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jqzw.net,闺门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赵元娘是老郡公元配所出的嫡长女,是赵焯的长姐,也是赵玮赵琇兄妹的姑母。论年纪,她比张氏还要年长三岁。张氏都做了祖母,她自然也不例外。
她与许崇伦只有一子,名唤沛钊,今年三十有六,已经考取了举人功名,娶妻卞氏,生有二子一女。这回随许崇伦前来的,就是他的嫡长子许仕英,今年十六岁,与赵玮同龄,只是小几个月。
当赵琇看着那与兄长同龄的清俊少年在自己面前恭恭敬敬地行礼,口里称呼她为“表姑”时,心情忽然有些复杂。
她好象有些理解蒋雯为何不喜欢高桢以家礼与她说话了,她明明是个二八少女,却要被一个同龄的少年叫表姑,都把人叫老了好吗?赵琇自己更悲摧,她比许仕英还小好几岁呢,也成了他的长辈。偏偏这位表侄是个一板一眼的性子,端正严肃到近乎刻板,每说一句话都要叫她一次表姑,绝不肯少叫她一声,真叫人郁卒。
张氏却非常喜欢许仕英。
她与赵元娘的关系本是平平,毕竟只是继母,又是在赵元娘嫁人后,方才进的门,关系能有多亲近?但她却是赵元娘生母秦氏老夫人亲自挑选的,婚前就曾见过赵元娘几面。当时后者还不知道生母是在挑选后母人选,对同龄人张氏的观感还不错。等张氏嫁入建南侯府,两人的关系就完全不同了。赵元娘明知道自己应该跟娘家人继续保持良好关系,可心里那个坎却无论如何也迈不过去。
张氏品性好。对秦氏老夫人又十分感恩,跟老钱姨奶奶母子是两路人,因此三番四次劝说老郡公。多多关怀女儿女婿,跟他们搞好关系。老郡公也肯听她的劝。一来二去的,赵元娘与娘家的关系有了缓和,虽然还是淡淡的,但至少礼数上还算周全。老郡公忽然去世,她也是大哭了一场,特地与夫婿上京吊唁。赵炯当时就是顾忌到她。不敢对张氏母子太过分,只把他们一家软禁了事。若不是许家在京中有宅子,赵元娘不曾在娘家过夜。兴许连这件事,赵炯也做不成呢。
不过张氏却一直记着要与许家亲近,所以多年来都不曾忘了每年年节时的书信礼物。许家更是张氏所欣赏的书香名门,与京中名声蜚然的方家相比。许家要更低调些。族中子弟也不慕权贵,只一心读书科举,做了官就到地方上任职,官声也不错。张氏便认定他家门风清正,更乐意与他家交好了。当年她与赵玮从京城看完广平王回南,路上在许家住了些日子,曾见过许仕英。今日见到他,只觉得他长高了许多。容貌更为斯文清俊,问起功课。句句都能答得上来,可见基础扎实,她心中自然更加欢喜,不但命人准备了一份厚礼,还让他上京后,只管往明知书馆去借阅书籍,若是看中哪一本,来不及抄,就往建南侯府寻去。侯府里备有好些书馆藏书的抄本呢,自家人就更不必客气了。
明知书馆的名声还未传到山东来,因此许仕英还不了解张氏这个许诺的份量。不过他也能感受到张氏的热情和关怀,便正正经经地起身行礼道了谢。
张氏又问起他家中各人的近况,他答道:“祖父、祖母都安好。祖母上了年岁,家里人怕她耐不住寒冷,不敢让她出远门,因此未能来见曾外祖母。父亲正在备考明年春闱,已定了正月初六便出发上京,母亲早早打发人到了京里打扫房屋。本来还想,到时候定要到侯府去拜见曾外祖母与表叔、表姑,不想今日就能得见。若父亲明年到京后,科考顺利,说不得还能等到曾外祖母与表叔、表姑回程,再见一面。”
张氏听了点头:“科举要紧。这回是真不巧了,若是我们就在京里,还能照看一二。别的不说,京中有名的学问大家,你表叔都是认得的,也曾向他们请教过,还与他们的学生子侄结交。我们家的明知书馆,也有许多举子前去借阅藏书。里头有许多前辈学子们的文章,多看了也能有所进益。若是侥幸能借到几位考官的文集,还能了解他们的喜好呢。不过这都是旁枝末节了,最要紧的是自己学好了功课。你回去跟你父亲说,安心赴考。我这就打发人送信回京,嘱咐家里人。你父亲遇到什么为难之事,只管到家里找人。缺了什么东西,也只管去要。科考要紧,他可千万别在这种小事上与我们客气。”
许仕英恭敬应下了。
赵琇在旁插嘴道:“明知书馆里确实有不少好书,但正月里再上京,路上花点时间,进京后安顿下来,到开春考试时也没剩几天功夫了。那点时间够看几本书呢?许多举子都是年前就上京住下备考的。许表哥怎的这么晚才去?许家自有宅子在京,本是极便利的呀?”
