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中文网 www.jqzw.net,票证年代的日常生活[空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虽然在许芳和张家豪面前一副胸有成竹,什么都难不倒两人的架势,可实际上,为了筹备凉茶推车的生意,陶小霜和孙齐圣足足忙活了十多天。
先是筹钱的事。
两人在迷雾镇买了2000斤的樱桃草莓——把镇上所有的存货都一扫而空,然后花了3天的时间,他们用运宝箱把这些价格昂贵的反季水果飞来了香港——因为运宝箱一次只能装700斤左右的水果,所以用去了3天。接着两人在九龙仓码头附近以40000港币的价格卖给了几个水果商人。
兜里有了钱,陶小霜和孙齐圣立刻就过海,去旺角那边的五金市场买移动餐车。要买什么餐车是早就看好的——半人高的不锈钢结构的车架,3米长1米宽,有一大一小2个灶台的料理台,还配了棚子和4个替换用的车轮。这种样式的餐车卖价是整2000港币,两人和那老板磨了好一会子的嘴皮子,才少了200港币,以5800块的价格成交了,不过那老板得负责送到湾仔码头去。
买完餐车,还需要买加热用的小煤气罐和盛放凉茶的大锅。买小煤气罐时,两人才想到一件事——煤气罐需要勾挂在餐车的底部或者侧面,所以就需要对那5辆餐车进行改装,在合适的位子加上挂钩和缚带。
两人赶紧回头去找那个卖餐车的老板,好在餐车还没运走。
买煤气罐和大锅花了1200港币,而改装餐车则花去了600港币。托餐车老板一起送去对岸,又加了400港币的运费。
然后,为了能就近熬煮凉茶和有个歇脚的地方,两人在湾仔码头附近租了一套小单间带厨房的平房,码头附近的房子可比锦屏街那边贵多了。就这套房子的租金就是每月2500块港币,还得自付差饷。接下来,孙齐圣去‘小上海’附近雇工,陶小霜则待在租屋的厨房里熬制24味凉茶。
据说,熬制24味凉茶的方子始创于清朝末期,那时福建一带民生凋敝,青壮年多下南洋谋生,家中老父老母和父老乡亲怕他们到了南洋后水土不服,或者当地的瘴气,所以会在启程前配好多种祛湿解毒的中药材,让下南洋的青年们随身携带,并叮嘱他们一下船就把这些药材熬煮好,然后饮服数日。这样日久年深下,就形成了24味凉茶的方子。
在香港,凉茶的种类很多,但陶小霜和孙齐圣商量后,决定一开始只卖24味凉茶,原因很简单——他们手里的钱不多,得省着用。
港岛是个弹丸之地,连食物和淡水都依托大陆的供给,更何况是对土壤要求很高的药材了。所以,香港那些远道而来的药材可不便宜。光是备齐足量的24味凉茶所需的药材,两人就又花掉了9000港币;再加上买餐车和煤气罐、锅灶等器具的钱,那40000港币已经花去了一半。
而照着两人的预想,他们至少得雇4个伙计。这4个伙计会和孙齐圣一起在码头上售卖凉茶,而陶小霜则负责在租屋里熬制24味凉茶和准备5人的3餐。
虽然叫24味凉茶,可并不是说一定要用24种中药材,事实上,对其中需要的药材种类,每一家凉茶铺都有自己的秘方,除了主要的几种,其余的无论数量和种类都是可以变更的。而陶小霜的方子的奥秘就在于她加入的薄荷上——她用的干薄荷叶产于迷雾镇。
等陶小霜熬好两大锅的24味凉茶——这一锅就是20斤,又要调火候又要不时用大勺搅拌,煮好以后她热得满头大汗,两个手臂也酸软不堪,而这时孙齐圣也带着4个雇好的推车仔回来了。
陶小霜和孙齐圣给这4个推车仔出的人工是每天35块港币,比香港所谓的人均收入低了15港币。通过翻看旧报纸,陶小霜和孙齐圣知道就在上半年,香港的民政总署才发布了市区的人均收入——人均1500港币/月。可据两人观察,其中不乏水分——锦屏街在港岛不算最贫穷的地段,可住在那里的人的月收入很少能达到1500港币这个标准。
比如许芳,她工作的李记凉茶铺只有她一个员工,从煮茶到接待到打扫她都一人包办,店东只会一天来巡逻两次;每个月她的人工是1300港币,这在锦屏街的伙计里算是最高的,其他店里的伙计只有1000港币左右的人工。
再比如张家豪,他虽然只是个搬运工,可在搬运公司里的年资很高,又是小组长,所以他能拿到搬运工里最高的人工,大约1800港币。而一个普通的搬运工的每月人工大概是1300到1500港币之间。
所以,孙齐圣一在‘小上海’的街头喊话说他要招人干活,活不算重,每天的人工是35块港币,还包3餐饭,感兴趣的何止4、5个呀,40个人都不止。
孙齐圣挑人有两个标准。首先,这人的身板得好,推着装满凉茶的餐车沿途贩卖可是个力气活。其次这人需要有一定的卖相,至少长相不能影响人的食欲吧。另外,粤语是必要会的。按着这个标准,孙齐圣从那些围上来不断自荐的人里,挑了4个男人,两个本地人,两个刚从内陆游过来的福建人。
就这样忙了小半个月,陶小霜和孙齐圣才算是把推车凉茶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了。而开张前他们还需要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搞定码头附近的社团,所以两人才来找在码头工作的张家豪帮忙。
……
