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激情中文网 www.jqzw.net,黑宝葫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有这么一则新闻,说是一个23岁神志正常的小伙子,居然活活饿死在自己家里。“那么大的人了,你给他饭吃,他都想让你直接喂到他的嘴里。”当地一位曾经帮过这个小伙子的村民说。追根溯源,正是因为父母的过分溺爱,让一个聪明的孩子成了“天下第一懒人”,最终走向了死亡。

    同样地,古代有个笑话,说一家大人要出门,给自己的孩子烙了一张大饼挂在脖子上,估计孩子绝不会饿着,然后就出门了。而当这家大人返回家中的时候,这个孩子却被活活饿死了。原因其实很简单,不是饼不大,而是这个孩子根本就懒得转动一下脖子上的大饼。笑话归笑话,而现实中果然有这样的真实笑话,就是一种极度的悲剧了。而“罪爱”中的这个真实男主角,其实比这个“脖子上的大饼”故事中的主人公还要懒,懒到“连大便都懒得出门”,真不愧为“天下第一懒人”。

    虽然两者十分相似,不过论起教育方式,现代人似乎比不上古人,尤其是古代的四大贤母,正是因为她们教育的好,才培养了四位名人。

    陶侃之母(湛氏):令人潸然泪下的贤母。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小雅?蓼莪》。

    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氏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她与孟母、欧阳母、岳母一起被尊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其出色的言传身教常使人感动得潸然泪下。《幼学》云:“侃母截发以筵宾。村媪杀鸡而谢客。此女之贤者。”这“侃母”,指的就是这位伟大的母亲。

    湛氏出生于三国时期吴国的新淦县南市村(今江西省新干县金川镇)。16岁那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嫁给吴国扬武将军陶丹为妾。生下陶侃没几年,丈夫陶丹便病逝。从此,家道中落,一蹶不振。由于孤苦无依,湛氏只好携带幼小的侃儿由浔阳〈今九江市〉回新淦娘家,以纺织为生,供陶侃读书。

    湛氏小时候受过一点启蒙教育,是个有少许文化的女子。她深知读书的重要,因而省吃俭用,以自己纺纱织布的微薄收入供儿子读书。可是,小陶侃生性贪玩,读书不用心,这让望子成龙的母亲十分焦急。

    湛氏懂得,孩子的心灵是纯洁而天真的,要让他懂得道理必须从小的时候就开始。而人生的许多道理其实就在生活中,只是你要想法让他明白才行。于是湛氏总想在生活中给孩子以启发。

    有一个下雨天,由于家无斗笠、雨伞,陶侃没法上学,便蹲在地上看母亲织布。他的两只眼睛好奇地盯着织布机上穿来穿去的梭子。湛氏突然停下织布机,把小陶侃拉到身边,问道:“侃儿,这些天老师教了你什么课文呀?”

    “娘,老师最近教我们读《贤文》。”

    这篇文章湛氏小时候也读过,她接着问道:“《贤文》很有意思,你背得出来吗?”

    小陶侃马上流畅地背诵课文。当背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母亲叫小陶侃停下,问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你知道这两句说的是什么意思吗?”

    “呃,说的是……说的是……光阴……日月……说的就是……”小陶侃愣愣地说了半天,也说不出个头绪来。母亲因势利导,指着手里的织布梭子问:“侃儿,这是什么?”

    “娘织布用的--梭子。”

    湛氏接着边织布边指着手中来来去去的梭子问:“你看这梭子来回穿梭,快不快呀?”

    “快,真快”

    “对,这日子呀,就像妈妈织布的梭子一样,飞得很快。还有啊,箭射出去也是很快的,眨眼的工夫,就不见了。所以时间就像那射出的箭和织布的梭子一般快呀。”

    “哦,原来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讲的就是日子过得真快啊”小陶侃抓抓头,豁然开朗。

    “是呀!侃儿,像你这样读书不用心,日子一天天过去,可惜不可惜呢?”

    “可惜”

    “既然可惜,该怎么办?”

    “娘,儿懂了。儿要去珍惜光阴,用功读书”

    “这就对了。从现在起,你定要用功读书,切莫浪费光阴。”

    小陶侃望着慈母那温和而期待的目光,顿然好像懂事了许多。从此,他发奋苦读,结果不负母望,一举成才。陶侃为官以后,也常告诫部下:“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后人为纪念陶母教子惜阴苦读的精神,在湛氏故宅旁(今新干县皮革厂)筑有陶侃读书台,其下为洗墨池。尔后,又在读书台附近兴建了“惜阴书院”和“金川望江楼”。

    通过这件事,母亲知道了教子不能光说教,要身体力行,从生活的细节中给孩子以启发。

    陶侃家境贫困,尽管如此,陶母仍是宽厚待人,保持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和礼节。

    有一天,陶侃父亲的好友范逵等数人途经陶侃的家乡新淦,见冰雪封道,且又天色将晚,特来陶侃家借宿。陶侃有心待客,可是家中室如悬磬,着实没有招待客人的东西,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范逵似乎也看出了陶侃的尴尬,便觉自己的行为颇为冒失。

    这一切都被湛氏看在眼里。她觉得家中虽然贫寒,但做人不可失礼。于是她连忙上前热情招呼客人,并要侃儿和客人聊聊天,叙叙旧。然后,她便转过身去安排食宿问题。

    家中早已无钱买米,怎么办呢?湛氏习惯性地用手捋了一下鬓角,顿时想出了办法。她趁客人们闲做jiao谈之际,毫不犹豫地拿出剪刀,将长发剪下,编成假发,旋即出门卖与邻人,换回了米油酒菜,又撬下家中几块旧楼板当柴烧,把垫在床上的禾草席子拿出来切碎喂客人的马。这就是作为母亲的湛氏“截发筵宾”的动人故事。

    范逵等人被陶母的情谊深深感动,连声赞道:“没有这样的母亲教育是出不了陶侃这样的人啊” 母亲“截发筵宾”的待人美德,深深铭刻在陶侃心上。故陶侃为官以后,始终保持着“恭而好礼”,“引接疏远,门无停客”的待人作风。

    由于陶侃读书万卷,精通兵法,后被太守范逵荐为县令。陶侃在踏上仕途赴任之际,湛氏把儿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侃儿,为娘苦了一世,总算看到你有了出头之日。但望我儿做一个清正之人,不可误国害民。”

    “放心吧,母亲,陶侃记住了。”

    “为娘拿不出什么东西为儿饯行,就送你三件土物吧。”

    “三件土物?”陶侃颇为不解,“娘,你——”

    “是的,三件土物,”湛氏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包袱递给陶侃说,“带上它吧,到时你自会明白的。”

    来到官府后,陶侃打开包袱一看,只见里面包着一坯土块,一只土碗和一块白色土布。他先是一怔,过了一会儿,才慢慢领悟到母亲的用意。原来一坯土块是教儿永记家乡故土;一只土碗,是教儿莫贪图荣华富贵,要保持自家本色;这一块白色土布,更是教儿为官要尽心恤民,廉洁自奉,清清白白,永不忘本。

    母亲的箴告,深深打动了陶侃的心。后来陶侃在仕途上果如湛氏所望,正直为人,清白做官。

    陶侃在海阳做县吏的时候,恰好监管渔业。孝顺的陶侃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心中总觉歉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