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喜事连连 (1/2)
激情中文网 www.jqzw.net,1926之崛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清晨,刚刚跟随警卫连出完早操的宋哲武,简单洗涑后,见离吃早饭还有一段时间,就带着副官梁璧和贴身卫士,出了他在孝感城内的司令部,顺着大街慢悠悠的散起步来。 梁璧带着他的卫士们跟在他的身后,警惕地注视着周围的情况。
街上早起的商家已经打开店门做起生意,因为天色还早,街上的行人并不多。 宋哲武一边散着步,一边兴奋地想着这几天发生的一件件让他十分高兴的事,他的心情现在好极了!
萧国栋、张亚飞两人率领部队于1日晚基本控制了汉口、汉阳两地,2日又在汉口特别市市长刘文岛组织警察的帮助、配合下,分街逐段的清理桂系的散兵游勇,不过第四路军也并不难为他们,不进行抵抗的,只是没收武器,不愿意加入第四路军的,都送过江去。 当天就清除了所有桂系的溃兵,彻底控制了汉口、汉阳两地的局势。
灾民赈济中心也在六国洋商跑马场开了起来,每日赈济灾民10多万人。 萧国栋虽然有些不解,可还是按照宋哲武的要求,不仅广发布告传单,还用他们的广播车在大街小巷反复广播宣传,着重提到第四路军总指挥宋哲武是奉中央政府蒋主席的命令,在汉口赈灾。
现在不仅汉口、汉阳、武昌的人,就是南京上海的人,也都在中央日报有意地连篇报道宣传下,知道蒋主席指示第四路军总指挥宋哲武。 在汉口赈济灾民。 现在,汉口六国洋商跑马场里已经布满了帐篷,这些帐篷多数都是从桂系设在汉口的仓库里拿来地战利品,也有少部分是萧国栋花钱从洋行里买来的。
看到灾民衣食有落,喜得市长刘文岛连连称颂委员长英明。 刘文岛甚至还组织汉口、汉阳两地的商人,为赈济灾民捐款,商人们有感于第四路军奇袭汉口、汉阳两地。 堵住胡宗铎的十九军不让其回师汉口,使汉口免于一场战火;商人们也还有感于第四路军军纪严整。 公平买卖,还大力整顿市区秩序。 于是,纷纷踊跃认捐,仅半天时间就募捐三十多万大洋。 刘文岛当着众人表示,所有款项将全部用于赈济灾民,请商人们派出代表监督。
刘文岛还联合汉口、汉阳等地各界名流,联名给在九江的蒋介石去电。 大力称颂蒋委员长勤政爱民之举,此电文现在已经原文刊登在国内各大报上。 当然,报纸上也免不了大大地批判了桂系穷兵黩武,漠视灾民疾苦的罪行。
萧国栋在汉口、汉阳两地的缴获里,不但有大量地武器弹药、各种军用物资,还有大批的粮食。 这些都是李宗仁准备在武汉长期坚守,为第七、第十八、第十九三个军预备地,数量十分庞大、充足。
按照宋哲武的命令。 不仅武器弹药、各种军用物资,萧国栋照单全收,就是桂系设在汉口汉阳两地的修械所、医院的各种设备、材料、人员也被他悉数带走。 一句话,只要是桂系的东西,只要萧国栋认为有价值的,都不会留下。 用张亚飞的话来说:“只要是桂系地地方。 就是地皮也要刮一层带走。 ”看着源源不断运到孝感的各种物资,军需处长乐的嘴都合不拢,直说发大了。
对于这次缴获的大批步枪和弹药,宋哲武这次是不准备放弃的。 他的部队一向使用三八式,可是三八式的弹药是6.5口径的,在国内找不到,都要靠进口。 宋哲武现在觉得,当时自己因为一心想着同日军作战,完全忽视了后勤供应问题,实在是一大败笔。 现在买6.5口径地弹药问题还不大。 枪支现在就有些难度了。 不过好在他的仓库里还有几万支的库存,保正现有的十多万人使用的步枪补充损耗还是没问题的。 只是在增加部队就没有了。
李思炽地这个师,加上陶蓉带来的十九军军直属部队有两万多人,再加上在汉口招的兵,估计能凑上4万人左右,不仅可以编出一个师,还可以把一直欠账的几个师的师直属部队补上,宋哲武计划,这个新编师就使用缴获的的“汉阳造”。 在自己计划中的半自动没出来前,以后再新增部队,都要使用7.92口径的步枪,以便于弹药供给。