香港岛分为四个大区,分别是中西区、东区、南区和湾仔区。南区最大,几乎占据了整个岛屿的下半部分,而上半部分从东到西依次是:东区、湾仔区,中西区。湾仔区的左右是东区... -->>
虽然在许芳和张家豪面前一副胸有成竹,什么都难不倒两人的架势,可实际上,为了筹备凉茶推车的生意,陶小霜和孙齐圣足足忙活了十多天。
先是筹钱的事。
两人在迷雾镇买了2000斤的樱桃草莓——把镇上所有的存货都一扫而空,然后花了3天的时间,他们用运宝箱把这些价格昂贵的反季水果飞来了香港——因为运宝箱一次只能装700斤左右的水果,所以用去了3天。接着两人在九龙仓码头附近以40000港币的价格卖给了几个水果商人。
兜里有了钱,陶小霜和孙齐圣立刻就过海,去旺角那边的五金市场买移动餐车。要买什么餐车是早就看好的——半人高的不锈钢结构的车架,3米长1米宽,有一大一小2个灶台的料理台,还配了棚子和4个替换用的车轮。这种样式的餐车卖价是整2000港币,两人和那老板磨了好一会子的嘴皮子,才少了200港币,以5800块的价格成交了,不过那老板得负责送到湾仔码头去。
买完餐车,还需要买加热用的小煤气罐和盛放凉茶的大锅。买小煤气罐时,两人才想到一件事——煤气罐需要勾挂在餐车的底部或者侧面,所以就需要对那5辆餐车进行改装,在合适的位子加上挂钩和缚带。
两人赶紧回头去找那个卖餐车的老板,好在餐车还没运走。
买煤气罐和大锅花了1200港币,而改装餐车则花去了600港币。托餐车老板一起送去对岸,又加了400港币的运费。
然后,为了能就近熬煮凉茶和有个歇脚的地方,两人在湾仔码头附近租了一套小单间带厨房的平房,码头附近的房子可比锦屏街那边贵多了。就这套房子的租金就是每月2500块港币,还得自付差饷。接下来,孙齐圣去‘小上海’附近雇工,陶小霜则待在租屋的厨房里熬制24味凉茶。
据说,熬制24味凉茶的方子始创于清朝末期,那时福建一带民生凋敝,青壮年多下南洋谋生,家中老父老母和父老乡亲怕他们到了南洋后水土不服,或者当地的瘴气,所以会在启程前配好多种祛湿解毒的中药材,让下南洋的青年们随身携带,并叮嘱他们一下船就把这些药材熬煮好,然后饮服数日。这样日久年深下,就形成了24味凉茶的方子。
在香港,凉茶的种类很多,但陶小霜和孙齐圣商量后,决定一开始只卖24味凉茶,原因很简单——他们手里的钱不多,得省着用。
港岛是个弹丸之地,连食物和淡水都依托大陆的供给,更何况是对土壤要求很高的药材了。所以,香港那些远道而来的药材可不便宜。光是备齐足量的24味凉茶所需的药材,两人就又花掉了9000港币;再加上买餐车和煤气罐、锅灶等器具的钱,那40000港币已经花去了一半。
而照着两人的预想,他们至少得雇4个伙计。这4个伙计会和孙齐圣一起在码头上售卖凉茶,而陶小霜则负责在租屋里熬制24味凉茶和准备5人的3餐。
虽然叫24味凉茶,可并不是说一定要用24种中药材,事实上,对其中需要的药材种类,每一家凉茶铺都有自己的秘方,除了主要的几种,其余的无论数量和种类都是可以变更的。而陶小霜的方子的奥秘就在于她加入的薄荷上——她用的干薄荷叶产于迷雾镇。
等陶小霜熬好两大锅的24味凉茶——这一锅就是20斤,又要调火候又要不时用大勺搅拌,煮好以后她热得满头大汗,两个手臂也酸软不堪,而这时孙齐圣也带着4个雇好的推车仔回来了。
陶小霜和孙齐圣给这4个推车仔出的人工是每天35块港币,比香港所谓的人均收入低了15港币。通过翻看旧报纸,陶小霜和孙齐圣知道就在上半年,香港的民政总署才发布了市区的人均收入——人均1500港币/月。可据两人观察,其中不乏水分——锦屏街在港岛不算最贫穷的地段,可住在那里的人的月收入很少能达到1500港币这个标准。
比如许芳,她工作的李记凉茶铺只有她一个员工,从煮茶到接待到打扫她都一人包办,店东只会一天来巡逻两次;每个月她的人工是1300港币,这在锦屏街的伙计里算是最高的,其他店里的伙计只有1000港币左右的人工。
再比如张家豪,他虽然只是个搬运工,可在搬运公司里的年资很高,又是小组长,所以他能拿到搬运工里最高的人工,大约1800港币。而一个普通的搬运工的每月人工大概是1300到1500港币之间。
所以,孙齐圣一在‘小上海’的街头喊话说他要招人干活,活不算重,每天的人工是35块港币,还包3餐饭,感兴趣的何止4、5个呀,40个人都不止。
孙齐圣挑人有两个标准。首先,这人的身板得好,推着装满凉茶的餐车沿途贩卖可是个力气活。其次这人需要有一定的卖相,至少长相不能影响人的食欲吧。另外,粤语是必要会的。按着这个标准,孙齐圣从那些围上来不断自荐的人里,挑了4个男人,两个本地人,两个刚从内陆游过来的福建人。
就这样忙了小半个月,陶小霜和孙齐圣才算是把推车凉茶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了。而开张前他们还需要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搞定码头附近的社团,所以两人才来找在码头工作的张家豪帮忙。
……
香港岛分为四个大区,分别是中西区、东区、南区和湾仔区。南区最大,几乎占据了整个岛屿的下半部分,而上半部分从东到西依次是:东区、湾仔区,中西区。湾仔区的左右是东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