许仕英连忙恭谨答道:“是父亲身体不甚强壮,祖父祖母和母亲担心他受不得风雪,因此让他过了年再启程。虽然去得晚了些,但赶在春闱前到是没问题的。”
赵琇一听,就知道他还不明... -->>
赵元娘是老郡公元配所出的嫡长女,是赵焯的长姐,也是赵玮赵琇兄妹的姑母。论年纪,她比张氏还要年长三岁。张氏都做了祖母,她自然也不例外。
她与许崇伦只有一子,名唤沛钊,今年三十有六,已经考取了举人功名,娶妻卞氏,生有二子一女。这回随许崇伦前来的,就是他的嫡长子许仕英,今年十六岁,与赵玮同龄,只是小几个月。
当赵琇看着那与兄长同龄的清俊少年在自己面前恭恭敬敬地行礼,口里称呼她为“表姑”时,心情忽然有些复杂。
她好象有些理解蒋雯为何不喜欢高桢以家礼与她说话了,她明明是个二八少女,却要被一个同龄的少年叫表姑,都把人叫老了好吗?赵琇自己更悲摧,她比许仕英还小好几岁呢,也成了他的长辈。偏偏这位表侄是个一板一眼的性子,端正严肃到近乎刻板,每说一句话都要叫她一次表姑,绝不肯少叫她一声,真叫人郁卒。
张氏却非常喜欢许仕英。
她与赵元娘的关系本是平平,毕竟只是继母,又是在赵元娘嫁人后,方才进的门,关系能有多亲近?但她却是赵元娘生母秦氏老夫人亲自挑选的,婚前就曾见过赵元娘几面。当时后者还不知道生母是在挑选后母人选,对同龄人张氏的观感还不错。等张氏嫁入建南侯府,两人的关系就完全不同了。赵元娘明知道自己应该跟娘家人继续保持良好关系,可心里那个坎却无论如何也迈不过去。
张氏品性好。对秦氏老夫人又十分感恩,跟老钱姨奶奶母子是两路人,因此三番四次劝说老郡公。多多关怀女儿女婿,跟他们搞好关系。老郡公也肯听她的劝。一来二去的,赵元娘与娘家的关系有了缓和,虽然还是淡淡的,但至少礼数上还算周全。老郡公忽然去世,她也是大哭了一场,特地与夫婿上京吊唁。赵炯当时就是顾忌到她。不敢对张氏母子太过分,只把他们一家软禁了事。若不是许家在京中有宅子,赵元娘不曾在娘家过夜。兴许连这件事,赵炯也做不成呢。
不过张氏却一直记着要与许家亲近,所以多年来都不曾忘了每年年节时的书信礼物。许家更是张氏所欣赏的书香名门,与京中名声蜚然的方家相比。许家要更低调些。族中子弟也不慕权贵,只一心读书科举,做了官就到地方上任职,官声也不错。张氏便认定他家门风清正,更乐意与他家交好了。当年她与赵玮从京城看完广平王回南,路上在许家住了些日子,曾见过许仕英。今日见到他,只觉得他长高了许多。容貌更为斯文清俊,问起功课。句句都能答得上来,可见基础扎实,她心中自然更加欢喜,不但命人准备了一份厚礼,还让他上京后,只管往明知书馆去借阅书籍,若是看中哪一本,来不及抄,就往建南侯府寻去。侯府里备有好些书馆藏书的抄本呢,自家人就更不必客气了。
明知书馆的名声还未传到山东来,因此许仕英还不了解张氏这个许诺的份量。不过他也能感受到张氏的热情和关怀,便正正经经地起身行礼道了谢。
张氏又问起他家中各人的近况,他答道:“祖父、祖母都安好。祖母上了年岁,家里人怕她耐不住寒冷,不敢让她出远门,因此未能来见曾外祖母。父亲正在备考明年春闱,已定了正月初六便出发上京,母亲早早打发人到了京里打扫房屋。本来还想,到时候定要到侯府去拜见曾外祖母与表叔、表姑,不想今日就能得见。若父亲明年到京后,科考顺利,说不得还能等到曾外祖母与表叔、表姑回程,再见一面。”
张氏听了点头:“科举要紧。这回是真不巧了,若是我们就在京里,还能照看一二。别的不说,京中有名的学问大家,你表叔都是认得的,也曾向他们请教过,还与他们的学生子侄结交。我们家的明知书馆,也有许多举子前去借阅藏书。里头有许多前辈学子们的文章,多看了也能有所进益。若是侥幸能借到几位考官的文集,还能了解他们的喜好呢。不过这都是旁枝末节了,最要紧的是自己学好了功课。你回去跟你父亲说,安心赴考。我这就打发人送信回京,嘱咐家里人。你父亲遇到什么为难之事,只管到家里找人。缺了什么东西,也只管去要。科考要紧,他可千万别在这种小事上与我们客气。”
许仕英恭敬应下了。
赵琇在旁插嘴道:“明知书馆里确实有不少好书,但正月里再上京,路上花点时间,进京后安顿下来,到开春考试时也没剩几天功夫了。那点时间够看几本书呢?许多举子都是年前就上京住下备考的。许表哥怎的这么晚才去?许家自有宅子在京,本是极便利的呀?”
许仕英连忙恭谨答道:“是父亲身体不甚强壮,祖父祖母和母亲担心他受不得风雪,因此让他过了年再启程。虽然去得晚了些,但赶在春闱前到是没问题的。”
赵琇一听,就知道他还不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