迹,实际上经不住推敲。可是人们还是以讹传讹,居然传出了四种说法,究竟孰真孰假,该是不辩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