至于粮食,宋哲武没有全运回来,他只运回来够他这十几万人三个月所需的军粮,其余地都留在汉口赈济灾民,估计还够两个月地用量,以后的事还是交给蒋委员长来办,他可不能只得好名声而一毛不拔。
高宗宝和孙立不仅在朱家河堵住了胡宗铎,还收编了李思炽和陶蓉地两万多人,这件事很让宋哲武高兴。 长期以来,他一直为他的这只年轻的部队的战斗力感到担忧,这种担忧既不是火力上,也不是技战术上,而是实战经验上。 以前的几次胜仗,要么是凭借优势火力,要么是人数优势,甚至还有冒险取巧的成份,那些都不能说明问题。 而这次朱家河之战,让宋哲武心里真正有了底气,他现在可以大声说,他的部队已经是一支强军了。
李思炽的部队是胡宗铎的起家部队,不仅装备较好,人数也多。 不仅仅是一个完整的师,比照国内的部队,甚至是刚刚开始的裁军缩编后的师,都是一个加强师的规模。 特别他的部队都是有实战经验的老兵,这一点尤其让宋哲武高兴。
这一次宋哲武不打算只要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而是把条件放宽到三十岁。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认为现在他的十几万年轻人,再过八年绝大多数人都会成长为军官,有这些人做骨干。 已经足够他以后扩编部队需要的军官了。
把李思炽、陶蓉带来地人混编进部队,可以大大提高他的部队在实战方面的经验,到抗战时,有些年龄偏大的士兵、军官可以去做预备役工作,甚至部分人还可以去教导队做教官。 新招收的新兵,要形成战斗力,没有半年时间是做不到的。 李思炽和陶蓉的人则不同。 他们只要直接同定四路军地部队混编,经过个把月的训练。 很快就能融入第四路军。
当然,最让宋哲武高兴地还是他终于有了飞机了,虽然现在还没有飞行员,这些飞机还不能带给他强大地支持。 可是他的空军终于... -->>
清晨,刚刚跟随警卫连出完早操的宋哲武,简单洗涑后,见离吃早饭还有一段时间,就带着副官梁璧和贴身卫士,出了他在孝感城内的司令部,顺着大街慢悠悠的散起步来。 梁璧带着他的卫士们跟在他的身后,警惕地注视着周围的情况。
街上早起的商家已经打开店门做起生意,因为天色还早,街上的行人并不多。 宋哲武一边散着步,一边兴奋地想着这几天发生的一件件让他十分高兴的事,他的心情现在好极了!
萧国栋、张亚飞两人率领部队于1日晚基本控制了汉口、汉阳两地,2日又在汉口特别市市长刘文岛组织警察的帮助、配合下,分街逐段的清理桂系的散兵游勇,不过第四路军也并不难为他们,不进行抵抗的,只是没收武器,不愿意加入第四路军的,都送过江去。 当天就清除了所有桂系的溃兵,彻底控制了汉口、汉阳两地的局势。
灾民赈济中心也在六国洋商跑马场开了起来,每日赈济灾民10多万人。 萧国栋虽然有些不解,可还是按照宋哲武的要求,不仅广发布告传单,还用他们的广播车在大街小巷反复广播宣传,着重提到第四路军总指挥宋哲武是奉中央政府蒋主席的命令,在汉口赈灾。
现在不仅汉口、汉阳、武昌的人,就是南京上海的人,也都在中央日报有意地连篇报道宣传下,知道蒋主席指示第四路军总指挥宋哲武。 在汉口赈济灾民。 现在,汉口六国洋商跑马场里已经布满了帐篷,这些帐篷多数都是从桂系设在汉口的仓库里拿来地战利品,也有少部分是萧国栋花钱从洋行里买来的。
看到灾民衣食有落,喜得市长刘文岛连连称颂委员长英明。 刘文岛甚至还组织汉口、汉阳两地的商人,为赈济灾民捐款,商人们有感于第四路军奇袭汉口、汉阳两地。 堵住胡宗铎的十九军不让其回师汉口,使汉口免于一场战火;商人们也还有感于第四路军军纪严整。 公平买卖,还大力整顿市区秩序。 于是,纷纷踊跃认捐,仅半天时间就募捐三十多万大洋。 刘文岛当着众人表示,所有款项将全部用于赈济灾民,请商人们派出代表监督。
刘文岛还联合汉口、汉阳等地各界名流,联名给在九江的蒋介石去电。 大力称颂蒋委员长勤政爱民之举,此电文现在已经原文刊登在国内各大报上。 当然,报纸上也免不了大大地批判了桂系穷兵黩武,漠视灾民疾苦的罪行。
萧国栋在汉口、汉阳两地的缴获里,不但有大量地武器弹药、各种军用物资,还有大批的粮食。 这些都是李宗仁准备在武汉长期坚守,为第七、第十八、第十九三个军预备地,数量十分庞大、充足。
按照宋哲武的命令。 不仅武器弹药、各种军用物资,萧国栋照单全收,就是桂系设在汉口汉阳两地的修械所、医院的各种设备、材料、人员也被他悉数带走。 一句话,只要是桂系的东西,只要萧国栋认为有价值的,都不会留下。 用张亚飞的话来说:“只要是桂系地地方。 就是地皮也要刮一层带走。 ”看着源源不断运到孝感的各种物资,军需处长乐的嘴都合不拢,直说发大了。
对于这次缴获的大批步枪和弹药,宋哲武这次是不准备放弃的。 他的部队一向使用三八式,可是三八式的弹药是6.5口径的,在国内找不到,都要靠进口。 宋哲武现在觉得,当时自己因为一心想着同日军作战,完全忽视了后勤供应问题,实在是一大败笔。 现在买6.5口径地弹药问题还不大。 枪支现在就有些难度了。 不过好在他的仓库里还有几万支的库存,保正现有的十多万人使用的步枪补充损耗还是没问题的。 只是在增加部队就没有了。
李思炽地这个师,加上陶蓉带来的十九军军直属部队有两万多人,再加上在汉口招的兵,估计能凑上4万人左右,不仅可以编出一个师,还可以把一直欠账的几个师的师直属部队补上,宋哲武计划,这个新编师就使用缴获的的“汉阳造”。 在自己计划中的半自动没出来前,以后再新增部队,都要使用7.92口径的步枪,以便于弹药供给。
至于粮食,宋哲武没有全运回来,他只运回来够他这十几万人三个月所需的军粮,其余地都留在汉口赈济灾民,估计还够两个月地用量,以后的事还是交给蒋委员长来办,他可不能只得好名声而一毛不拔。
高宗宝和孙立不仅在朱家河堵住了胡宗铎,还收编了李思炽和陶蓉地两万多人,这件事很让宋哲武高兴。 长期以来,他一直为他的这只年轻的部队的战斗力感到担忧,这种担忧既不是火力上,也不是技战术上,而是实战经验上。 以前的几次胜仗,要么是凭借优势火力,要么是人数优势,甚至还有冒险取巧的成份,那些都不能说明问题。 而这次朱家河之战,让宋哲武心里真正有了底气,他现在可以大声说,他的部队已经是一支强军了。
李思炽的部队是胡宗铎的起家部队,不仅装备较好,人数也多。 不仅仅是一个完整的师,比照国内的部队,甚至是刚刚开始的裁军缩编后的师,都是一个加强师的规模。 特别他的部队都是有实战经验的老兵,这一点尤其让宋哲武高兴。
这一次宋哲武不打算只要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而是把条件放宽到三十岁。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认为现在他的十几万年轻人,再过八年绝大多数人都会成长为军官,有这些人做骨干。 已经足够他以后扩编部队需要的军官了。
把李思炽、陶蓉带来地人混编进部队,可以大大提高他的部队在实战方面的经验,到抗战时,有些年龄偏大的士兵、军官可以去做预备役工作,甚至部分人还可以去教导队做教官。 新招收的新兵,要形成战斗力,没有半年时间是做不到的。 李思炽和陶蓉的人则不同。 他们只要直接同定四路军地部队混编,经过个把月的训练。 很快就能融入第四路军。
当然,最让宋哲武高兴地还是他终于有了飞机了,虽然现在还没有飞行员,这些飞机还不能带给他强大地支持。 可是他的空军终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